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周清杰:新发展格局下的居民消费

2022年01月12日 11:18

 

周清杰

周清杰 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根据“十四五”规划,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之一。

消费在宏观经济变化中具有某种“惰性”,即经济快速增长时消费增速偏慢,经济增速放缓时消费保持相对稳定。换句话说,如果在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能够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对于潜在增速仍处于下滑阶段但要在近十年保持中速增长的我国经济来说,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深入解答这一问题。

一、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长期看,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为大国经济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拥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也体现在居民较高收入支撑下的巨大购买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不仅拥有强大的生产研发能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还是世界最大消费国之一、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之一。目前,4亿多的中等收入人口和数千万的富裕人口构成了我国市场需求的主力军。这种局面决定了在生产、销售、消费相互配合作用下国内市场形成自我循环的合理性,同时部分产品和服务则由进出口来补位。

从短期看,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早在2008年以来我国内需外需彼此变化中基本成型。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的“开放”程度一直在提升,但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还是内需最重要,这是为什么?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也是由我国经济体量所决定的。尽管我国庞大的人口与购买力产生了庞大的进口体量,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人口大国来说,绝大部分终端市场是在国内的。

在此背景下,努力扩大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市场需求将是实现新发展格局可持续性的关键。因此,以扩大居民消费为目标的战略应该是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中央有关扩大居民消费的顶层设计

重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直关注的问题。从2008年以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中,我们就能看到有关扩大消费的顶层设计思路及其演进路径。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的主要经济环境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在全球经济有所恢复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上都以扩内需为基调,提出了一系列关键词,如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增加消费需求;等等。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指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

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了这一思路,其中2017年会议第三次强调了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后潜力更大。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我国经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回顾2008年到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消费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关系的重要表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消费高度关注,多次提到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别强调,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同时,《纲要》还提出了“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一系列方针。

由此可见,2008年至今,中央对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高度重视的。同时,我们的消费数据却是相对疲软的,究其原因,制约消费扩大的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并导致路径依赖问题可能是其中之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有转变的决心、耐心,有决策的智慧,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找到平衡点,实现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

三、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经济因素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经济变量有收入、价格以及预期。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一是绝对收入水平;二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的占比。

宏观上,我们可以用人均GDP来表示国家的发展阶段,这也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即在收入很低时,消费基本都是生存性消费,也就是恩格尔系数高;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就会有其他的消费需求了。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不同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等。

从绝对收入水平来看,2020年末,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尚未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我们将会跨越中等收入国家;到2035年,我们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到那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会再上一个大台阶。

从居民收入的占比来看,2013至2020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平均约为43%,从初次收入分配的角度而言是偏低的。

 

四、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选择

当谈到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选择时,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两种策略:一是从长期看,改变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的局面是扩大消费的治本之策;二是从在短期看,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我们扩大居民消费主要方式有五个方面。

第一,提升居民工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要提高工资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降低宏观税负,提高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二是改善就业市场的包容性和效率;三是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改变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弱的不利局面,为工资上升的空间提供更多可能。

第二,缓解发达地区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个税过高问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已经过多次调整,让无数工薪阶层从中受益。我们不但调高了起征点或免征额,还增加了一些如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相关的专项扣除。在2019年的个税调整中,约8000万纳税人享受了减税政策的红利。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一般会将可支配收入分割为消费和储蓄。对此,我们应重点关注预防性储蓄对扩大消费的制约。从理论上讲,储蓄动机的强弱与居民对未来的大额支出相关,这其中就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未来,如何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我们将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四,尽快取消限制大宗消费的政策。对此,《纲要》提出,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第五,平台反垄断,保护消费者权益。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平台。2020年底至今,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公布了数十起互联网反垄断执法案件,其中一部分是对平台入驻商家的保护,更多的是对消费者的保护,如对消费者信息安全的保护、对消费者权益侵害的治理等。

现在是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又是电商或者说网络市场发展得最快的国家,线上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活力,包括增加就业、解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调整一些方面的滞后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所以,对于线上交易、线上消费,我们提出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对规范电子商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20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频频举起互联网反垄断之“剑”,对一些垄断巨头、不规范行为进行治理,在维护了产业发展、市场秩序的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了新型消费的发展。

在网络消费领域,我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兴的消费、新兴的业态、新兴的渠道,既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政策,也需要我们以更多的研究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优化网络市场的交易秩序、保护产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效果,为消费升级提供更合适的产品、服务以及更便利的渠道、更安全的环境。

居民消费能否不断提高,不仅关乎民生的改善,也关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居民消费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必然要求,既需要我们破除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也需要我们开展一系列体制性机制性的变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牢牢坚守的使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112/11555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