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历史

10个月的奇迹!亲历者揭秘人民大会堂建造背后故事

2021年03月15日 09:34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也被视为当时的国家十大建筑。作为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国庆工程凝聚了无数大国工匠的集体智慧。3月8日,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人民大会堂建造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人民大会堂作为十大建筑中的重中之重,这座超17万平方米的大会堂是如何建成的?10个月的工期如何提效保质?他们在现场揭开了这些秘密。

从7万到17万平方米

“1958年的时候,我在北京建院当时的第一设计室,承担了3项十大建筑工程,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时任人民大会堂建筑工程设计组专业技术员、如今已88岁高龄的李国胜先生一开口,就把时光拉回到了那个存在于黑白照片中的年代。谈辞间,当年那个25岁青年的激情与青涩,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1958年8月17日,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建设万人大会堂。可是,万人大会堂究竟怎么盖?甚至没有一份可以参考的资料。“当时在国外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礼堂,这么大的宴会厅。美国国会大厦的礼堂容纳人数也仅在3000人左右。”李国胜说。

北戴河会议后,来自16个省市30多位建筑师收到一份召集文件,于是,30多位建筑师星夜赶路共聚北京来做人民大会堂的方案。一开始,提出的规模只有7万平方米,一直到第6轮方案,赵冬日代表规划局提出了15.8万平方米的方案,而正是这个超出原计划一倍有余的方案,被周总理亲自拍板:“就用这个!”后来,为完善使用功能,人民大会堂最终增加到超过17万平方米。

张镈为周恩来总理讲解人民大会堂方案,左一是万里,右二是张开济

初步方案定下时,已是10月16日,距离10月28日的开工日仅有一个月的时间。重担交到了北京规划局设计院(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身上。

“院里头非常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总工是张镈和朱兆雪,有一个三个人组成结构领导组,其中一人是我部门的领导,我给他们当助手。”李国胜介绍,“当时的设计人员除了要完成图纸,还要配合施工,所以晚上都要加班,整晚都扑在设计图纸上也不奇怪了。”然而,艰苦的条件却阻挡不了建设者的奋斗热情,大家铆足了一股劲,竭力为施工创造条件。“常常连续两个晚上加班,到了第三天下车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对于当年的辛苦,李国胜只用这一句话草草略过。1959年3月初,钢结构部分的全部图纸3600多张全部完成。

“水天一色”的大堂穹顶

马国馨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建院顾问总建筑师,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毛主席纪念堂、首都国际机场T2号航站楼均出自这位大家之手。1958年,他还是一名在读高三的学生,那时就曾参与到十大建筑建设的劳动中。提起人民大会堂,马国馨谈起了关于屋顶“水天一色”的故事。

“因为大会堂(会议厅净)高30米,当时声学专家认为这体积太大了,要后面高前面低,这么斜着下去才行。”马国馨说,但是根据周总理的要求,会议厅的屋顶则需要做平。这样一来,平的天花板和墙怎么交接?为避免交接时硬棱的出现,周总理给建筑师们提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水天一色。设计方案新鲜出炉,穹顶与墙壁之间用圆角自然过渡,浑然一体,站在会议厅内,仿佛置身浩渺星空。

“如果没有党的指引和领导,不会这么顺利这么成功。”马国馨说,周总理总是事无巨细地关心着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比如五星搁在什么地方?周总理就说要让最底下这层抬头也能看见五星,这些设计考虑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

还有一次,周总理提出原本设计的宴会厅中间高周边低,感觉有主宾、次宾之分。“周总理说这样不行,大家都是平等的,让每一个来参加宴会的人,没有主宾次宾的感觉。”马国馨说,不仅如此,包括宴会厅怎么上楼梯,怎么休息,怎么进来,周总理从宏观到微观都考虑得非常细致。

砍掉部分工程保证民生

当初设计的献礼工程不止后来的十大建筑。马国馨回忆道,在2月份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周总理谈到北京的住宅面积只有30万平方米,最少也应该为50万平方米。为了解决民生需求多盖住宅,若干个大工程就要被砍掉。

“当时十大建筑已经都做了很多了,像清华院做国家大剧院施工图都做的差不多了。另外还有科技馆基础都打好了,电影宫是工业院设计的,图纸都弄差不多了,后来都停工了。”马国馨说。

不仅在平衡国庆工程和人民生活方面,我们做出了砍掉部分工程的抉择,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中,也注重听取人民的意见。除了成立专家组来审查工程,保证工程的结构质量、装修质量、声学质量等,建造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发动群众的重要性,要让年轻人多来看看。

“年轻人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要)让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来看,然后总结他们都提了什么意见。大会堂外饰面的颜色,让年轻人来看看同意什么方案。”也正因聚集民智,人民大会堂成为了人民的大会堂,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对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和推动作用。

人民大会堂从1958年10月28号正式开工到1959年7月中旬施工基本完成,8月份验收完毕,9月初开始使用。1959年,9月30日晚,国庆10周年的盛大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来自83个国家的外宾和海外华侨应邀出席。10个月内完成的奇迹,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大会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了现代化的维修改造,当年的建设故事已成历史,而未来,人民大会堂还将继续履行着它的使命,谱写着一辈又一辈建设者的故事。

图片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315/11211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