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张志坤:【家长课堂】让青少年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

2021年10月02日 08:56

 

主持人:陈一彬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教育博士

嘉   宾:张志坤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王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专注力训练师

 

主持人:关于这一话题,作为家长的王楠是带着问题来的。那么,先请王楠谈一谈她的问题。

王楠:作为家长,我非常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比一个优秀的成绩更能让他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但是目前,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囿于悲观、抑郁的心理困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每每在新闻上看到这些,我作为家长就感到特别焦虑。所以在这里,我想跟两位老师交流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些结果?

主持人:张教授,从您所研究的专业领域,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的成因,或者说如何来定义在教育过程中开展的生命教育?

张志坤:刚才王楠谈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个案。这些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原来,我们认为孩子出现的可能是心理问题、情感问题,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发现儿童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等活动。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把原来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变成对儿童生命问题的研究。我认为,这背后是从心理到生命的转化。

主持人:关于生命教育,从专业角度是如何定义的?

张志坤:谈到生命教育,我们有一个描述性定义。生命教育是基于儿童生命本身,通过生命活动,提升儿童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它是基于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

主持人:那么,生命教育是起源于中国吗?

张志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过研究和探讨。但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开展,还是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的。当时的美国,为了应对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关系紧张、自残自杀等社会现象,开展了一种教育,叫“Education for life”,译为“为了生命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教育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了。

主持人:那么,儿童和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

张志坤: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有家庭、学校、社交、手机等方面的影响。王老师,作为家长,您从家庭或是社会的领域分析一下直接原因有哪些呢?

王楠:第一,孩子学业压力相对较大,家长和老师过于看重分数。如果,对于孩子的要求更多放在学业上,那孩子就没有太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每天的运动量是不够的。

第二,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早,时长也越来越长。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会对他的身心发育特别是大脑发育造成不良的刺激和影响。

第三,很多孩子的社交环境过于单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被课外班、兴趣班填满,没有太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和交流的时间。

张志坤:刚才,王老师谈的可能是家庭生活这方面的原因。作为一名在校老师,我特别清楚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实际上,学生在学校遇到的一些困难,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第一,学习成绩。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这自然会成为他的一种无形压力。第二,社交关系。学校还会出现各种关系,比如师生关系。我们希望老师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用身体条件、智力水平、家庭情况来衡量一个学生。这里,我们呼吁老师们要多做功课、多做努力。另外,还有生生关系。一个班里大概有三四十个孩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他们可能有小团队,也可能会孤立其他孩子,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校园霸凌。这种不良的关系状态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心理以及他对学校生活的接受和向往等。

主持人:刚才在台下交流时,张老师谈到运动能产生多巴胺。也就是说,运动在帮助孩子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起到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状态的作用。适度运动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谈到学业压力时,我想到一个问题。曾经,我走过一个培训教室时,看到有个家长在教孩子数数。数什么呢?71之后是七十几?当时家长说:“71之后是?”孩子回答:“76。”家长说:“怎么能是76呢?到底是七十几?”孩子回答:“75。”家长说:“连76都不是,怎么能是75呢?好好想一想,你不要着急。”这个时候,我进去跟这个孩说:“宝贝,刚才妈妈提到76之后是七十几,我也不会,这个太难了。”那个孩子流着鼻涕,眼泪巴巴地看着我。我示意他妈妈给孩子擦一下。之后我说:“宝贝,76之后是多少,太难了,我们降低一个难度,弄一个不这么难的。”我又说:“从71开始数,71、72……”他就跟着我数,但数到76的时候,他来了个75。这说明,孩子在当时的情绪状态下很难数对。所以,我就从1开始数,他就跟我一起数,从11数到16时他来个17,从21到26时他来个27,这样一直数到76时他来个77。此时,我明显感觉这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不一样了。我跟他说:“宝贝,我们来个抢答,可以吗?”他说:“可以”。我说:“准备好了吗?”他答:“准备好了。”我问:“有没有信心?”他抹了一下鼻子,说“有信心。”然后,我说:“76之后是?”孩子回答:“77”。

