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叶壮、刘肖岑:【家长课堂】合理利用电子设备 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2021年10月12日 13:23

 

叶壮,北京交通大学特聘讲师,中国科协特约专家,北京社会心理联合会科普委副秘书长

刘肖岑,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副主任

韩璐,学生家长


叶:大家好,我是心理学人叶壮。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的两位嘉宾分别是来自于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刘肖岑副教授。

刘:叶老师好,韩老师好,大家好。

叶:以及我们的家长代表韩璐女士,韩老师好。

韩:你好,刘老师好。

叶:那今天咱们一起要聊一个最近非常火的一个话题,也是现在很多家庭里边特别揪心焦虑的一件事,就是孩子打游戏。我现在想问问两位老师,你们家孩子玩游戏吗?

刘:也玩。

韩:我们家基本不让玩。

叶:不让玩?

韩:也没给他接触过。

叶:一个是可以玩这一派的,然后一个是比较强调管理这一派的。我跟两位都不一样,我觉得这事应该打小开始“练”起。我们家孩子玩游戏还比较早,管理上也没有那么严格。所以,咱们正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养育状态,今天也正好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最近有一个研究发现,今天的小学男生,上学以后跟其他刚认识的小朋友开始聊天,前三个话题里80%有游戏。所以对很多小孩来讲,游戏这件事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现在游戏真的跟孩子的生活这么紧密吗?它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刘:的确是,我也碰到过这样的孩子。您一说,我想起来有一次出差,看到一个小男孩,大概4、5岁,他跟旁边一个陌生的叔叔聊得火热。我认真听了一下,他们在聊王者荣耀,然后我问他,我说:小朋友,你玩这个游戏玩多长时间了?他说他玩了好几年了,一个4、5岁的孩子。

叶:年轻的老玩家。

刘:然后我们的学生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可能对着电脑思考一些问题,然后学生过来问老师,老师,你这关打不过去了吗?游戏其实在孩子生活当中是非常常见的,这跟孩子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他们的生活是被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包围的,他们跟我们这代人不太一样,他们离不开电子设备。在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里面,电子游戏特别受孩子青睐,因为它与其它的电子产品相比有一些特点,交互性特别强、反馈特别及时、可操作性特别强,而且年龄跨度很大、趣味性很高。其实现在游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跟我们那个时代不太一样了。我们那个时代说起游戏就是传统游戏,但是现在的孩子说到游戏,就是包含着电子游戏。

叶:韩老师频频点头。

韩:对,我其实听您讲吧,我是很焦虑的,觉得时间是特别宝贵的,一个是担心孩子的眼睛,再一个就是因为我们每天有很多事情做,时间基本被占满了,而且我们可能接触到的游戏就是手机、iPad上的游戏。所以我们家其实经过了一次“战争”之后,孩子也不提了,然后把这个东西算是杜绝了。

叶:“战争”这个词这么重吗?

韩:因为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嘛,后来他说他也想玩,那我心软就给他装了,装了一个跑酷的。他现在是6岁,那时候应该四岁多,他玩起来那个感觉我也觉得真的好好呀,他的兴奋感、专注力特别好,但是我也听专家说了,这种声光电的东西其实是假象的好,所以我一咬牙就把它卸了,乃至于我们家连电视都没有,我们家屏幕类的东西只有我自己的手机和我工作用的那个surface。但是刚才听您这么一说,其实我也是有焦虑的,因为我知道未来的教育是走向智能化,整个教育手段都在用智能的东西,所以真的完全给他杜绝了是不是好,我自己也是有这种纠结的,所以也想问问专家,玩电子游戏对身心发展的利或者弊都在哪?有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

叶:我觉得孩子这代人,咱再管、再约束,他也照样跟电子产品是亲近的,所以我觉得跟这个东西保持距离特别徒劳,因为孩子面对的实际上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环境和问题。但是韩老师刚刚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这东西到底是利还是弊,弊大还是利大?还有我们怎么能让它利益最大化?你看韩老师刚才说了,我们家孩子学钢琴、画画,学习功课,这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搁谁都说钢琴好,没有说钢琴不好的,但游戏大家就会(质疑),那咱们这个过程到底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利弊?刘老师有没有什么诀窍来告诉我们。

