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李文道:【家长课堂】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的问题及家庭教育的应对

2021年10月04日 09:03

 

嘉宾:李文道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伟利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科研主任

主持人: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今天来到我们访谈室的有两位嘉宾,第一位是李文道教授,他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文道教授不仅在学术方面很有建树,在实践层面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推荐大家阅读他的《男孩危机》《女孩危机》《好好做父亲》。

李文道:谢谢。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有关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和二位一起深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家庭教育的应对。

主持人:第二位是家长嘉宾张伟利。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其中一个孩子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作为家长代表,他还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本身是毕业于北师大的学前教育研究生,现在是北京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科研主任,还是北京市的优秀教师。既是家长,又是专家,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同时又是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父亲,几乎参与了孩子的每一个教育阶段,讲到这一背景,我很期待伟利在分享时能站在全程参与的角度去谈青春期的教育问题,相信会更有预见性。

张伟利: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来到这里。我的双重身份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便利,刚好我家的孩子也处在青春期阶段,我也有一些疑问,很期待今天能在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答案。

 主持人:另外,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常年做有关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前做过四年的中学化学老师和三年的班主任。所以关于青春期这个话题,我也有一些案例想和大家分享。

一、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主持人:在开始话题分享之前,我想先问一下伟利,您作为家长代表,对目前孩子正在经历的青春期的问题,有没有一些体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阶段之前和之后,在心理和行为上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你带来了哪些挑战?

张伟利:要说变化,我觉得最明显的就像他妈妈说的,“儿子你现在个子比我高了”。

主持人:身体的变化。

张伟利:在跟他互动的时候,他的体型变化给我们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冲击,因为我儿子比较健壮。另外,我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过去我说的一些话他也能听,现在他好像有自己的想法了,总是说“干嘛要听你的”。

主持人:您从事教育也会经历这个困扰。

张伟利:对,肯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到了青春期阶段,肯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或者我们了解得不是特别清晰的情况发生,怎么与孩子互动对我和他妈妈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挑战。

李文道:刚才张老师从两个角度论述了青春期的变化:一是生理变化。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体会迅速发育成熟,比如身高像吃了化肥似的蹭蹭窜起来,这种生理变化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冲击。身体的成熟、性的成熟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成人感。

这种成人感可以从生理上去思考,比如孩子上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看父母要仰视。因为长期仰视父母,在孩子的物理视野里,父母都是“巨人”。到了青春期,随着他身高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成熟,孩子看父母的角度可能先是平视,再变成俯视。生理的成熟带来的强烈成人感,让他希望父母尊重他、把他当作大人看待,开始要求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这时候很多父母可能适应不了,觉得以前那么听话的孩子好像突然变得叛逆了。这里的“叛逆”实际是一种成长,是成熟的必要步骤,没有“叛逆”,一个孩子很难成为真正的成年人。

主持人:换句话讲,这种“叛逆”代表着内心力量的迸发。

李文道:对。所以我觉得,作为父母,如果早了解到这一点,态度平和地做好接受孩子长大成人的准备,适应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主持人:刚才文道教授提到了“叛逆”这个词,孩子多大开始叛逆呢?有的家长说2岁,有的说5岁,有的说7岁,还有的说到了青春期,等等。家长认知叛逆的时间点其实是跟着自己的感受来的,当一个孩子的语言、行为,甚至是情绪让他觉得失控了,而他没有好的办法让孩子配合自己、听自己的话,并因此感到沮丧、无助时,他就会定义这个孩子是叛逆的。其实叛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的问题,而是孩子在某个阶段呈现的一个发展特点,是这个意思吧?

李文道:对。孩子的叛逆期有早有晚,青春期的开始也有早有晚。孩子获得成人感,出现由内而外的行为表现,这种变化就会被父母获知。我觉得孩子大概在10岁左右的时候就进入青春期了,有的孩子的叛逆表现比较夸张、激烈,但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在行为上和父母发生激烈冲突,只是内心里已经不认同父母的话了。

 主持人:是不是自制力强一点的孩子会好一些?

