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魏鹏举:文化产业与文化强国

2021年07月21日 09:53

 

一、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对此的认识,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大概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维度。一是文化实力强大的国家,即对“文化强国”一般意义上最通常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文化赋能强大的国家,即文化可以让国家更强盛。二者虽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但仍存在相互关系。

第一个维度的理解有其局限性。文化实力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强大?目前,一方面,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另一方面,在文化定义层面上,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争议。

首先,文化实力强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很好的且有共识的量化方法或标准。文化实力,一方面涉及公共文化。公共文化的标准是能够满足人们最基础的文化需求。一是保基本,二是实现尽可能的均衡,三是尽可能实现可达性。“基本”就是人们最最基本的文化诉求。文化诉求很多元,最基本的文化诉求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如我们国家的基本文化诉求可概括为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设施开放、文体活动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对网络文化的需求是不是也属于公共文化范畴?因此,基本文化诉求在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实力也是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实力强大与否,有些时候可以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来描述,尤其是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家GDP的比重来衡量。这种方式似乎是可以量化的,但其实也有很多问题。一是文化产业在全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可统计可计算的范畴,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在统计上都有差异。另外,即使文化产业增加值能够占到GDP的5%及以上,也就是通常理解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还涉及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是否更高质量的问题。如我们国家文化贸易中占比较高的文化产品贸易,其中主要产品是工艺品。虽然我们国家每年文化产品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非常大,但是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强大,而非文化的强大。文化贸易中更能体现文化吸引力和软实力的是文化服务贸易。有可能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或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比较好,但是其产业结构的质量并不高,产业附加值也很低。而且在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方面表现不强,很多时候可能只是给一些其他相关行业做代工,所以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实力强大。

其次,关于第一个维度的解释,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议。争议主要聚焦于文化是否能分为强和弱,在文化理论上或者社会伦理意义上,存在明显争议。故对“文化强国”理解最通常且最主要的一个维度,有其相对不严谨,甚至有一些争议的地方。

第二个维度的理解,一方面是对第一个维度认识的很好补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2035年远景目标的文化战略定位。文化建设要达到强国的高度,一方面,文化本身要做得更完善,激活文化消费,使其更好地适应文化需求,以此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另一方面,文化要能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在软实力方面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与旅游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对旅游赋能,即文化要为旅游塑魂,要提升旅游的品质与内涵,要赋予旅游更丰富的商业模式,要增强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另外,文化与体育的融合、文化与农业的融合、文化与工业的融合,都是文化与其他相关产业在产业经济层面通过融合带动形成综合作用,赋予相关产业更大的附加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在2035年远景目标里,文化强国排在首位,引领其他强国的建设,是实现其他强国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之所以将文化强国作为第一个强国目标,一方面在于文化本身要强盛,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的发展要能够带动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内涵提升和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然不仅仅是文化自身建设的完善和强大,更是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赋能,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塑魂和赋能。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文化强国”作为国家的远景目标或战略任务,有很长的历史积淀,并不是仅仅最近才考虑将它立为远景目标。这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战略思考和不断完善、丰富其内涵,同时又不断清晰其发展目标的进程。

二、如何认识文化产业的强国作用

如果从上文所确定的对文化产业认识的两个维度来看,文化产业在促进文化强国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第一文化产业是强大的国家巧实力上文提到“国家软实力”,这里用的是“巧实力”,这其实是从更广义的文化强国的角度来谈文化产业的强国作用。首先,什么叫巧实力?巧实力(Smart Power)其实就是聪明的实力。这个概念源自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Soft Power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创。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的。

约瑟夫·奈(Joseph Nye)对此的解释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因素。通常,大家对“软实力”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文化。因为价值观、社会制度规范等,从范畴上大概都可以含在文化概念里。虽然文化有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分,但即便是小文化的概念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部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念”主要指的是一群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一套不假思索就会接受的价值观念,类似集体无意识。如中国人更讲究尊老,那么这种孝道思维在中国人群体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大家不假思索就会接受的群体性观念。价值观念除了包含在文化部分里的内容外,也包括意识形态和信仰。意识形态和信仰里也包含着价值观念。大文化角度也可以把信仰、价值观本身包括进来。所以,对软实力的通常理解,可以和对文化吸引力、文化影响力的理解相对等。

