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2022北京两会专题 代表委员传民声

精益求精落好“五子”

2022年01月08日 08:29

站在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布局 围绕核心诉求做好服务

精益求精落好“五子”

在西城团分组会上,王小雨代表(中)就“五子”联动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报记者 蔡代征摄

本报记者 孙杰 刘苏雅 马婧

“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新格局,在紧要处落好‘五子’,持续改善民生,首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五子”联动着墨颇多,这也是人大代表们热切关注的话题,大家围绕如何进一步落好“五子”,从科创布局、科技服务、“两区”项目落地、商圈改造等不同角度,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

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产业集群

作为“五子”联动的“第一子”和“关键一子”,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北京市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持续发力。

“起步快、行动快、推进快。”市人大代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一年来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效。在他看来,虽然疫情防控压力持续未减,但2021年北京的经济指标仍然领跑全国,这得益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所提供的强大推动力,“过去一年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成效。”

文宗瑜认为,北京市在科创领域依托“两区”建设,正在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加快突破。

科技创新活力不减,离不开政策的高效驱动。目前,北京市已经出台了包括“报备即批准”、项目经费“包干制”、个性化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为人才松绑,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

过去十几年中,世界上突破性、原创性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宗瑜建议,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应站在全球的科技创新制高点进行布局,适当关注超前科研领域并提前谋划,完善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同时,北京要与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互相呼应、支持、协调的发展格局,在各有所长的基础上形成合力,避免低效的重复性竞争和内耗。

“目前,北京在科技产业集群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短板。”文宗瑜认为,单纯对新技术的应用不等于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能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因此,他建议北京市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产业集群,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形成科技支撑。

关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诉求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北京“两区”建设全力推进的重要时期。市人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税收研究所副所长兼秘书长刘颖认为,北京正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确定的“源头培育—资本催化—中试扩大—量化推广—技术转移”思路及主要任务非常值得肯定。

“绝大多数科技企业的首要诉求在于市场,即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市场准入,这是大部分科技企业的主要痛点。”过去一年,刘颖在调研了20多家已在北京经营的科技企业后注意到这一问题。她表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两区”建设中科技服务的强有力支撑。政府应该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在规划落地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企业诉求,多思考企业想要什么、政府能给什么。

在对科技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她发现,三分之二的企业核心诉求是市场效率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结合调研情况,刘颖建议,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政府服务,促进形成更加有效的市场服务链条,特别要注意“研发—试制—成果转化应用场景”中研发与市场对接中的政府服务,政府要做好政策解读,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政策,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化数据平台对接,运用大数据扎实做好产业链梳理,配合科技园区的差异化发展,多点位搭建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等研发成果推广平台。

“尽管政府与市场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可以促进市场服务链条的形成,通过提升行政效率和主动搭建平台来提升企业的市场效率,从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刘颖说。

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诉求,在保证经济社会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为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打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当企业觉得在北京发展有前景,在北京经营顺畅,在北京干得舒心的时候,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刘颖这样总结。

精耕细作抓好每个“两区”项目落地

全面完成国务院批复方案涉及的251项任务、41项引领性政策率先实施、上百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平台接续落地……过去一年,北京“两区”建设狠抓落实,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水平开放方面又跨上一个崭新台阶。

市人大代表、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表示,新的一年,“两区”建设将深耕开放引领,对标CPTPP、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等领域,开展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力争形成更多突破性、引领性制度创新。

同时,还要谋划系统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全链条开放,打通产业发展瓶颈。开展贸易、投资、国际收支等领域全流程政策会诊,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动知识产权、人才等全环节改革,解决要素流动痛点、堵点。

“要下沉改革重心,全面实施‘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闫立刚表示,还要推进园区功能提升,塑造园区服务品牌,完善招商推介体系,整体提升园区形象,打造功能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开放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把任务、项目、目标都明确了,关键是要精耕细作抓落实。”闫立刚表示,不管是“两区”建设,还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针对一些问题和堵点,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让每一个项目落地、每一项政策能够见到效果,每一条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推动工作。

加强政策统筹助推存量商圈改造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加快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320项2022年重点任务清单中,市人大代表、北京汉光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小雨对项目清单化推进商圈建设,提升传统商圈品质尤为关注。

王小雨表示,北京不仅要推出一批时尚消费新地标,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发首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圈,还要加强对传统商圈提升的政策统筹,支持存量商业建筑和内装升级,“既要鼓励商圈改造,更要让改造能够进行下去。”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王小雨注意到,近年来很多城市相继推出一批“网红”项目,其实很多是老项目经过改造后焕发新活力。北京的消费潜力巨大,存量商业更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品质,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这就需要从政策上鼓励大家翻新改造,扫除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对过去一些不再适应现在需求的规定,就要进行政策创新突破。”她建议。

近年来,市商务局推出的“一店一策”就是对老项目翻新改造的探索。王小雨认为,“一店一策”的政策还需要继续推广,并覆盖更多的传统商业,探索翻新过程中的政策突破,为商圈改造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支持。

相关案例

固态电池“隐形冠军”落子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

本报讯(记者 孙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产业变革全面提速,北京也在抢滩布局。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合作示范区和北京市“两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近日再落一子——先进电池及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正式建成。

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位于“首都新国门”大兴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先进电池及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就位于示范区的高端制造片区内,建设规模4000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由世界级固态电池技术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北京恩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日本固态电池第一人菅野了次教授及诺贝尔奖得主、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教授主导设立。

据介绍,先进电池及材料国际创新中心作为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三厅三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足国际先进产业电池材料制造、集成应用等,推动固态电池产业链在示范区落地,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壮大,满足移动电子、电动汽车、新能源储能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示范区提供了一系列推动企业发展的创新举措,比如租金减免、税收返还、落户配套等;还对标国际制度体系,为企业提供诸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创新平台申请等协助。”北京恩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示范区围绕企业注册成立、建设发展等全流程的诉求需求,真心真诚为企业提供高效有效服务,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专特精新”“隐形冠军”“小巨人”等国际创新企业集群式落户示范区,形成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108/11552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