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人民论坛》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022年01月05日 13:4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发展,发展主体既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人,也是作为“类”的所有人。全面发展是指为满足人的各类需求,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包括就业压力在内的各类压力逐渐增大,大学生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高,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要从加强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力度等客观条件着手,更要从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观因素发力,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出发点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某种特定要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的需要不同;每个个体不同,需要也不同。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基础需要和高层级需要,基础需要是人对物质的依赖性的体现,高层级需要体现了人对价值理念的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上的,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的第一需要是生活需要,劳动是满足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生产力发达时期,物质生产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会转向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劳动的社会价值意义也逐渐显现。因此,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力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提升的、为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素质。促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指在物质和精神实践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而社会是由多个个体的人通过实践建立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以人的能力发展为前提的。每个个人的发展都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实现,没有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发展的个人。通过实践形成的社会关系使人的社会属性特征凸显。随着人际交往活动的增多,交往内容与形式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交往深度的拓展,新的社会关系会出现,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形成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促进人的发展和能力提升。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注重物质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发展其他社会关系。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职业能力指的是,在特定的职业中,个人将知识、能力、概念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进而逐步培养起来的一种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是对某类职业需要的各项能力的综合。

基本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基本职业能力是指基本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是进行深入系统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大学阶段是学习知识、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培养能力,步入社会的过渡期。在大学阶段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其主动自觉学习的能力,重点培养其逻辑分析以及解决矛盾的能力。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专业能力是特定职业要求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作为核心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寄语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当代大学生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之熟练运用于工作中。专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掌握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前沿问题。交叉学科研究是获得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多概念交叉以及知识整合,专业能力越扎实,理论结构越完善,相互联系越紧密,创新内容就越容易产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整体职业能力的着力点和关键。

综合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综合能力是考量大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个人在团队中的协作发展、交往合作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任何职业离不开与周围环境和人的交往实践。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是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个人能力主要包括爱岗敬业、严谨认真、诚信友善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是职业能力中最活跃的能动要素。个人能力的提升可以调动就业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其他能力的培养。个人能力为社会能力提供发展前提,社会能力为个人能力提供发挥空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校园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人才。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突破点

强化价值理念引领,确保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正确方向。职业选择是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也直观地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理念。选择体现价值,在个人的自觉能动的选择中,价值和理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前环境下,职业的谋生手段性质更加突显。在职业选择中,以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争取更高的薪资待遇、追求美好生活为目标无可厚非,但仅仅把职业视为谋生手段,意味着忽视了更高级的价值理念。因此,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予以积极引导,鼓励其在个人职业规划中超越单纯、片面的对物质的考量,更多考虑工作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贡献,以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为理想,继而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既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

把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是巩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大学生在职场的立身之本。但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迅猛,学科交叉研究成为热点,单一的专业技能并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一专多能”逐渐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又博又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的唯一途径。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定向教育,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一系列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非相互矛盾的关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支撑。

加强社会能力培养,调整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心。对于同一份工作,每个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当前,多工种交叉作业成为工作常态,每个人的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对个人的团结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大学生不但要有集体意识、担当精神,还要有团结协作、组织领导的本领。在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过程中,要积极转变培养思路,在教学中突出社会能力训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落实、人际交往等能力,确保其能够适应各类职业环境,打造过硬本领,做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要充分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所有的想法理念最终都要经过实践检验。要善于通过实践活动来锤炼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是个人从校园走向社会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思考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有益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有益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人才培养工作既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力,促进每个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发展。

(作者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延泽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项目“吉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qy-zk1)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林:《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实路径》,《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

②陈勇:《基于社会网络学习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路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③李涛:《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校社团建设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21期。

④傅晨:《网络科技时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人民长江》,2021年第9期。

⑤《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2018年9月10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105/11549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