那么,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强大的国家巧实力?原因在于文化产业有两重属性:一是文化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从文化属性看,文化产业是非常有效的软实力的载体。文化产业在产生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方面起到的作用,要比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诉求的宣传产生的效果更明显。它是一种典型的“以文化人”的方式,即用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行为。文化产业,一方面是文化的创造;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基于市场配置资源,以获取盈利为动机的商业活动。这种活动让文化创造有更好的实践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所有的生意人,都要从产业的角度了解市场、适应需求,最终让受众既愿意花钱,又乐于接受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观,以及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等受众都接受了的时候,其在商业上也会更容易成功。所以,文化产业是强大的国家巧实力。

秀兰·邓波儿所扮演的小天使是美国文化产业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秀兰·邓波儿在美国登场,并且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年代正好是美国在经济上大萧条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像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对秀兰·邓波儿的认可那样,在大萧条时期,这个小天使为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带来了微笑。

罗斯福对秀兰·邓波儿的赞美与肯定,显然不仅仅是从秀兰·邓波儿本身的可爱和她的演艺水平这个角度来看的,他更重视的是秀兰·邓波儿作为一个小明星以及她所代表的当时美国的文化产业,对于美国走出大萧条、提振美国人的信心、为美国人提供精神大餐等方面所发挥出的重要软实力作用。

其实这也是软实力内聚人心,让人们有信心看到希望,给社会注入正能量精神的作用。就像罗斯福本人所言,“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这种难以名状、失去理智和毫无道理的恐惧,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美国走出大萧条的低潮期,而在那个时期正好也是美国整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文化产业确实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精神享受,也给整个社会注入了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在当时给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美国经济快速复苏的中坚力量。

 

第二,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能文化产业作为产业本身具有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同时也可以赋能其他相关产业经济的附加值,提升这些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活力和能力。

从当前美国的经济统计来看,美国的文化产业对其GDP的贡献,有着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地位。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官方概念,比较通用且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知识产权”或“版权产业”。美国一个名为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IIPA)的非政府组织(NGO),大概每两年会对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做一个统计。这个联盟成立于1984年,涵盖了几乎所有和文化产业相关的协会与骨干企业,共有八个协会,一千九百多家会员。八个协会分别为:美国出版商协会、商业软件联盟、娱乐软件协会、独立电影电视联盟、国际视觉艺术协会、美国电影协会、全国音乐出版商协会、美国录音产业协会。这八个协会里,除了明显偏科技类的商业软件联盟,其他七个联盟其实都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所以,美国版权产业的统计分析,几乎可以等同于美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分析。

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全部版权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约2.6万亿美元。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占比最大,约1.6万亿美元。2019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占美国总经济规模的比重为11.99%。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占美国总经济规模的比重达到7.41%。且从2016-2019年,全部版权产业的所占比重持续提升。    

从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历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美国发展来看,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美国非常重要的软实力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成为美国经济增长中最重要且最有活力的一部分。而且和其他相关产业对比,美国的版权产业规模有明显优势。从增长速率的角度看,即便是在2008年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的特殊时期,美国在版权产业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发展态势。另外,在美国经济总体增长比较缓慢的态势下,美国的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三、文化产业强国的国际经验

第一类型英国模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并且以国家形式和国家力量来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官方并没有文化产业或者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官方也没有用版权产业的概念。版权产业是美国社会使用的一个概念。所以,美国官方的统计体系里没有和文化产业相关的统计。

英国和美国不一样,英国官方有明确的统计。所以,英国是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代表性的类型。英国遵奉典型的市场经济理念,但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政府有明确的主张,政府这只手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非常给力。英国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其整个进入后工业化以后的国家战略调整有关。1993年,英国政府发布了《创造性的未来》。作为官方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文化政策文件,《创造性的未来》既可以理解为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种政策主张,也可以理解为英国在进入后工业化以后,整个国家要进行的重大战略转型的一个目标,即走向创造性的未来。

从英国政治的变革看,1997年,工党政府击败了根深蒂固的保守党政府,成为英国的执政党。之所以工党能够击败保守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国社会经济对于重大转型的诉求。工党提出,应该建设一个新的英国,应该让英国从日不落帝国的成就梦想里突围,走向一个真正意义上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英国。工党政府之所以能够战胜实力强大的保守党,成为英国的执政党,是因为迎合了英国在进入现代工业化之后,日益走入一个现代性困境的状态下,英国人普遍的期待和诉求。