李文道:对。自制力强的孩子修养好,他虽然不认同,但不愿意和父母公开发生冲突。有些孩子的“叛逆”表现就比较外化,一旦和父母发生矛盾就开始怼,这种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青春期问题感触会更深一些。

主持人:孩子因自身特点在青春期呈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剧烈和温和,那么这种自身特点与他平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模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李文道:我觉得青春期的问题之所以严重,可能是因为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互动中的问题是延迟到青春期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如果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在解决和孩子的冲突时是采取一种建设性的、比较温和的方式,那么到了青春期时往往会很自然地延续之前的方式,即使遇到冲突、矛盾也能较好地解决。在早期教育中,如果父母对孩子态度强硬,孩子限于生理、心理能量不够,当时不敢去挑战父母。但到了青春期,他觉得自己长大了,有力量了,就会用比较激烈的方式来挑战父母。所以青春期会不会出现叛逆,其实早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基本决定了。

主持人:这个观点比较新,应该能给家长很多启发。

张伟利:刚才我在听的时候想起前两天降温,我儿子早上非要穿短裤出门。我说,你觉得今天穿短裤能行吗?他也不搭理我,穿着短裤就去了。可能那天温度确实低,他自己也觉得有点冷,所以后来把我的话听进去了一些。到了第二天,我没说啥,他就把长裤找出来了。我觉得未来,我们家孩子应该不会出现激烈的对抗父母的行为,因为平时我们比较注意跟他互动的方式。现在他长大了,有很多自己的爱好,也了解很多东西。他喜欢看书,对宇宙感兴趣。这方面我不太擅长,所以跟他对不上话。一般他说的东西我会比较认同,不去跟他争论,特别是有些我确实不了解的,就让他自己去找。

李文道:我觉得您在孩子青春期之前采取的这种家庭沟通方式是比较好的。当他跟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你可能不会采取特别强烈的方式去压制、命令他,那么到青春期时,他的表现也会比较平和。一般而言,青春期前越是压制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孩子的反抗就越厉害。

张伟利:前一段时间,他总是喜欢把作业拖到最后,有时候做不完,所以我们对他比较严厉。但是几次之后,不管你严不严厉,他还是那样,就是不搭理你,有时候还会摔书。后来我想,算了,这是他的事,索性不管了。慢慢不管之后,他反而好了,回到家先做作业,然后再去玩。弹琴也是这样,原来都是他妈妈逼着他练,规定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必须弹。他会有一些比较情绪化的举动,比如把琴谱弄到地上。因为前期练习不够,老师来检查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之前做得不太好。现在他妈妈稍微说一下,虽然不太情愿,他表现得还是比之前稍微好了一点。我们一直在观察他,在观察的过程中对互动模式稍微做一些调整。  

李文道:对,青春期时,父母最好主动调整,这样孩子青春期的过程会相对平和一点。如果家长不主动,孩子就会用对抗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般会得逞,而亲子关系会进一步恶化。所以父母真的要学会主动放权,只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他的独立性才能发展起来。如果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他管束过多,帮他包办太多,他就没有机会获得成长。等到了青春期,当他想独立时却没有独立的能力和判断,反而会惹出一些事来。

张伟利:对,这就是我们担心的。孩子到了校园,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去解决。所以提前培养独立能力对他以后会有很大帮助。

 

二、青春期孩子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家庭教育应对

主持人:刚才伟利谈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这两类问题,家长该怎么处理?

很多家长在生活类问题上与孩子的冲突是非常大的。比如小时候,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妈妈觉得你冷”。当我们在心理上把孩子当作幼儿来呵护的时候,他的成人感实际上是被剥夺的,这种情况肯定会引发抗争。家庭中有很多类似的剥夺成人感的方式,比如催逼模式。很多事情孩子还没开始做,父母就开始催促、说教,甚至还有威胁孩子的。再有,任何事情都喜欢跟金钱或学习挂钩。

李文道:您刚才说的威逼利诱的沟通方式都是负面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自主愿望,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青春期之前,如果父母总是以负面方式跟孩子沟通,当孩子有了独立的意识和能力,他对父母的冲撞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主持人:对,是这样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控制型父母所导致的青春期问题会更严重一些。