 

刘:的确,叶老师在说的时候,我也想起来了,我们家孩子看电视,比如说要换台,咱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拿遥控器,他的第一反应直接走到电视前面(划一下),这就是他们这个时代的风格。比如说我去幼儿园,我说小朋友,你们比一个手势,说手机是什么样的。那我们这代人说到手机就是打电话,孩子不是,手机是这样(横着)用的,所以他们跟我们对于电子设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代的孩子,你不可能是把他放到一个“去电子化”的游戏真空里面,这对他们来说是不现实的。电子游戏其实它本身的确是一柄“双刃剑”,有一些坏的影响、一些过度的问题性的游戏行为,比如说接触不良的游戏、游戏时间太长、产生了游戏成瘾,这肯定对他发展是不好的,会影响他的视力,再比如说久坐、肥胖、暴力呀,有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问题。我现在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其实我以前不太担心,因为孩子玩电子游戏会不会影响视力这个问题本身是有争议的,很多专家是没有形成定论的,因为孩子的视力的可塑性是比较强的。但最近这段时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是有一定转变的,因为我在疫情期间一直是网上办公、线上办公,然后我得了干眼症,我就去注意了干眼症的数据,就发现当一个孩子看手机或者iPad连续看20分钟以上时,他的视力相当于四十多度近视的水平,泪膜破裂的时间,一般人是10到40秒钟,那孩子如果看超过20分钟,破裂的时间是5秒钟一次,这已经是轻度的干眼症了。一般人眨眼是1分钟10-20次,但是孩子如果是看手机或iPad,他肯定是目不转睛地看,眨眼次数就会减少,泪腺的分泌会少,就会干眼,所以的确会影响视力。所以,2021年5月11日,教育部发布《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就说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是应该严控他们使用电子屏幕的,不建议0到3岁的孩子使用手机这些电子设备,然后3到6岁要少用,所以这是对他一些不太好的影响。我们也做了很多上千人的全国调查,发现的确是游戏时间太长,孩子他会有一些问题行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不能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现在很多心理学家、科学家在给游戏“去污名化”、正名,我们也做了很多干预研究,发现孩子如果适时适度地接触一些双人的或者内容适宜的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还有心理旋转能力,这个能力对于以后学习数理化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意志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等等,这些能力对孩子终生的发展成就都是非常重要的。

叶:我最近两年一直都在关注电子游戏跟儿童成长这个领域的交集,在这之前我们会发现随着“新兴”心理学者的出现,就是刘老师跟我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学者逐渐走到了台前,其实大家对于心理学和游戏中间的关联度不再拘泥于以前的“游戏一定会导致问题”的说法,我们开始更多地去看游戏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我觉得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认知层面的,那就是刘老师刚才所提到,真的可能越玩越聪明,只要你选择了一款好游戏,在确定的优质的固定的规则下去玩,这完全是可能的。孩子其实也有紧张焦虑,需要游戏去缓和,这是第二个部分。第三部分,实际上对于很多孩子的创造力,游戏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社交,因为小朋友见了面、聊游戏,你会发现这个讨论游戏的过程其实成了一种自我效能感的特别重要的来源。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游戏出现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我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没玩到好游戏,咱们先说吃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家想,这个问题不能这么回答,其实游戏也是一样的道理,今天咱们出去吃垃圾食品,今天给我两斤薯片,回家给它吃完了,和两斤蔬菜沙拉给它吃完了,给身体造成影响能一样吗?不一样,游戏也是同样。今天很多家长其实不具备甄选好游戏的能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其实说实话,我们家长也没太管好自己玩游戏这件事,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管理,家长其实也是需要做到位的。既然说到管理了,咱们紧接着要聊一个比较接地气的话题,今天很多家长可能会想,这游戏是好是坏也不是我说了算的,但是我们家孩子玩游戏带来的好结果和坏结果,我能说了算,游戏到底应该怎么管呢?