在英国最新的统计里,根据主管英国创意产业的国家部门DCMS,即数字、文化、传媒和体育部,2019年的数据公报,文化经济部门为英国经济贡献了2950亿英镑,占英国国民经济增加值的15%左右,实现了从2018年的14.6%以来的占比增长。无论从增长还是占比来说,在一些成熟的发达经济体看来,都是非常可观的数据。所以,创意产业对英国来说,是其走向创新性未来的国家战略的体现,是英国从后工业化走向创新立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软实力支撑。

从创意产业相关的文化经济的综合贡献看,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经济已经成为英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质量更高、附加价值更大,而且综合带动作用更为显著的部分,即其数字、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分。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英国传统的工业制造业的就业,一方面总量在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就业质量不高。相反数字、文化、传媒和体育领域,就业规模不断增长。另外,英国重点鼓励发展高水平就业的领域,该领域的平均收入显然要高于一般社会的综合平均。

英国的创意产业相关的文化经济部分带来的进出口收益非常可观,通过英国官方发布的2009-2011年英国创意产业与其他服务出口行业的增长率的比较数据来看,增长率最高的是和文化经济相关的产业。其中个人文化娱乐增长率达到了55.1%,排在第二的是一般的商业、服务业的进出口,增长率是25.2%。从这个数据完全可以看出,以个人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文化经济进出口增长率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以及以英国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经济,对于英国经济的意义和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创意产业对于英国的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塑造具有显著的作用。现在我们对英国的了解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英国的音乐、电影、演出等来了解的。这些行业,一方面,向全世界展示英国文化创意方面的魅力和实力;另一方面,赢得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的“双效统一”,既实现了经济效益,又发挥了社会效益。这是文化产业很有意义的地方。文化产业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实现真正的“双效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二者相互成就、相互支撑、互送互补、相互发展。

 

社会效益越大,经济效益也越大,这是文化产业的普遍规律。比如,对英国而言,莎士比亚是它的骄傲,莎士比亚的社会影响力越大,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对他的评价越高,人们对他的了解越多,喜欢他的人越多,社会效益越大;在良好的社会效益影响下,莎士比亚相关的演出、创意、版权、旅游等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效益大,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凸显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支撑社会效益的发挥。比如,中国北京的故宫,故宫的社会知名度越大,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力越深刻,甚至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越大,故宫带来的无论是门票收入,还是文博文创带来的其他综合收益,自然也会越来越大。而当其经济收益提升时,故宫也会更有能力和实力做好文物的保护、展陈、数字化推广。

第二种类型,美国模式。一方面,就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其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非常大。好莱坞占据全球电影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也整合了全球范围内与电影产业相关的产业链。好莱坞已经变成了全球的电影产业集聚中心,全球最顶级的电影人才都被其吸引。这是传统的文化产业类型。

现在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美国在全球的布局也非常深广。如影音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流媒体公司——奈飞公司(Netflix)。它成立于1997年,现在在全球的付费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两个亿了,规模非常大。而且它在实施着全球化的本土化策略。比如,它和韩国团队合作,韩国团队来拍摄奈飞品牌的影视内容,拍摄成果的质量很高。内容创作方面,奈飞网罗全球优秀的人才和团队,且由于其内容制作的本土化,使其更有利于吸引所到国家、地区的消费者群体。故奈飞成立后,随着其全球化的扩张,付费用户增长得非常迅猛。

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产业也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一个有效工具。例如,根据媒体报道,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受邀造访加州梦工厂动画公司的大本营,并召集了一些好莱坞其他文化产业的巨头。奥巴马当天在梦工厂发表的讲话中提到,我今天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是美国的经济引擎之一。虽然美国还有很重要的金融、汽车工业、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引擎的一部分,但在文化产业方面,好莱坞毫无疑问是代表,而且就像奥巴马所言,好莱坞确实是美国重要的经济引擎之一。另外,奥巴马还表示,娱乐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且正是这一部分让美国显得特别。在奥巴马的表述里,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文化产业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三种类型,日本和韩国模式。日本和韩国的情况与英国和美国不同,代表着第三种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型。如果说英国代表着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主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话,那么美国代表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日本和韩国则体现了一种在政府主导之下,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能力和水平,而且向全球扩展,乃至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立国战略一部分的模式。即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日本和韩国具有更大的国家战略自觉性和战略主动性。

文化产业在东亚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推动,另一方面则是强化文化发展的自觉推动。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发布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的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1998年金大中政府时期,韩国正式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促进二十一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日本和韩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确实有东方国家共同的特征,高度重视文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将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支撑部分,提出文化立国、文化强国,甚至还建立了全球体系中的文化强国目标。