李文道:对,要是民主型的,就像我们张老师。

张伟利:其实这是因为跟孩子发生冲突的过程中,我发现改变不了他,想改变他非常困难,你只能尝试改变自己。既然说了他也不听,那我就不说了。时间长了以后,他可能自己就懂了。

李文道:在心理学上,青春期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阶段,这时候的孩子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家长如果在青春期之前用协商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冲突,会促进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更有利于道德发展,而传统的父母高高在上、孩子从属于父母的关系,会抑制道德发展。

张伟利:对。我儿子有个同班同学,刚好住我家楼上。到10岁、11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之间的互动变得特别多。之前我跟我儿子说你早上要早起,他还是会拖到我们不太能接受的时间才起。但是要是他的同学说“明天咱俩一块走”,他就基本不需要我去叫他,也不会很晚才起。

李文道:您讲到一个很好的方面,青春期时,父母的重要性在下降,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在上升,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接受这一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孩子的很多选择,比如吃什么、看什么、玩什么、穿什么等,受同伴的影响是远远超过父母的。

张伟利:现在我感觉他那天非要穿短裤,可能是他班里面的同学或者好朋友前几天穿了短裤。

李文道:对,这实际上是好事。一个人要真正实现独立、社会化,特别需要青春期时的同伴群体的促进。社会化其实是把对父母的依恋逐渐过渡到对同伴,对更多没有血缘关系、亲缘关系的人身上的过程。

主持人:所以家长得接受孩子不断远离我们。小时候孩子崇拜父亲,后来发现父亲不是万能的,再后来发现比父亲强的男性有很多。

李文道:对,青春期实际也是父亲高大、光辉的形象逐渐崩塌的时期。小时候孩子仰视父亲,觉得父亲很完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到了青春期,父亲的手机出了问题还要问孩子。在知识方面,青春期的孩子觉得自己更厉害。在道德上,从小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大方。到了青春期,孩子发现父母不是这样做的,会小气,也会做一些不符合他们自己说的道德规则的事情。所以有一段时间,孩子会觉得父母就像伪君子一样。

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7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当我14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当我21岁时,我忽然发现我父亲还是聪明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小时候是仰视,青春期的时候,我觉得好多孩子是在俯视父母,再过些年,当孩子真正成熟了,他会平视父母。什么时候能真正理解父母呢?有句话叫“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有一天孩子为人父母,才能真正体谅父母,从内心和情感上更加认同父母。

所以父母即使是在孩子叛逆的时候也要尽量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该管的时候要管,该爱的时候要爱,让时间来解决问题。当青春期结束时,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机会跟孩子重归于好。

主持人:谈到这个,我想到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两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懂得爱与责任的人一定是肯付出的人,而付出来自人的真实体验。因为要更多地参与到家庭劳动中,穷人家的孩子更多、更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这个过程增加了他的很多个人体验,给了他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刚才文道教授讲到,父母应该宽容,给孩子空间。从某种角度讲,这个空间就包括给他更好的体验生活,或者说为家庭、为生活付出的机会。当他有了这样的机会和体验,才能懂得做父母的不容易。那么当他到了青春期,出现因生理反应带来的一些情绪反应时,就能做到自我控制、解决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二位怎么看。

张伟利: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当你让孩子经历得更多时,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可能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做饭,之前我们很少让他参与其中。但是后来你会发现,如果饭是他自己做的,他会很珍惜,把盘子里的东西扒拉得特别干净。

主持人:打扫卫生也是这样,如果是他自己打扫的,他就会管着别人,叫其他人别给他弄脏了。但父母打扫的,他就没什么感觉。

李文道:对,穷人家不得不让孩子去承担一些责任,这同时也给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感,是在他独立承担责任的时候逐渐发展起来的。穷人家的孩子知道生活不容易、父母不容易,实际上会更加感恩父母。好多富裕的家庭,孩子从小坐享其成,觉得一切得来的都很容易,就失去了对父母爱心的感受。

主持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李文道:对,父母也没有特别辛苦,钱就来了,所以富裕人家的孩子在感情上对父母往往不如穷人家的孩子。这就涉及到了穷养、富养的问题。我们一般强调,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好在物质层面上适当穷养,在精神层面上富养,让他多游历,去做一些大多数孩子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探险、徒步。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孩子的见识、对成长的认识,还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都会得到提升。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胸怀会更加博大。