刘:我感觉应该跟孩子协定一些玩游戏的规则,当然是协定,不能说我们制定,孩子要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那协定这个规则,我感觉应该有两个“3”,第一个“3”是“3W”原则,指的是When、What、Where,就是我们要就游戏的时间、游戏的内容,还有玩游戏的地点这三个问题达成一致。那游戏的时间,其实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比如说卫健委、教育部的一些建议,3岁之前是不是考虑孩子的用眼问题,先不让孩子接触游戏,那再往后是不是大概一次15分钟,但是其实前面叶老师也聊了是不是就一定要卡在15分钟,我们后面可以再展开一些。另外,中间要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连续玩的时间不能太长。游戏的内容,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做一下把控,比如说我们下载游戏时,终端会告诉你这款游戏适合多大的孩子,那么我们先看看这个适不适合自己家的孩子。游戏下载下来以后,我们自己要先玩一玩,看有没有什么儿童不宜的内容,有没有什么便捷支付,有没有什么广告弹窗,我们先给它取消掉。游戏的地点,我的建议是让孩子在家里的公共区域玩游戏,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参与到孩子玩的过程当中,同时对于孩子玩的时间、内容以及各种方式都有所监管。第二个“3”指的是“3个‘20’”,其实主要是说用眼,孩子每玩20分钟,眼睛要离开屏幕去眺望一个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品或场景,至少持续20秒以上。

叶:韩老师平时是怎么约束的?有什么管法吗?

韩:其实听您讲,我想到一个问题,怎么做到让孩子真的能玩到那种对他有益的游戏?

叶: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我给您提点我的想法。现在我们家孩子每天玩游戏时间大概20分钟到30分钟,为什么是20分钟到30分钟呢?就是因为,很多家长误以为游戏跟动画片一样,是有很固定的时间切分单位的,但是各位家长一定要注意,游戏没有。今天同样一款游戏,可能就是分开不同的两盘,这盘可能7分钟就结束了,这盘可能得奔半个小时去了。所以实际上上来就跟孩子说,咱们今天就玩20分钟,在家长看来没毛病、咱们提前说好了,但是在孩子看来是有问题的、执行起来是有困难的。所以你需要有效地了解,今天孩子到底玩的是什么?紧接着家长就会说,我也不知道我们家孩子玩的是什么,因为我又不玩。我想提出的特别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一直在身体力行的——跟孩子一起玩,你是可以帮孩子叫停的。出现你觉得不适宜孩子看到的东西,你可以叫停:“我觉得这个游戏现在不适合继续玩下去了,我们现在立刻停。”我就碰见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在这过程中,跟孩子一起,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给孩子安排玩游戏这件事,就要规定场所、规定设备、规定时间。规定设备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约束方法。如果规定不了设备,你都不知道他跑到哪玩去了,那怎么约束?就需要规定设备来解决问题。除了这个之外,就是规定时间。这个时间一定不要在睡前,因为电子产品会影响这孩子的睡眠,尽量不要在其他重要的认知活动之后。规定场所,是要在一个相对公开的场所,因为这样你比较方便去筛选内容。可能有的家长做不到陪玩,那公开场所就达到了方便筛选的效果,包括筛选内容、监听语音等等。

 

刘:的确是,叶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其实电子游戏对于疗愈孩子的一些创伤也是有好处的。很多孩子出现问题,其实就是因为家长一个态度。他在忙,就直接把手机甩给孩子,当一个电子保姆。很多孩子的问题就是这样出来的,但如果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玩,反倒能让孩子获得很好的发展。

叶:对,只要它是一款好游戏,只要它是一款有价值的游戏,那我觉得它一定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韩:可能我们没有一个途径去找到这种适合孩子成长的游戏、真的能学到东西的游戏。