其实,我们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且还用我们的经验过高地要求孩子,给孩子的学业带来压力。另外,每个孩子的自身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包括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以及习惯的建构都不一样。如果老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孩子,就可能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发展起来就背负起一些压力。若此时,老师和家长再采用一些负向的评价模式和机制,比如批评、指责、谩骂,就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学业压力,长此以往则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上叫“习得性无助”。

我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孩子就是家长的产品,如果产品出了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要找厂商的。也就是说,孩子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我注意到,一些家长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或是缺乏这种意识。甚至有时候一些老师也是这样。我讲一个我观察到的案例。在幼儿园,有个小孩一直在哭着找妈妈,他的老师就来找我,说:“陈老师,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说:“怎么不一样了?”她说:“你看,我跟别的小朋友讲道理就听,这个小朋友就不听。所以他和别人不一样。”我问:“他来了几天了?”老师答:“三天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正常的分离焦虑。接下来,我给老师做了个示范。首先,我说出他的感受。我说:“你是不是特别想妈妈?”孩子说:“嗯。”我接着说:“一想到妈妈,你就希望她赶快来接你、抱你?”孩子说:“嗯,就是的。”我说:“你希望这个时间过得快一点,妈妈早点来接你,是不是?”孩子说:“就是的。”我说:“陈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让时间可以变快。”孩子说:“哦?”这时候,他开始不哭了。他说:“什么办法?”我说:“你看啊,时间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当你哭的时候它就变得很慢,当你和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它就会飞转。你想不想让时间变快啊?”孩子说:“想。”我说:“那你应该怎么办?”孩子说:“我要去玩。”这时候,他就变得开心了。其实,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建立连接。但在这方面,很多家长都是缺乏的。

 

张志坤:刚才,陈老师给我们讲了几个非常真切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少年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学业、情感、关系的状态。同时,也给家长提了一些建议。现在的家长都爱学习,无论是从书本上,还是从手机短视频上,学的是什么,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这值得我们探讨。

主持人:没错。刚才大家提到,现在的孩子过度接触电子产品,导致人机对话太过密切。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没有情感。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他的内心一定是日渐充盈的,他的情感是日益丰富的,凭此,他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张志坤:接着陈老师这个话题,我也想讲一讲自己的想法。人类学在这几年有一个中心话题,叫“人的身体回归”。面对人机对话越来越密切,我们既要看到它所带来的便捷性,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也要思考一个问题,人的身体在哪里?孩子频繁接触电子产品,实际上是忽略了自己身体的,特别是感官。原来,孩子跟大自然接触,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触是真切的、丰富的。而现在,孩子只要拿起手机,那几个感官就都不存在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画面,一家人吃饭,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大人会给他一个手机。孩子是安静了,饭也不吃就一直看手机。也许看手机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但我们不能忽略,儿童还需要身体训练,还要有了解自己身体感官的能力。比如,孩子玩上手机游戏后,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反应迟缓,身体敏感度下降,到后来,他的意识、情感也就麻木了。所以在这里,我特别建议家长要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适度即可。

主持人:如果孩子过度接触电子产品,就会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少了,那么来自虚拟世界特别是电子游戏的体验就多了。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第一,在虚拟世界里,孩子一直是被动吸引,所以他的意志力品质方面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那么他的情绪管理能力、自制力等也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第二,孩子在虚拟世界的体验多了,那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体验就少了。这样的话,一旦脱离虚拟世界,孩子就会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失去生活甚至生命的动力。

王楠:很多孩子因为沉浸在虚拟世界而缺少了对美好事物的探究。所以,我们家长应该在自身上下功夫,努力跟上时代,这是一个终身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家长不能只关注结果而缺少了用心陪伴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家长应该在家庭生活中多用心陪伴孩子,特别是要营造良好的夫妻关系。

