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2022北京两会专题 代表委员传民声

把怀柔科学城打造成“梦之城”,政协委员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2年01月05日 15:42

1月4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我是委员”集体采访。谈及梦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坦言,他有三个“科技梦”,其中之一就是把正在建设中的怀柔科学城打造成“梦之城(Dream City)”。

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体育大学特聘教授刘昊扬(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颜丹平(左)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接受媒体采访。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基础科学研究要进行前瞻布局”

“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北京市政协2021年开展的一项重点协商议题。2021年,政协科技委组织力量对新型举国体制下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颜丹平作为政协委员、科技委委员,全程参与了调研工作。

作为来自科技界的委员,颜丹平认为,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助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颜丹平委员回答媒体提问。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颜丹平委员回答媒体提问。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颜丹平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我自己科学研究的经历出发,充分体会到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只有占领原始创新的高地,积累丰厚的可供技术转化的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使技术创新得到充分的保障。然而,原始科学创新成果的获得周期要远远大于技术转化的时间,只有前瞻性地提前布局基础科研,才能够筑牢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坚基础。”颜丹平介绍。

由于基础科学研究获利周期长、利益小,市场不可能进行深度介入,一般需要依靠举国体制来进行前瞻布局。“在举国体制下获得的基础科研成果,如何能够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快速成果转化,是北京科技中心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通过调研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得到采用。”颜丹平说。

从“梦之线”“梦之环”到“梦之城”

丁洪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在来物理所之前,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18年,并在不到40岁时拿到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实现了很多人眼中的“美国梦”。

“但‘美国梦’不是我的追求,我希望实现我的‘中国梦’。2008年我接受了中科院物理所的邀请,举家迁回中国,从事固体物理的实验工作。”丁洪说。

丁洪表示,自己回国以来,一直有三个“科技梦”,即“梦之线”“梦之环”和“梦之城”。“梦之线(Dream Line)”是丁洪团队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设的一条光束线站。“我们在财政部的科技设备专项支持之下,从2010年起,用了5年的时间建设成功这条技术指标世界领先的‘梦之线’,并在2015年试运行期间,利用梦之线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

丁洪委员回答媒体提问。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在丁洪的设想中,“梦之环(Dream Ring)”即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这个“梦之环”目前正在怀柔紧张的建设中,将于2025年底投入运行,成为世界上体量第二但亮度第一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梦之城(Dream City)”就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怀柔科学城。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后批复的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丁洪在为“梦之环”选址时就协助国家发改委规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即大科学装置的集聚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五个大科学装置和25个交叉研究平台。

“正如我们当年在‘梦之线’试运行期间发现了外尔费米子,我们组前不久在怀柔科学城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试运行期间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关键证据,未来有望应用到量子计算机中。”丁洪说。

“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融合创新”

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体育大学特聘教授刘昊扬委员表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多种创新方法的组合,其中融合创新是一种尤其符合北京特点的重要方法。融合创新指的是通过将各种创新要素创造性的融合,使各要素之间互补,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更可以为北京打造“新场景”,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提供有力的帮助。

刘昊扬委员回答媒体提问。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刘昊扬认为,一些新技术、特别是颠覆式技术在刚出现时,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特别需要伯乐的眼光。新技术如何融入应用场景,不一定是擅长技术的千里马自己来判断的,而往往需要伯乐,或者是伯乐团队,一起来帮助匹配、营造这样的应用场景,也就是找到新技术应用的“新场景”。“而这样的新场景一旦被找到并得到验证,往往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所以我们与其说要‘打造’新场景,不如说应该‘发掘’潜在新场景,而融合创新就是其中的核心。”

新场景的发掘是一项极有挑战性的工作。技术的创新者不一定深入地了解潜在应用领域的具体需求,而应用领域的专家也未必熟悉新技术。刘昊扬说,“尤其是在有着较高壁垒的行业,如果没有业内专家的深入参与,技术和应用的结合点通常不容易找到、也不容易找准。发掘新场景需要多领域专家的合力,这就是一个融合创新的过程。北京作为首都,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资源密集,不同行业顶尖的研究机构、大学、专家在这里汇集,因此在发掘新场景的潜力方面,北京一定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具有优势的地方。”

“新场景的发掘同时也是对新技术最好的孵化。”刘昊扬认为,今天的国内市场对于新科技的包容度尚不如海外成熟市场,通过融合创新,主动发掘与打造新场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当通过可行性论证后,我们可以主动进行资源配置,构建新场景,这就为孵化新技术、培育新市场提供了优质生态,从而大幅提高研发的目标感,提升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转化的效率,在培育原创新科技的同时打造出相应的市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是我相信,我们在北京一定可以克服种种困难,摸索出适合我们的融合创新模式,不断发掘出应用的新场景。”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105/11550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