叶:实际上是有一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给孩子选游戏有三个重要的标准,在这三个标准中起码要满足两个,这个游戏才能入围——第一个就是很多家长特别在意的,这个游戏到底有没有新知性,就是通过这个游戏到底能不能学到东西;第二点就是审美性,一个游戏可能没啥新知,但是能获得很不错的审美体验,玩这个游戏就跟观摩艺术品似的;第三点就是趣味性,游戏还是得好玩。关键是上哪找?我有几招——第一招,一个游戏如果出了二代,一代一般不错,如果一代不行,出不了二代;第二招,找你周围玩游戏的那种有点格调的人,问问他最近有什么游戏推荐;第三招,在所有门户网站的游戏分类中,如果这个游戏有单独的分区,那肯定有什么过人之处。你这样选出来的游戏,大概率错不了,一定是可以考虑的。这样的方法直接可行,成本也低。

刘:我觉得叶老师给的建议特别好,可操作性很强。在叶老师的基础上,我再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稍微说一说。我也有三个原则,其实很简单,把游戏下载下来以后,我们家长先试玩一下,然后从“ABC”三个角度去评价一下这个游戏——A,affection,情感方面;B,behaviour,行为方面;C,cognition,认知方面。我们看一看,如果您玩这个游戏从情感上感觉很愉悦,对于行为习惯、知识理解都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感觉也适合我们孩子的年龄阶段,那就可以考虑给孩子玩这个游戏。

叶:这些方法都很有实操性。但是,我觉得很多家长可能会想说——“这个方法我今天要去试一试,但我家那个臭小子我怎么看他玩游戏都觉得不爽。”其实家长可能因为游戏这件事跟孩子都已经吵过很多次了,甚至打过很多次了。所以,跟孩子讨论游戏这件事,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那这种矛盾应该怎么处理?这是咱们接下来要聊的一个话题。

刘:对。首先,家长的态度其实是挺重要的。(家长)首先要审视一下自己对游戏是什么态度,“我”本身认为游戏是“电子鸦片”、洪水猛兽,那肯定会非常抵触孩子玩游戏这个行为。不光对于成人,其实对于孩子,尤其是学前孩子来说,游戏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方式,这个游戏不光是一些传统游戏,也包括电子游戏。还有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很多从事游戏治疗的人们经常说,尤其对于那些语言发展水平不是特别成熟的孩子而言,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我们之前也了解到很多案例,那些受过创伤的孩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我经历了什么,但是他们在游戏里面全都能“玩”出来,电子游戏也成为他走出来的一种途径。所以,我们家长首先要知道,电子游戏并不一定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它也能有促进作用。我们家长要端正对游戏的态度,辩证地看这件事情。其次,我们可能还要审视一下,我们干预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太过强硬了。比如,我们追剧、看电影,看到高潮的时候有人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电视关了,你是不是很想上去打他一顿,其实对孩子而言,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家长要先把这些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我们研究发现,所有的孩子玩游戏的状态是差不多的,但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样,孩子的行为发展也就不一样了。那些民主型的家长,孩子即使玩的时间也挺长,但是他们的发展结果是积极的。对于很多成瘾的问题,我们家长也要审视一下与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没有关系。如果孩子单纯是因为自控力的问题,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生活中的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的。

 

叶:家长跑来问问题,有几句话我是最担心的。家长说,玩游戏,学习怎么办啊?这话一说,其实我心里边沉一半,因为这句话意味着这位家长潜意识就认为游戏跟学习是对立的。所以,我每次都会跟这类家长说,谁说玩游戏跟学习就是矛盾,对不对?这其实不一定的。

韩:我肯定不这么认为。有的小朋友为了培养英语语感,从小看英语启蒙电影,这也是学习的过程,像您刚才说的玩一些游戏。我现在想,比如孩子喜欢三国,那我给你买华容道,这个是属于现实中的传统游戏,只不过一加上“电子”两个字,心里就划了条红线,但实际上我是认可他能够从游戏当中学东西的。问题就是,(玩)这个游戏他到底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就像您刚才讲的,我们(家长)没有办法辨别游戏的价值。还有就是时间上的控制,他到底会不会成瘾,(我们)怕他成瘾。不过,您刚才说的其实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

叶:所以我觉得重点在于,不是培养孩子如何抵制游戏,而是培养孩子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玩游戏这件事情,就像我们需要培养他有效地管理自己生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去解决——游戏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元素,为什么要把它单拎出来呢。