主持人:关于到底是该关注分数还是该关注过程的问题,我认为,不要过度关注分数、关注结果,而是要重点关注过程,因为在过程中体现了孩子的态度。比如,我的孩子参加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我会问他:“你高兴吗?”他说:“挺高兴的。”我说:“爸爸也为你感到高兴。但是,爸爸最高兴的不是你拿到了这个成绩,而是你在此之前的两三个月里付出的坚持和努力,这是最厉害的。即使你这次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也没有关系,因为人生允许出现失误。更何况,这种失误对于一个爱学习、能坚持的孩子来讲是小概率的,你第一次不成,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十次八次,总能做到让你比较满意的状态,所以不必过于关注那个结果。”经过这样的教育引导,你会发现孩子在对错、成败的事情上心态反而很好。

我们见过一些案例,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要么是接受不了别的孩子比自己优秀,要么就是得不到某些成果,最后心理抑郁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王楠,你认为这样的孩子优秀吗?

王楠:这样的孩子并不优秀。在学业上,我希望孩子能达到自己的标准,并尽可能地去努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哪里是弱项,需要加强和弥补。但是社会上,学校和家长可能更关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和成绩。但他真的优秀吗?可能他的内心已经千疮百孔了,只是家长没有注意到。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长“夸”出来的。这些家长不太会夸奖孩子,眼光只关注结果,比如,他们会夸“孩子你真棒!”但是,我们家长要注意,夸孩子一定是在具体事情上,而不是只一句“你真棒”。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夸奖”的环境中长大,可能短时间内的成绩会很好,但进入中学,就会出现后劲不足,甚至引发其他问题。

张志坤:家长在对孩子学业和成长的期待中更注重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高考制度改革、出台“双减”政策等。前不久,国家还提出了“破五唯”要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在这一背景下,各地大中小学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进行了调整,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也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也就是说,既有对结果的评价、对过程的评价,也有对自我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并让孩子在自我衡量中体会到进步。在学校改变评价观念、调整评价方法之后,家长也要联动起来,改变旧有观念。要知道,孩子总有自己比较擅长的那一个或几个方面。我们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的优势特点,学校和老师也要为孩子搭建平台,提供支持,让他的优势特点得到发挥,同时还要加强补短板,让孩子全面发展。

主持人:对于这一系列评价标准,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改变一些观念和看法,正确看待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或者叫特质,这样才能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对此,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当家长、老师用说教模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那些说教就真的正确吗,就真的符合孩子当时的教育情景吗?未必。我认为,教育更多是我们要与孩子建立心理链接。任何教育行为的产生,尤其家长对孩子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体会到你确实爱他,而不是打着爱的名义,“我这样做是为你好”,所进行的不顾及孩子感受的说教。还有,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的优势特点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建构他的自信心或者内心的动力系统,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并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有希望。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叛逆、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张志坤:关于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达成共识。但若学校的理解和家庭的主张不完全一致,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教育上的矛盾或分歧。那么孩子处在中间,就会是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正如学校里流行的一句话叫“让孩子站在正中央”。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来是学科化教育,就是让孩子学好各学科;现在是面向儿童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原来,我们注重知识和能力;现在,我们拓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挖掘教育的本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表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主持人:这两天,我看到一个案例。有一个美国亚裔家庭,父母对女儿的学业要求非常高,女儿也争气,多才多艺,获奖无数。可在这个女孩上八年级的时候,这一切发生了转折。当时,她一直想作为学生代表在八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却没能如愿。受此影响,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于是,为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继续保持“优秀”的形象,她便编造了很多“成绩”和获奖证书,甚至连她考上大学也是假的。直到24岁的时候,她的问题遮掩不住了,开始一点一点暴露出来。而她为了继续保持“优秀”的形象,召集四五个人袭击了父母,她的母亲当场死亡,父亲重伤。即便这样,她的父亲仍然表示非常爱她,不会说对她不利的事情。

