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以民间班社“草根力量”发扬光大黄梅戏艺术
2021年02月25日 16:30
推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其中一项就是“乡风文明”,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题中之义。作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安徽的标志性文化形象和代表性文化品牌。怀宁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享有“黄梅家乡”的美誉,“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已经成为怀宁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自信。近年来,安徽省怀宁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高度重视黄梅戏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黄梅戏在怀宁呈现出“一枝独秀、枝枝俊秀、满园春秀”的可喜局面,有力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发扬光大黄梅戏艺术,首先要解好谁来唱的问题,专业剧团在其中发挥了担纲承梁的作用,而民间班社作为“草根力量”其作用也不容忽视。怀宁县现有注册的民间黄梅戏剧团近30家,每个剧团演职人员从10人到30人不等,他们常年活跃于怀宁县农村和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等地。
一是扶持力度大。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引导、服务、支持”的方针,大力扶持民间班社健康发展。采取专业演员与民间演员“结对子”、业余演员进专业团锻炼等模式,培养人才,培育艺术生产。近年来,怀宁县委、县政府先后主办或承办了“首届怀宁县黄梅戏民间班社展演”“黄梅戏民营文艺团体小戏展演”“安徽省农村黄梅戏班社展演”“全省首届民营黄梅戏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同时,每年至少主办一期民间班社发展研讨座谈会。
二是演出情况好。民营剧团把演出的主阵地放在农村,农民需求什么他们就演什么,不断研究农民喜好的剧目和形式,除了以黄梅戏传统古装剧为主外,还结合当前农村现实创作了不少现代剧目。比如,为服务乡村振兴,有的剧团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编排成黄梅小戏,寓教于乐,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现在,民营剧团每年演出少则几十场,多达近千场,演出收入一场上千元,平均每个演员的年收入达四、五万元。
三是社会反映好。民营剧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他们不等不靠,全员闯市场,全员找市场,广结文化网络,健全营销环节,先后有4家民营剧团荣获安徽省“百佳剧团”称号,其中金义黄梅戏剧社常年扎根基层,继承和弘扬黄梅戏的优良传统,保留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每年演出近300场,观众人数达5万人次。《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曾多次报道怀宁县民间班社的经验做法。
民间班社虽然属于农村文化、通俗文化,但这是原生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源头的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要紧紧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大力支持和发展民间班社,打牢黄梅戏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以此不断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议在省级层面出台推进民间班社发展的文件,将民间班社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来扶持,明确民间剧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注册登记、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上予以扶持,不断激发民间剧团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争取社会投入为主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基金会等形式,对民间班社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奖励优秀剧本的创作,嘉奖黄梅戏艺术人才,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民生工程,进一步用好政府购买服务这把“金钥匙”,让民间班社有舞台可演、有钱可挣。
二是强化剧目创作。传统黄梅戏流传下来的有36本大戏、72本小戏,但不能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现代剧目比较少,没有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即便编排黄梅小戏,但质量和水平也有待提高。针对黄梅戏剧本创作难、难创作的问题,对编创人员可比照市场招投标的方式,面向全国招标优秀剧本和导演,打好全国“擂台赛”,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大对新创剧目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三农”题材剧目创作,鼓励编创人员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优秀剧目。对其中优秀的剧目可以出版VCD、DVD,通过电视、网络特别是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扩大宣传,并采取举办艺术节、黄梅戏大赛等方式进行展演,做到剧目能唱得了、唱得好。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现在民营剧团从业者年轻力量主要是50岁以后的演员,60岁往后的演员走上舞台的更多,新生力量严重不足,这给黄梅戏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要有计划地挑选民间剧团的优秀演员特别是新生力量,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院团院校进行系统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班社现有人员的素质,又能够培养班社留得往、用得起的后备人才。组织专业院团与民间剧团结成帮扶对子,坚持现场指导与跟班锻炼相结合,切实提高民间班社的整体水平。引导民间班社在健全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制度,解除演员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走向专业化演艺之路。坚持从娃娃抓起,深入推进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着力培养更多的“戏伢子”,让黄梅戏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225/11191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