刘:叶老师也说起成瘾的问题,其实孩子成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时间。其实怎么去监控时间,我们很多老师可能也知道,咱们手机上有一个功能——屏幕时间,把那个软件打开,我们就能看到每一个程序运用的时间。我们之前调查发现,学前的孩子6岁之前玩游戏最长的时间甚至达到一次玩8个小时。

韩:我现在有一个认知,我觉得不应该让孩子玩手机游戏。我们大人都不玩,所以也不会让孩子用手机来玩游戏。

叶:我是这样想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家里面有多少屏幕,然后我对于屏幕有个分类标准。一类屏幕叫巨型屏幕,40寸以上;一类屏幕叫大型屏幕,23寸以上;另一类屏幕叫小型屏幕,从4.6寸、6.5寸到7寸、11.9寸,在我看来都算小型屏幕。我认为,小朋友玩游戏不要在小型屏幕上玩,因为在小型屏幕上的交互方式基本上都是触屏,触屏导致你跟屏幕最远的距离不会超过自己胳膊的长度,可想而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与此同时,这种交互方式会非常有限,因为你就是刷刷刷、划划划、戳戳戳、点点点,很多游戏功能实际上实现不了。我建议是通过电脑在大型屏幕上玩,或者通过游戏机在巨型屏幕上玩,一是比较方便管控,二是游戏的质量也有保障。我们的很多家长为什么放任孩子去玩很多粗制滥造的游戏,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既方便下载、什么硬件都能玩,也不要钱,那你就必然要承担它的成本与后果。还有很多家长跑过来找我——“老师,我们家孩子网络成瘾,我们家孩子游戏成瘾!”我说诊断书呢,家长说啥?很多家长认为网瘾这件事是靠家长可以自己诊断的,那他认为啥叫网瘾?“我认为我们家孩子玩的太多,那他就是网瘾。”其实我们有网瘾的评估标准,你可以上网找到相关的标准,也有专门的评估机构,但这个评估标准一定不是家长的——“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在这聊这个话题,因为很多父母本身有自己的局限性。

刘:有的家长想要帮助孩子转变,还要看你怎么做。以前有一个企业家,他的孩子玩游戏成瘾,每天都跑到网吧里面,恨不得住在那。然后,他不是那种拔网线呀、摔电脑呀,他就每天跑到这个网吧里面,他说孩子,我知道我平时没时间陪你,我以后不这样了,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在旁边。每天中午给孩子送饭,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好了。

叶:其实怎么说呢,说难听点叫“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说好听点就是父母不愿意认为孩子的问题其实是自己的问题的折射。真正因为玩游戏弄得家里边打得不可开交的,问题的根本往往跟游戏没什么大关系。不要认为是游戏把你的孩子从你身边夺走了,而要考虑你是不是把孩子“推”到了游戏怀里,这是很多家长需要反思的地方。家长想要把孩子从游戏那儿“拽”回来,但你这个“拽”可能本质上是个“推”的动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个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刘:电子游戏成了一个“背锅侠”,其实有时候解决问题就像大禹治水,越堵越不行,给它疏导开是一个好办法。什么叫成瘾?成瘾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或者一些行为习惯来帮助他掩盖和逃避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很多玩电子游戏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做了一个推手,要治本还是从这个角度去入手。

叶:对。我觉得很多家长要看看你们家的孩子为什么爱玩游戏。第一种孩子爱玩游戏因为他想赢,像个孙悟空。这样的孩子玩游戏,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就感。你不能跟他说——“你玩得好顶什么用,以后能靠这个吃饭吗?你玩得再好,它也就是个破游戏!”家长都觉得,我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可能曲解成另外一个意思。第二种孩子是八戒型,玩得很菜,但是瘾大。实际上这种孩子玩游戏,就跟“吃货”碰见冰激凌是一样的,就是喜欢玩。所以,我们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有一点认可与包容,往往得照顾他的好奇心,要适当提醒他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美好元素,而不是只有游戏。第三种孩子之所以玩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能得到爱与安全感。我们见过很多留守儿童是这样的,跟爷爷奶奶一起,聊点啥奶奶爷爷都不懂。

刘:我们调查留守儿童,玩游戏成瘾是最严重的,因为他们缺少陪伴。

叶:因为游戏里面有个“张哥”觉得我打得好,“张哥”一上线就叫我——被需要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看你们家孩子到底是哪一种,这也涉及不同的解决方案。

 

韩:我再问一个问题,我们家是一男一女,都是六岁,在玩游戏的方面,性别上面有没有差别?