对于这个案例,我们要反思一个问题: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我相信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爱错了方式,就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如案例中的那个美国亚裔家庭发生的悲剧。从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的角度看,有时候,我们对结果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关注。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只能靠外在的评价来形成一种自我认知,这样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孩子通过外在评价建立起一种稳定、健康的自我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张志坤:孩子为什么会把外在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标准?他自己是谁?他有没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存在有一个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那么,为什么孩子在面对外界评价崩塌时甚至不惜自我毁灭?这实际上体现出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的欠缺。而生命教育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通过一些活动,让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画画自己,让三、四年级的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以及器官,让五、六年级的学生认识自我,这些都是帮助孩子感知自我、接纳自我。每一个孩子都要正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能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自己行与不行、好与不好的标准。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一种使命,就是让孩子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可以说,自我存在意识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以后生活是否会幸福美满。

王楠:对于“我是谁”,我也深有感触。我们家长应该做孩子背后那双有力量的手,主要是帮助孩子往前走,而不是推着孩子往前走。而且从生命教育角度,我们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拥有幸福力。一个孩子若是不幸福,当他面对挫折时是没有战胜的信心的。家长是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的,所以,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认识自己、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发光。而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主持人:通常,我们家长都会夸赞大眼睛的孩子漂亮。那么,小眼睛的孩子呢?家长要帮助孩子提升对自我的认知,让他知道小眼睛也是有特点的,塌鼻子是很可爱的。这样,孩子就知道如何悦纳自己。

说到这,我们来谈一谈校园霸凌的问题,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相处,更要分析孩子遭遇霸凌的原因。张教授,如果孩子在被欺负了之后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的。那么从同伴交往的角度,我们学校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重构认知,尤其是对错误的认知,让他不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呢?

张志坤:从生命教育角度来说,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是一个层次递进的关系,有其内在逻辑。首先,我们要敬畏生命,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不但人有生命,小猫小狗,一草一木皆是生命。那么,如何让孩子去认识呢?说教不行,要参与、体验。如果有机会,家长带孩子去观察花花草草的生长过程,让他认知花草的结构、形态、气味等。比如,我参加过一个有关生命教育的体验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亲手种下一粒苜蓿苗种子,然后呵护它成长,每天都会去关心它,还像妈妈一样说:“宝宝,你长得这么快啊,你是不是渴了?你是不是饿了?”去跟它对话。如果孩子没有这种体验,不知道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有多么的不易,那么他欺负别的孩子,打人一下、骂人一句,也不会觉得自己错了。

另外,在霸凌事件中,有这样几种孩子比较容易被欺负。第一,特殊的孩子。这种特殊性主要有:一是智力上的特殊,就是学习及其他各方面都不太好;二是身体上的特殊,比如身体弱小;三是交往上的特殊,就是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四是形象上的特殊,就是打扮的不是很干净利落。所以,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多多关注这样的孩子。

主持人:我听到两个观点,一个是健康的底线,也就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另一个是生命的底线,也就是你的生命不属于你,属于所有爱你的人,所以无论何种情况,你都没有权利放弃生命。张老师、王楠,你们怎么看?

王楠: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的。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你的生命受到大家的关心、关注。另外,要不断提升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认知,因为每个生命都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张志坤: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生命不应该就“只是我的”,而是处在一种社会关系当中。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能轻易地伤害自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死问题。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我们家长可以通过家中变故让孩子知道生命的历程与意义,学校通过一些科普教育活动,让孩子了解人的生老病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古人对生死选择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此,老师要找好切入点。

主持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点,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深爱他的。这是指引他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光。我们要不断向孩子表达一种无私的、温暖的情感——爱,这会成为他日后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力量。

各位家长朋友,今天话题主要涉及生命教育的含义,分析孩子漠视生命的原因以及导致的一些问题,探讨学校和家庭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们只打开了生命教育的一角,更多内容还需要我们持续的思考和探讨。

今天的主题探讨就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收看。谢谢。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1002/1144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