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人民论坛》

红色文化为思政教育注入深厚力量

2021年11月25日 14:07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指的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历经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形成的先进文化。孕育于革命年代的这一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精神,为高校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了更好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血脉的红色基因,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永葆青春的生命密码,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秀教育资源。红色文化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思政教学内容、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方式,还能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夯实红色文化理论,完成理论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代代传承是始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虽然红色文化中包括了丰富的立德树人的思想资源,但如何找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点,实现理论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转换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深入系统挖掘红色文化理论,为融入夯实理论基础。当前,对红色理论系统深入挖掘依然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此,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探讨红色文化理论,并积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

第二,转变话语体系,将理论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理论需要有效的话语表达。”这告诉我们红色文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时,要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用富有民族特色的、科学有力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话语来讲思政课,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让深奥的理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全校教职员工协同,全方位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大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承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三全育人”,旨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全育人”的提出,为高校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这告诉我们不仅要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还要注重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一,加强一线教师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分工协作。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同向同行,也需要加强全体教职工之间的分工协作,校、院(系)、学工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齐抓共管。首先加强学校党委对全员育人工作的领导,明确一线老师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其次,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职工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管理服务部门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文化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强化服务意识,侧面教育影响学生。

第二,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将红色文化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之中,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形成协同效应。红色文化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将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内容和融入方式。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可将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将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光辉壮举融入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中。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其他课程的教师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课程思政。如可充分发掘本专业的红色人物,以他们为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之中。这些人物不仅本身就是红色文化的代表,他们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付出都生动地诠释了红色精神。此外,辅导员也应充分发挥党团活动的特点,将红色文化与党团主题日、班会的内容主题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筑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立体模式

课外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丰富多彩的红色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热情并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潜移默化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红色文化的课外实践,主要由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组成。

以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是大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为高校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也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红色文化作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将其融入在大学文化中,不仅能够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也能实现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发展。为此,各高校需要结合本校特点和地方特色,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如石油类高校可以将铁人精神、三老四严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创设之中。与此同时,还可结合校史、党团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应的主题文化活动等。当然在对红色文化活动主题进行选择时,要挑选一些大学生们更喜欢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提高融入活动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让学生走出校园,做红色文化的体验者、践行者和宣传者,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红色文化只有不断地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来检验红色文化的真理性特质,才能从学理上说服人,并变成指导学生的“活理论”,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我国红色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为实现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深入发掘各地红色资源的特色,通过红色文化体验活动来打破课堂教育的界限,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沉浸式的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使红色精神入脑入心,让青年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如组织为红色旅游景点志愿讲解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理解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红色文化的发扬者和传播者。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寒暑假和周末开展红色文化下乡村、下街道活动,让同学们在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增加自身的理解。

建立“互联网+”红色教育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将网络优势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拓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

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也能克服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的不足,扩展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理论的线上教学资源。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前移,不仅给了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窗口,也给同学们更多时间进一步思考理解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理论。此外,教师还需要对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精心设计。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将线上学习中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难点带到线下课堂上来进行研讨,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

搭建融媒体平台,建立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传播具有了新的特点。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三网融合、三电共生”的时代,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不同的传播媒介相互融合,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也为红色基因的传承 、红色精神的彰显提供了新的途径。具体而言,搭建融媒体平台,建立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突破传统媒介的界限,构筑校园纵横交错的红色文化媒介平台。将不同媒体进行整合,让红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与交流由“单向”变为“多向”。积极创建符合学生知识获取习惯的网络载体,将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等学生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媒介引进来,通过技术的包装和打造来整合红色文化的图片、影像等内容,使原本不容易被接受的红色文化理论变成可观、可感、可互动的、更易被接受的教学素材。在打造红色文化融媒体平台之时,还要结合学校及其所在地红色资源的特色,用心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内容,并就不同传播媒介的具体实际对这些红色文化进行视频化、音频化、图片化、数据化的呈现。此外,还可通过在线问答、上传心得感想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避免网站、公众号、视频号上红色文化传播的单一化、静止化和碎片化。注重纸质传播媒介、官方网站与新媒体之间的融通与互补。将以前只重在校报、官网上传播的红色文化引入以公众号、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之中,实现红色文化在多种媒体之间的传播,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体系。

(作者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 :本文系 2020 年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川籍革命家红色家风及其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0RW0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

③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5月28日。

④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⑤《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1125/11507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