主持人:在遇到困难时的抗压和受挫能力会非常强。

李文道:富裕的家庭,或者正常的家庭,要有意识地主动给孩子一些挑战和心理滋养,这种“富养”比传统意义上的富养更好。

张伟利:我听李老师讲,回忆起儿子学校的老师给他妈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少管一点,因为孩子在生活能力上表现得稍微弱了一点;二是要给他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些自身的东西是需要表现的,这种表现的目的之一可能是想吸引同伴。我觉得那位老师说的有一定道理。

主持人:所以有时很多孩子在父母干预时,就会冒出一句“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这是想表现自己,其实呈现了孩子内心成长的需求。

 

三、青春期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家庭教育应对

主持人:学习也是家长在和青春期孩子互动过程中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疫情期间,很多家长把孩子返校称为“神兽归笼”。我不太喜欢这种说法,如果两个家长跟一个孩子都互动不好,在学校,老师一个人面对那么多“神兽”,该怎么处理问题?不光是青春期,其实家长和孩子在学习方面互动的问题从小学开始就有了。我在小区里经常听到楼上楼下的家长因为学习问题吼叫孩子。这种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李文道:在学习方面,到了中学阶段,大部分父母在知识层面对孩子是没有多大帮助的。现在很多小学的数学题,父母都已经不会了。所以我觉得父母指导孩子学习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主要是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转变学习心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到了中学,要把小学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加强,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孩子需要摸索单词怎么背,心理学里有很多种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他?需要孩子不断尝试。找到了适合的学习习惯,他的学习就会更高效。

张伟利:还有一个冲突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多兴趣,但我们担心他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业。时间就那么多,数学、英语等科目学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把心思放在其他地方,难保不会顾此失彼。怎么让他既能顾好学习,又能培养好兴趣?

主持人:学习和兴趣确实要协调好,我讲一个案例。我姐姐脾气非常大,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孩子提出想买什么东西,她就把它和学业挂钩。可能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现象。

有段时间我回家,有20多天的时间,我就陪着我的外甥。那时他已经不爱去学校了,说想干点别的。我姐姐问他打算干什么。他说,去理发店、餐馆打工。人家很会拿《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最起码用言语暴力的办法行不通。刚开始我和他聊学习的时候,他是有点抗拒的。当时他正在学习函数,我帮他逐一分析错题,发现他错了不少。你想,一个孩子,如果几天甚至一两个月总是错很多,没有好的方式帮他走出来,他是很容易受挫的,除非他本身的自制力和学习动机非常强。分析之后,我问他,你在做前面单元练习时错的相对少一些,到后面综合题错的多,为什么?他很困惑。我让他把综合题中的一个问题单拎出来,他做了很久才做对。我告诉他,数学学习要注意两个维度,一个是准确度,一个是速度。准确度有了,速度跟不上,一旦有时间限定,就会满篇出错。另外,如果对某个单元没有熟练掌握,准确度和速度就都无法保证,导致综合性练习频频出错。之后这个孩子就恍然大悟了,我们开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做巩固练习。两三个小时下来,他变得有信心了。接着我们每个单元练一两天,把三个单元都练完以后,再做综合性练习时,他的准确率大幅提升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很有成就感。后来我开始跟他商量,制定每天的计划,比如晨跑,什么时间学习什么科目。一段时间以后,等到他再上学的时候,有一道作业题,老师本来是不让做的,说要等讲过之后再做。我告诉他,这道题你能做出来,结果他真的把它做出来了。第二天,他回来以后非常骄傲地跟我说:“舅舅,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这个最难的题只有我做出来了,老师让我上去给大家讲,原来给同学们讲题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所以说,作为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的什么事都跟学业挂钩。时间一长,孩子会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而是当作家长的事。那么等到了青春期,他有了能跟家长抗衡的力量时,就会说“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学习跟家长发生冲突时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

有一段时间,我外甥跟他妈妈讲,“妈妈,我觉得你不爱我”。他妈妈就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觉得你只爱学习,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学习”。他还用了一个词,叫“处心积虑”。很显然,他不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尽管我们再三强调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但当我们把太多外在评价用到对他学习的引导上的时候,本来应该属于他内心成就的一些东西会被转化成外在的。

