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解决好停车难这个关键小事

2021年11月18日 15:40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1-0080-03

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也是大城市病的重要表征之一。停车问题小事不小。这一关键小事,关乎政务建设环境也关乎首都功能发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如何平衡停车事务牵涉的众多利益群体,使群众满意、社会认可,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多方积极性,综合施策,多元共治,形成合力。

关键小事实为民生大事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首都的停车问题上,便是停车难、停车乱。2020年末,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57万辆,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代表的主城区,由于城市功能集中,公共服务资源富集,早期建成的居住区车位配建标准低等原因,停车问题尤为突出。最近的一次停车普查,将全市的街、乡、镇划分为2006个普查小区,数据显示三环内严重缺少停车位的普查小区占84%,五环内没有车位充足普查小区。

2018年《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的颁行,标志着北京的停车法治化走在了全国前列,多层级协同停车规划体系也已初步建立。2020年北京市发布《公共建筑机动车停车配建指标》的地方标准,分类指导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类别和用地类型的停车配建问题。路内停车经改革和治理,停车秩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基层各类停车自治开展得也是亮点纷呈。但停车问题的解决和群众的期待相比,仍需要持续发力。在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电话中,有关停车事务的诉求占比居高不下。东城区和西城区的数据显示,交通管理类投诉量均位于两区各类投诉的前两位。停车事务涉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分配和社会秩序再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感知,需要我们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解决民生难题,践行初心使命。2021年,停车管理被列为北京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事项,这也将为推动停车难问题在市级层面统筹解决注入持久动力。

关键小事撬动超大城市治理创新

超大型城市的停车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综合命题。它涉及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基层治理、技术创新、宣传引导,社会影响面广,相关利益者众多,既要有顶层设计的科学合理,也要有操作层面的细致入微。停车事务涉及各种关系的平衡,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之间、路内停车与路外停车之间、私人小汽车出行与公共交通之间、停车经济调控手段与不同人群的承受力之间,都需要平衡和协调。停车事务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既包括城市规划和交通组织的科学规律,也包括驾驶者行为规律和调节停车供求的经济规律。不恰当的停车供给政策和停车价格政策,会降低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购车意愿并引致更多私人小汽车出行。

审视和解决北京停车问题需要加入更多视角,考量更多因素。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空间资源禀赋等先天条件,内生地决定着城市最优交通组织和解决方案。完全基于需求导向的停车供给和管理政策,不仅会造成城市发展形态呈现低密度蔓延的特征,还会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空气污染。就如人口密集且空间资源紧张的城市,不适于完全机动化的交通导向一样,北京作为拥有2189万人口的大国首都,需要一个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停车不仅影响城市静态和动态交通秩序,也调节社会关系和秩序。城市宏观层面,良好的静态及动态交通秩序,是首都优良政务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空间有序性、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提高群众生活便利性和获得感的有力促进因素。停车秩序的混乱,影响街区风貌,影响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权利,更会增加各类事故风险。社区微观层面,解决群众的停车难题,既要求合理满足居住区停车需求,又要减少人车冲突,为全体居民提供秩序良好、环境优良的居住环境;既要让有车居民满意,也要让无车居民满意,满足居住区有限空间内静态与动态交通之间、绿化休憩与停车空间之间,不同交通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破解关键小事须综合治理精准施策

北京的停车问题既是关键小事,又关乎国之大者。北京的停车管理政策演进,是以鲜明的城市定位(首都功能发挥)为基底的交通政策的持续优化,在这一基础上,科技创新、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等新元素不断加入。停车问题的顶层设计需要多维取向,应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紧密契合北京新版城市规划,将不同的停车需求进行细分,确定其与民生诉求以及首都功能定位间的深层联系,考察满足不同需求背后潜在的公平性,区分各类停车问题的性质、复杂程度和解决的迫切程度,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制度层和技术层创新助力、精治与共治联动协力加以解决。

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停车法规政策宣传,引导个体理性的购车、用车、停车行为,使“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理念深入人心,为居民在上述各环节提供易得、经济、可靠的备选项,促使个体选择行为顺应集体利益,形成对停车需求的有效调控。鼓励发展便捷的小汽车租赁服务,满足居民自驾游等非日常出行需求。鼓励各类基于通勤的合乘,合并刚性单独驾车行为,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鼓励单位开行职工通勤班车,给予其在交通高峰时段和公交车同等的路权。加强对停车衍生问题的前瞻研究、政策指导、企业约谈、权益保护,减少由停车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积极解决老旧居住区存量停车难问题,调控增量停车需求。社区的停车改造应清晰界定公共空间秩序的公平、公正状态,顺应群众生活便利、环境优化的原则,实现空间秩序各归各位,维护良好的社区公共关系。在停车配建标准先天不足的小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可以采用新建、挖潜、错时共享等多种手段,逐步缓解居住区存量停车难问题。新建停车设施时,均衡考虑停车费用对停车基础设施投资的刺激作用以及对居民负担的影响;研究引入市场手段,调控老旧小区及平房区机动车的购置,如家庭购置多辆小汽车的,停车位、停车费率实行阶梯式上浮。

重点突破民生类停车问题。上学、就医等民生类停车需求,刚性强,影响广,紧系民生福祉,不良感受放大效应强,需要重点突破。解决好重点领域民生类停车问题,需要用好非首都功能疏解等空间调整的机会窗口期。宏观上,正在推进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均等化,会降低主城区交通需求;微观上,功能疏解留下的部分空间,可以用来补足补强一些教育医疗机构停车资源的先天不足。同时,疏解到外围的公共服务机构,应未雨绸缪地做好停车规划,适度提高配建标准,结合街区规划科学调配引导车流,避免形成新的堵点。试点推进学校地下停车场及接送中心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在地下车库设置即停即走区和家长临时停车区,并划分好停车区域和学生等候区域,做到人车分流,保障学生安全,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强化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停车资源属于时空资源,时间和空间的优化配置是智慧停车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停车领域带来的腾挪空间、机会窗口,推动其在停车场景中的融合应用,可以提升停车管理效率、交通导引效率、车位共享效率和用户体验。对于北京而言,基于公共产品定位的场外停车诱导系统建设还需要加强。表现在一些公开渠道提供的面对消费端的停车资源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即时性、全面性不足;停车数据底数不清、流动不畅,难以实现停车资源供需端快速匹配。停车信息的收集、整理、流通、分享,需要监管层提供顶层设计,处理好促成长与稳秩序、反垄断与保活力的关系,促进信息、接口、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发挥智慧停车产业链增效节支、稳定投资、刺激消费的综合效应。

为基层的停车创新提供更多支持。北京主城区居住区夜间停车位饱和,而公共建筑类停车位的夜间利用率只有39%,这为停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空间。但在基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信息不灵通、数据不准确、协调难度大等困难,需要为基层停车创新提供更多政策指导和支持,减少基层操作困难。随着对停车问题认识的深化,社区层面基于自治模式的停车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实践中也涌现出一些优秀案例,但停车自治也存在发动难、协商难的问题,除了加强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还可充分借助中介社会组织的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专业型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停车自治的民意调查、行动发起、组织协商、自组织孵化、意见反馈等环节,通过各方聚力,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的基层治理良性循环。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江评,冯苏苇.大学校园停车治理方式探究——以美国大学为例[J].公共治理评论,2016,(1).

[2]刘倩,王缉宪,李云.面向可持续的城市停车管理:国际比较与借鉴[J].国际城市规划,2019,(6).

(作者简介:柴浩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1118/11499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