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努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2021年09月10日 15:42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并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一明确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释放着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体现了对我国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培养和锻造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人才是最活跃的创新要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最活跃的要素是思维驱动,而驱动创新思维的枢机又在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高级潜能”上,亦即人人崇尚和追求“自由创造”。所谓“自由创造”,就是大到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各个渠道、各个方面,小到微观社会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处处都涌动着创新思维,流淌着创新之水。显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这一重要指示的要义和真谛,就是希望我们社会各领域各行各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既是对人才队伍的素质要求,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教育科研部门的责任要求。

问题导向是拉动创新思维的理由。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首先要牢牢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争先,比的是眼界,争的是先机。当今世界,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优势,赢得主动。当前,我们在关键领域依然面临不少“卡脖子”问题,在经济发展、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亟待攻克的难关。短板所系、困难所在,就是科技创新和工作创新的着力点、突破点。一些创新之所以能够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关键就在于准确研判了创新的突破方向,精准把握了市场发展脉搏,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这表明,创新的核心和目的在于破解难题、解决问题,不瞄准解决问题,再好的创新也没有价值和意义。问题哪个单位都有、什么时候都有,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只要拥有问题意识,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拉动创新,什么时候都有创新的舞台。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衡量创新思维强弱,最重要的就是看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如何,就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解决问题是创新的最终目的”的意识,紧紧扭住问题和创新两个关键,围绕解决问题来创新,注重以创新来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求创新,用问题思维激发创新活力,用解决问题的实践催生创新方法,用解决问题的效果检验创新能力,以创新的实效推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有效解决,推动一项工作一项工作真正落实落地。这样就能不断迸发出创新火花和活力,这样的创新也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最有意义的创新。

价值评判是驱动创新思维的杠杆。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创新价值的评判体系问题创新争先,比的是担当,争的是作为。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创新意味着困难多、挑战大,往往是一场寂寞的长跑,需要攻坚克难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定力。展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无数新领域、新模式等待着去探索、去突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大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这既是时代给予的丰厚馈赠,更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用爱国之志点燃创新激情,用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劲头,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勇攀高峰,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创新答卷。而从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建设放眼,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聚焦看点则在创新活力的培养和鼓励上。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作评价的指挥棒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要求,根据激发创新活力需求,区分人员层次和目标应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用好奖励杠杆,根据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目标和阶段等不同,相应设立综合、成果、专项、培育等奖项,有时间节点地进行奖励兑现。设立创新奖项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激励,更重要的在于驱动。因此在奖掖的同时,还要以重用创新型人才为注脚,使创新型人才真正用起来,以形成正面导向,驱动人才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优化人才配置是催生创新思维的抓手。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必须提高人才资源和创新需求的匹配度。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人才的创新活力不仅仅取决于人才数量,还取决于人才配置,即人才配置在不同部门和不同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表明,人才配置到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对于整个国家创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人才更多地配置到生产部门,则更有利于创新和增长,如果人才更多地配置到非生产部门,他们不直接创造财富,只是参与财富的分配,则更有可能成为寻租者,不利于创新和增长。我国人才数量虽大,但创新不足,人才错配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作为催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抓手,在鼓励人才向生产实践要创新力的同时,瞄准催生创新活力,合理人才布局搭配,搞好优化组合。一方面坚持“创新不问‘出身’”,打破“唯出身”藩篱,推动课题创新“能者上”“能者为核”,用科研课题、项目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在追求最佳效益中增大“人才共生”效应。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科研人员减负,保证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创新上,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一定意义上,保障科研时间,就是保护和保障创新活力,就是提高创新创造能力。

领导示范是激活创新思维的环境。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在推动创新中展现领导作为和担当。“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从本质上讲,领导干部在创新上的作为和担当,也是一种创新环境。领导作为越好,环境作用越强。多年来在创新问题上,一些领导干部中有一种惯性思维:往往把眼光瞄向了科研技术人员出成果,瞄向了基层一线当能工巧匠,在关心人才、鼓励创新上动脑筋想招数多,而在引领创新上却自觉不自觉把自己划在了圈外,这个问题需要关注。应当肯定,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关心、关怀科研人才,吸引和聚集更多优秀人才方阵托举新时代强国伟业,方向正确、思路清晰。但同时也应看到,创新的内涵很丰富,“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都可以创新,领导工作概莫能外。就领导层面而言,从宏观上讲,有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等;从中观上看,有理念创新、思路创新等;从微观上分析,有形式创新、方法创新等,特别是在破解体制、机制、政策性难题,为释放创新活力“开闸”、展拓“一石击水”作用上,无可替代更可以大有作为。关键需要以“创新之队”一员的身份把自己摆进去,当好引领创新的“照明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其中就包括了创新思维能力。诚然,领导干部不一定都要有创新成果,但却一定要有创新思维。拥有创新思维,就会崇尚创新,理解支持创新包括宽容创新失败,就能带起人人有创新思维、人人有创造激情,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生动局面。在这个意义上,领导干部带头创新,是激活创新思维的环境,也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应有的责任担当。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910/11419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