还有一点我深有体会,那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很重要,但如果用错了,反而会起反作用。

我有一个持续接触了很多年的心理辅导案例。那是一个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很出色,给孩子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让孩子在最好的学校读书。我们刚才谈了穷养、富养的问题,家长在精神层面上也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比如培养他坚毅的品格和自主性等。但是这家孩子的家长没意识到品格培养的重要性,更多的是给他生活上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遇事时的情绪管控能力实际上是不足的。生活上的过度满足或提早满足,导致了他在情绪控制及和家长互动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孩子的家长为了培养他,不惜出钱请客、送礼,就是为了让诸多他们认为优秀的人跟自己的孩子交流。时间一长,每当被问及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讲很多梦想,怎样做能实现梦想。当他成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其实有很多年我都不敢面对自己,我觉得爸爸妈妈给我找的那些人可望而不可及,但他们又在不停地给我找这样的人。为了安慰爸爸妈妈,早点结束谈话,我就说出他们想听的话。”这个孩子还好,起码和家长有沟通,没有走向歧途。但也有很多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了习得性无助,失去了很多东西,甚至放弃了生命。

再讲一个和榜样的力量相关的案例,这是我和自己亲哥哥之间的事情。我小时候性格外向,爱唱爱跳、爱说爱笑,而我哥哥用大家的话来评价是个内向的孩子。所以无论父母、老师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说小儿子聪明,说大儿子踏实。因为上小学二年级时,我们都在外面玩,他能自己趴在缝纫机上学习几个小时。我哥哥上了初中以后,从初一到高三毕业,我们有六年没说过话,主要是他不和我说话。读大学以后,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他之前非常恨我,因为他觉得自己始终活在我的光环下。这个所谓的“光环”就是所有人都夸我聪明,说我哥哥踏实。他说原来他不觉得有什么,直到到了青春期,他突然意识到“聪明”是褒义词,“踏实”是贬义词,是笨的代名词。为了证明自己不笨,他从高一开始就不听老师讲课,只在课后自学。尽管如此,他最后仍然考上了大学。后来一起聊天我才知道,哥哥初中成绩特别好,从初一到初三,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毕业考试是全市第一名。但是由于高中时没好好听讲,大学只考了个大专。工作七年以后,他直接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还成为了校长的学生。我觉得论聪明程度,我可能不如他,就因为性格表现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导致了大家评价的偏差。其实聪明和踏实都是优点,严格意义上讲,长久来看,踏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点,它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积淀有多深。在我哥哥误解时,没有人给他分析、解释,这才在他心目中形成了糟糕的对比。

聪明和踏实算是两个褒义词之间的对比,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明显带有批评、指责,甚至侮辱性的对比。这种对比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在青春期尤其是这样。

李文道:对。青春期会放大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或缺点,尤其是缺点。青春期之前,孩子不管长得漂不漂亮,学习好不好,都会觉得自己挺好。

主持人:对,是这样的,但到了青春期就不一样了。

李文道:青春期时,自我意识开始蓬勃发展,孩子自认为的一些特点会被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很重要。如果您的父母能在那时候了解到您哥哥的特点,给他另外一种解释,我相信会更好一点。

主持人:后来我们还和父母探讨过这个问题,其实他们已经竭尽全力给了我们他们的所有了。

张伟利:对,这其实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有时候你也不知道他在外面接触到了什么,如果他不愿意跟你表达或交流,你确实很难发现他的一些变化。

李文道:我觉得想了解孩子要多倾听,而且要以朋友的视角进入他的生活。在好多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妈妈是“唐僧”,说的太多,听的太少。青春期的时候,面对学业的压力、性格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孩子其实有很多沟通的需要,特别想找一个人说一说。但是很多父母是孩子刚说了一句,他就有十句、一百句等着,而且往往是负面、指责、拒绝的。所以孩子就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了,家就成了一个旅馆。