例如,媒体对日本一个事件的报道。在安倍政府时期,日本设立了“酷日本”(Cool Japan)计划。2013年底,由政府专门拿出500亿日元正式成立了“酷日本”基金,来推动涉及日本文化的相关企业向海外扩张。即这笔钱主要是为了推动日本文化向海外扩张,而路径则是通过支柱产业,像动漫、电子游戏、音乐、美食等相关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一方面,企业拓展市场实现了企业在全球的收益;另一方面,借助企业的力量、企业的通道,在获取收益的同时,实现日本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目标。以此,让全世界的消费者更了解日本文化,并能够接受和喜爱日本文化,由此塑造更好的日本民族国家形象。

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是一个惠而不费,且综合效益极高,能够提升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真正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手段。在普遍市场化的情况下,如果仅仅通过宣传的方式来推动国家文化走出去,促进所谓的国家软实力提升,是一件花费巨大的事情。而如果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则更具有可持续性,即不需要财政资金大量连续投入,文化产业本身可以造血。而且从利用文化产业进行对外文化输出,让文化走出去的层面看,文化产业不仅可以走出去,而且可以立得住、扎下根,还可以生长起来,借助国外的市场,让中国的文化价值、文化影响力,落地生根、生长起来、发展起来,产生更强的活力和更大的竞争力。

另外,按照市场规律做起来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相对来说更适应人们的需求;而如果与市场规律对立,则可能不一定符合受众的需求。所以,利用文化产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走出去,建设文化强国,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四、文化产业强国的中国模式

本文的主题最终要落脚在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上,文化产业强国的中国模式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其中重点强调的是改革的力量第二市场激活文化消费力,其中重点强调的是市场的作为第三开放提升文化影响力,其中重点强调的是开放的价值。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开放的有力推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甚至成为中流砥柱。

第一,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从改革的角度看,改革释放和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萌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相伴相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市场也逐步复苏发展起来。被公认最早的文化市场复苏迹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原本只存在于宾馆中的音乐茶座,很快在广州流行起来,并从广州扩展到全国。后来才逐渐有了歌舞厅等各种各样的娱乐化活动。这种文化市场活动,让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且文化消费的潜力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制度层面上,关键性的推动力量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生产要素市场化逐步启动,港台流行音乐等文化商品,日渐风靡中国大陆。文化市场的活跃也推动了文化商业现象的大量涌现,很多自发的文化市场主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地冒了出来。如具有代表性的《渴望》。当时,《渴望》在国内的收视率超过90%。而电视剧此前绝大多数是由财政预算拨款,很少有商业回报。《渴望》标志着中国电视剧行业开始逐渐走向商业化,甚至产业化。

第二,市场激活文化消费力。从市场的角度看,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激活了国内的文化消费力。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文化领域出现大量的转企改制等文化体制改革事件。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2000年,广电业的集团化也拉开了帷幕。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湖南卫视在商业化市场化方面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即直到今天都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超级女声》的选秀活动。这场活动几乎引爆了整个中国娱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让很多普通的小女孩被全国的电视受众所熟知,并带起了中国首轮的粉丝经济热潮。

另外,从文化产业的发展看,相关的管理部门开始把推动文化市场的成熟发展作为一个政府管理部门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重心的任务来推进,设立了一些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如最早且著名的深圳大芬油画村。它属于文旅部最早设立的一批文化基地,也是在市场化背景下,艺术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实现方式。正是基于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的特殊地位,以及先行先试的优势,才有了大芬油画村这样的艺术经济集聚业态的发展。

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率,即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比一般经济领域更快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贡献要高于平均值。另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的社会消费形态出现,文化消费也成为最活跃的一部分。比如,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连续几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统计了网民在各类互联网应用的规模和使用率,排在前十的最活跃的互联网应用中,至少有60%的都是和文化消费有关的应用,如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包括网络直播等。这也得益于整个市场的发展。

第三,开放提升文化影响力。从对外文化影响的角度看,开放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2019年,中国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2007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是382亿美元,2019年,达到了1114.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三倍。这体现了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开放过程中,文化产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激活了国内的消费,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从文化强国建设的角度看,文化强国首先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是衣食出行,即最基本的刚需;二是很重要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很好地满足了百姓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及综合的文化软实力。

以上就是文化产业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简言之,要建设文化强国就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市场在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为,让文化产业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内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素质和水平,增强国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从对外的角度看,文化产业是非常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进出口行业,也是更好地实现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点击浏览课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721/11358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