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初心讲堂

初心讲堂| 张玮:从天山脚下走入革命洪流

2021年08月03日 11:26

张玮近照1_副本

张玮近照

张玮,女,汉族,辽宁人,1926年11月出生,1944年6月参加工作,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评剧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先后出演歌剧《白毛女》《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执导《高山下的花环》《黑头儿与四大名蛋》,曾获全国调演优秀导演奖、文华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

第一次见到张玮,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平易近人,开朗健谈。在她的热情感染下,新朋友也会瞬间拉近距离,仿佛已熟识多年。

“人生要有远大的目标”

说起自己为什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张玮用手拢了拢头发,目光投向远处。思考片刻后,她慢慢地向我们述说始自天山脚下的成长故事。

“我是从新疆走上的革命道路。”张玮说,“当时我是乌鲁木齐的一名中学生,后来在新疆女子学院教育专修科学习。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深受那些工作、生活甚至最终牺牲在新疆的共产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我忘不了他们,我永远怀念他们。”

抗日战争时期,在新疆掌握军政大权的盛世才同意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不公开挂牌),并请共产党派干部去帮助他。当时,张玮在新疆省立女子中学上学。1938年7月,共产党员朱旦华从延安来到新疆,被分配到女子中学任教导主任。朱旦华的到来,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气氛。张玮特别有感情地回忆道:“她教我历史课,着重教授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要斗争。她的教学很民主,常和学生讨论,学生可以提意见。我们在学校里做壁报,搞演讲比赛、跳舞比赛、戏剧比赛,进行抗战宣传。朱旦华指导我们演讲、演戏,为抗日军队募捐。她很会发动群众,很多老百姓深受鼓舞,无论是汉族人,还是维吾尔族人,大家都当场踊跃捐钱。”

朱旦华等共产党员把学校当作传播革命思想、培养进步青年、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基地,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引导学生们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使张玮这批青年初步树立起了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回忆起跟朱旦华一起演戏的经历,张玮非常激动。她说:“在排练的过程中,朱旦华告诉我们说,戏剧是一门综合性、集体性的艺术,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明星的艺术,是大家要团结起来集体创作的。同时,戏剧还要有教益,要告诉人们,人生的路该往哪儿走。特别是要教育年轻人爱国,要为了国家而学习。”

“人生不能盲目,要有远大的目标。”这是朱旦华告诉张玮的,也是张玮一生受益的一句话。它像一颗种子,种在张玮的心田。哪怕后来人生遇到再大的风雨,那颗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种子一直被小心呵护,茁壮成长。根越扎越深,苗越长越高。

(60年代)张玮与爱人张庚_副本

(60年代)张玮与爱人张庚

“只有找到了组织,心里才踏实”

1942年,张玮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县里当老师。为了继续读书,同年8月,张玮与被同样分配当老师的12名同学一起去教育局请愿,结果却被当局抓进了监狱。在狱中,张玮生了重病,但她没有屈服,咬牙坚持了下来。她说:“在监狱里,我读了《论持久战》,决心要念书、要坚强、要保护好身体,迎接抗战胜利。”

1944年10月,张玮被释放出狱。出狱后,她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党,找组织。“寻找组织就像寻找失掉的爹娘。”她说,“只有找到了组织,心里才踏实。”

年轻的张玮参与并组织发起了党的外围组织共产主义同盟社(后改为共产主义战斗社)。为了营救狱中的同志,同盟社决定给党中央送去所有在新疆地区的共产党员的名单。这份名单被写在一张蜡纸上,辗转交到了年轻的张玮手中。张玮深感任务重大,小心翼翼地把名单藏在自己靴子的底层,冒着生命危险带出新疆,带到了兰州,交给了上级。随后,她和她的战友们也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冲出重围,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解放区。

扭着秧歌进北京

到了解放区,张玮如鸟儿入林、鱼儿入水,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她先到了晋冀鲁豫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48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华北联大第一文工团。其间,她排演过话剧、歌剧、秧歌剧,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等。在那些年,许多知名导演都给她排过戏,她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很快,迎来了全国解放。眼看着解放军就要进北平,张玮也更加忙碌起来,因为上级党组织交给他们一个重要任务——组织腰鼓队,扭着秧歌跟着解放军一起进城。张玮说:“当时的秧歌有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和陕北秧歌。后来我们研究决定,还是用陕北秧歌,因为陕北秧歌非常有气势。为了能够整齐划一,打出气势来,我们训练了一个多月。1948年,我们打着腰鼓、扭着秧歌,和解放军大部队一起进了城。那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

后来,周恩来总理提出让华大三部第一文工团的同学们在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给与会代表展示解放区文艺。“那场演出,我特别忙,演完了一个节目,就得赶快换下一个节目演出的服装。”张玮说,“我们拼命干,不仅不觉得累,反而一直都那么精神,台下很多人看了我们节目都感动得落泪了,称赞说,解放区的生活这么丰富多彩呀。”

1949年舞台剧照(站着的为张玮)_副本

1949年舞台剧照(站着的为张玮)

最让张玮难忘的是,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接见了演员们。“与毛主席握手的时候,我觉得毛主席那么高大,两只手那么有力,我多想一直握着不放!”说到这里,她开心地笑了,自豪溢于言表。

不久,张玮被编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在剧团里,除了排练合唱,她还要进行形体训练,练习腰腿动作、舞蹈和戏曲基本功。当时她已经20岁出头,为了达到训练要求,她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一次,因练功过度,她的声带受伤,再也不能登台歌唱了。

命运给张玮关上了歌唱的大门,却没有击垮她。1953年,张玮被分配到戏曲研究院评剧团,参加评剧的戏改工作,从此走上了戏曲导演之路。几十年来,张玮导演了《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夺印》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

(70年代)张玮_副本

(70年代)张玮

时至今日,90多岁的张玮仍精神饱满地投身评剧推广工作。她说:“我是一名评剧老兵。我要一直工作,推广评剧艺术,贡献我的力量。”

谈到党的百岁生日,张玮说:“我非常感谢党。我要祝伟大的党永远年轻,青春永驻!我原本只是天山脚下的一个中学生,是党把我培养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怀念那些牺牲在新疆的革命先烈们,怀念我的老师们。我这一生都是在党的怀抱里长大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遇到很多困难,但从来没有悲观过,因为我要对得起党的培养。”

(执笔:金蕾蕾 张一鸣 陈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803/11373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