父母要学会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烦恼,在孩子需要时给他建议。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讲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孩子需要时家长再去给建议。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往往刚问了几句孩子的困难和想法就开始“但是”。之前一个朋友跟我聊天,他说他想跟孩子好好交流,就先说了很多孩子的优点。当时正是吃饭的时候,结果孩子吃着吃着就把碗筷放下了,说“爸爸你直接说但是吧”。所以跟孩子沟通交流,他需要与否很重要,在他不需要的时候,你们之间根本没办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你再给他建议,就又变成了说教、埋怨和批评,就像前面文道教授所讲的,剥夺了孩子的成人感。

张伟利:有时候家长会无意识地揭孩子的“伤疤”。比如天冷我劝他不要穿短裤,其实他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反复地说,本来他愿意做的事情反而变得不愿意了。

李文道:对,有时候他为了彰显自我会故意跟父母作对。我觉得到了中学阶段,父母再因为穿衣、吃饭的问题跟孩子发生冲突,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还停留在幼儿阶段。

主持人:如果想表达,不妨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但是说一下你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我觉得今天有点冷,我不希望你感冒”,表示一下关心,但是怎么穿还是由他来决定。这既满足了家长说的欲望,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

张伟利:其实孩子知道穿短裤冷,但就是想跟你对抗一下。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家长老是跟他“翻旧账”。

李文道:对,总“翻旧账”会让孩子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是我多年的一个毛病了。

主持人:既然已经这样了,我就不改了。

李文道:他改变的动力就变差了,甚至不愿意改变了。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更多地指向将来,有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四、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问题及家庭教育应对

主持人:第三个方面是情感问题,这是一个敏感,同时也很重要的话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早恋。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孩子早恋,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

 李文道:我觉得早恋其实是成人视角的解读,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任何一个人,随着他生理的成熟,性心理的唤醒,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异性产生好感,去爱慕、追求异性。所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首先在态度上要承认并尊重孩子的这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孩子恋爱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堵的方式解决,要采取疏导的方式处理。堵是堵不住的:第一,你不能一天24小时监控孩子,即使管得住人,也管不住心;第二,你越是反对,跟孩子的关系就越差,他觉得自己喜欢谁、想怎样表达是他的权利。所以说我建议用疏导的方式。

主持人:刚才我脑海里浮现出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幼儿园园长和她的孩子。有一次我们聊天,聊到了孩子谈恋爱的话题,旁边一个年轻的园长就笑了,说让我仔细聊一聊。原来,她的儿子特别优秀,去新西兰留学回国后,找了个以前的同班同学做对象。这个同学是个幼师。她认为不管在学历还是见识层面上,对方跟她的儿子都不匹配,尽管她本人是搞幼教的,还是希望儿子能找一个在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跟儿子门当户对的对象。在妈妈的极力反对下,儿子偷偷回国把户口本拿出来,直接跟对方领了证。妈妈见到儿子很惊讶,问他怎么回来了。他说,领了结婚证。妈妈就很崩溃。

我当时问她,是不是跟儿子发脾气,说他不能找这样的,应该找一个多优秀的,然后人家把女孩带到家里,她也是各种甩脸子。我问她的时候她就笑,然后说就是这样。我说,要是早遇到我,真想拆散早就拆散了。她问我怎么做,我说都领证了就不谈了。她就说探讨一下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我说,我会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合适与不合适很多时候和学历没有关系。解决这个问题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因为他要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你非要阻挠,反而会把儿子的个人英雄主义激发出来。