刘:我们家是女孩,她在玩游戏的时候,我绝对不会限制她。其实性别的差异与我们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女孩就应该这样、男孩就应该玩这个。

叶:我认为人与人的差距要大于男人与女人的差距。很多的性别差异,比如刘老师刚才讲的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的后天塑造化。我觉得好游戏不挑人,你一定能找到适合你的那款游戏,跟男女没有关系。

刘:不要限制他,就是说女孩应该玩儿这样的,男孩应该玩儿那样的,但是他如果真的喜欢,我们也不要不让他玩儿,顺其自然。

叶:他肯定有他喜欢的题材,所以这就要考虑到他本身喜欢什么。

韩:所以我产生了下一个问题,游戏的年龄段。刚才您说0到3岁不接触,那3岁之后玩什么类型的游戏、6岁以后玩什么类型的游戏,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呢?

刘:我推荐几种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游戏。第一种是体感游戏,相当于把电子游戏和身体运动结合起来,其实对于孩子的发展特别好,非常适合大人和孩子一起玩。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运动一下出出汗,对于缓解情绪焦虑、促进交往都会有很明显的作用。我非常赞同叶老师说的,你最好是有专门的设备给孩子,如果是iPad之类的,那么我们家长要注意这个密码不能让孩子知道,尤其是下载、支付这一系列的密码。我们还可以控制孩子的屏幕时间,像我们家孩子玩游戏的专用设备是iPad,到了晚上10点钟以后,任何软件都是不能玩的。我们可以在屏幕时间里面看到,他看什么的时间是最长的,比如视频软件或者玩哪一个游戏时间太长了,我要对这个游戏进行一下设定。第二种,如果是在iPad上玩的游戏,我推荐合作类的游戏。我们做过研究,就是让两个不是好朋友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五分钟的双人合作类电子游戏,然后玩完了以后,过了几个月以后再去问小朋友在班上有哪些好朋友,他会说当时跟他一起玩游戏的这个小朋友,尽管只玩了五分钟。第三种是益智类的游戏,能非常好地提高空间虚拟旋转能力。其实您给孩子选择的平时的一些活动、课程,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如果孩子没有特别的需求,我们也不用说你就去玩吧。但如果孩子有这个需求,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控制。

叶:最后要提醒各位家长,孩子使用的电子产品如果是一款游戏机,请你记得把家长锁打开,一种是时间管理锁,一种是内容监管锁。如果你把内容监管锁打开了,不适宜的内容就直接不会出现。如果游戏机不具备这个功能,玩的游戏在设置里面一般都会有家长控制功能。你还要考虑,孩子看短视频和中长视频网站时,要不要打开青少年健康保护功能。孩子玩的如果是网游或者手游,需要不需要让孩子纳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管理计划。实际上这些功能都很完善,家长要用起来,而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

刘:我们家长在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其实我感觉应该是走进去、带出来。我们之前说的很多,是分享跟孩子一起玩、走进去的过程,我们要跨越这个数字鸿沟,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可以适当玩但不能沉迷。同时,我们还要能把孩子带出来,用其他更有意义的非电子类的东西把他吸引出来,不能只让他沉浸在游戏中。

叶:没错,小朋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应该尊重游戏的美好,但不应该让它的美好掩盖了其他的美好。我相信我们的观众也一定有所收获。实际上对于游戏管理的话题,我们今天聊得已经非常深入了,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够调整状态,意识到让孩子好好玩游戏、玩好游戏是我们的目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得到什么。感谢刘老师,也感谢韩老师,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各位再见。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1012/11449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