张伟利:我要保护她,她是我喜欢的女孩子。

主持人:对,在保护她的时候,他又获得了另外一种成就感,更坚定了和你对抗的决心。如果再来一次,儿子找了个女朋友,听完大致情况之后不要表现任何的不满意。要让儿子把她请到家里来,给她做各种好吃的,全都自己做,不要让她插手帮忙。吃完饭之后,大家开开心心聊天,或者你也可以不说话,就正常吃饭,饭后把女孩送走。之后你就坐下来唉声叹气,儿子一定会问妈妈怎么了。你要说没什么,然后继续叹气,等儿子追问。几次之后,当他再问“妈妈,你到底怎么了”的时候,你就说:“你这么优秀,这么出色,我很希望你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你能找到自己的女朋友,妈妈为你高兴,只不过……”别的就不要多说了,你会发现孩子一定会去反思。未来的结局无外乎两种,第一种是能促使儿子的对象更加出色,二是儿子可能就会跟女孩谈,妈妈那么爱他,尽管不满意,还忍着自己的不舒服成全他,他不能那么自私,等等。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这个孩子是个女孩,她在最好的班级,成绩一直是600分左右,结果在距离高考只有4个月的时候,模拟考试只考了430分。是什么原因呢?孩子谈恋爱了,对象是一个在学校里已经被警告过两次的学生,再警告一次就要被开除了。这个学生也不是说行为有多恶劣,就是不学习,各种调皮捣蛋。知道这件事以后,女孩的妈妈就开始跟踪她。有一次跟到了大学里的一间咖啡厅,在一个挂着半扇帘子的房间里发现她女儿坐在男孩的腿上,两个人有说有笑。妈妈一看火冒三丈,上去就把女儿扯开,扇了男孩几个巴掌。女儿在那里拉架,说“妈妈,不怪他,要怪你就怪我”。从此以后女孩一回家就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外面的人也不知道她在学习还是干嘛。妈妈本身是老师,找了校长、德育处主任、班主任去谈话,都不管用。

后来我也去跟她聊了聊。刚见到她时,她的胳膊是抱着的,明显很抗拒。我告诉她,想和她谈谈自己的情史。她的表情马上开始有了变化。然后我讲了中学时喜欢我的女孩子和我喜欢的女孩子的一些特点。她似乎有些兴趣了。接着再跟她探讨她喜欢那个小伙子哪一方面,她就会愿意跟你讲。当你去接纳她,告诉她这个阶段喜欢异性和异性喜欢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时,她已经开始有所感受了。再往后聊,距离高考还有四个月,把握好这四个月对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父母对她的期望是什么,她就能接受了。最后我们俩打了一个赌,我赌她考上大学最多一年,就觉得自己跟之前的小伙子已经不合适了。如果到时候她还想跟他继续谈,我可以帮她做她父母的工作。后来女孩考上了双一流大学,果然不跟之前的男孩交往了。

在青春期的早恋问题上,家长们应该很好地反思,不能总是采用围追堵截的方式。

李文道:对。越是围追堵截,孩子爱得越厉害,这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始本来是单纯的相互喜欢,在双方家族的阻挠下,他们觉得自己不单要喜欢,还要把爱情和反抗父母、家族结合在一起。

主持人:成为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了。

李文道:对,我要彰显我的权利、独立。这些东西和爱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再想去拆散他们就更难了。所以家长一定要把决策权交给他自己。

主持人:让他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有主人翁的感觉。

李文道:对。

张伟利:刚才文道教授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早恋是不是一种爱情?这个真的是要去思考的。随着成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依赖会慢慢转移到同伴、同学身上,刚开始肯定是同性,但随着生理层面的东西的觉醒,会从对同性的喜欢慢慢转移到对异性的喜欢。这可能是依恋的对象发生了一些变化,仅仅是我看着他不讨厌,我挺喜欢他的,或者万一一个孩子做了一件挑战老师的事,另一个孩子就觉得这个人是个英雄,马上就把情感聚焦到他身上了。

主持人:恰恰是通过对这种情感的感知、探索逐渐发展出了比较成熟、健康的情感关系。

张伟利:对。有时候可能跟父母也有关系,比如他妈妈说,“我当时就瞎了眼看上你爸了”。所以她就会期望自己的儿女在选择对象上不要走到她不想要的方向上。但其实他得经历过才知道他喜欢的人是不是他想要的,他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刚才您举的例子对我特别有启发,让孩子在这个阶段看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段时间之后再看,交给时间,时间会让他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

主持人:今天非常开心能跟文道教授和伟利探讨青春期的话题。这期节目我们从生活、学习和情感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及如何跟孩子进行良好互动。文道教授谈到,家长要满足孩子获得成人感的需求,学会宽容、理解孩子,给他们更好的成长空间。

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和家长保持健康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成人感和自主性才能得到好的发展。祝愿家长朋友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其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为孩子建构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孩子一起愉快地度过青春期。谢谢。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查看高端论述

点击查看课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1004/11438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