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阚和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由来及经验

2022年01月20日 09:09

 

阚-专家

阚和庆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由来

“小康”这一中国人民早已耳熟能详的词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对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生活的代名词,表达了底层民众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它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大同社会的预备阶段。

我们党正式提出“小康社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1986年6月,他又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可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已开始更为重视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同时,在邓小平同志心目中,老百姓的家庭、过好日子具有重要地位,说明他的思想更加务实,更能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正是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从此,“小康”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

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从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概念不断演进,意义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世纪末,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并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那么,这是怎么实现的?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等外宾时,阐述了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指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阶段,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在了我们党的旗帜上,成为我们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目标,小康的标准得到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有了新提高。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重要奋斗目标,“小康”的内涵和要求再一次得到新的提高。

由“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也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线图。

“小康社会”的内涵丰富、立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至少还包括民生小康、法治小康、文化小康、生态小康等方面。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民小康”,是不分地域、城乡、行业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掉队的全面小康。这鲜明体现出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前后40余年(1979年-2021年)的历史演进中,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财富,而且以其丰富的实践成果在中国和世界现代化建设史上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发展篇章。概括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小康社会演进过程中最显著的成就。在这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以罕见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攀升新的台阶: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3678.7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1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08年突破30万亿元,2010年突破40万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14年突破60万亿元,2016年突破7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18年突破90万亿元,2019年接近100万亿元。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但为我国仍然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从GDP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可以说出于崩溃的边缘,经过短短20余年发展,2000年超越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越法国居世界第5位,2006年超越英国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越德国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越日本居世界第2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GDP增长来看,2019年按美元折算,我国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使得全球人均GDP过万美元的人口由此前的约15亿人跃升至近30亿人。中国经济逐渐成长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是小康社会演进过程中最根本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4126元,增长到2019年的42358元,年均实际增长超过6%。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覆盖近10亿人。1.7亿户、约37.5%的家庭达到中等收入家庭标准。

特别是我国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始终惦念西海固人民。他既挂帅,又出征,于1997年、2008年、2016年、2020年,先后四次踏访西海固,为那里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7年春天,西海固地区正在从连续几年的世纪旱灾中慢慢复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宁夏,深入西海固5个县访贫问苦,为如何谋划对口帮扶做调研,找思路。

2016年7月,时隔近20年后再到西海固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触景生情地回忆:那一次,我从银川到同心,然后到了海原、固原、彭阳、泾源、西吉。我到的一户人家,那真是家徒四壁,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只看到窑洞顶上吊了一根绳,拴着一捆发菜,在当时那就算比较值钱的了。老百姓用水很困难,也洗不上澡。

当年,习近平同志说:“干旱地区主要是缺水的问题,就是要这样因地制宜解决,根据不同的条件,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很快,井窖工程就成为福建帮扶宁夏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闽宁扶贫协作的25年间,福建先后帮扶宁夏贫困地区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当地,村民们把这些机井水窖形象地称为“活命井”。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3次在联席会议上讲话,亲自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倾注了大量智慧和心血。他提出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指导原则,以及“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为闽宁协作搭建了四梁八柱。在“闽宁模式”的带动下,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地区实现山乡巨变,一个山绿民富的新西海固呼之欲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考察宁夏时对葡萄酒产业作出重要指示: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宁夏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把“小蘑菇”“小葡萄”“小菜心”发展成了大产业、好产业、优产业,成为贫困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源。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放眼全国,在“闽宁模式”的示范下,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为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方案。

第三,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是小康社会演进过程中最独特的标志。从世界历史看,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会遭遇更加尖锐的矛盾和挑战。中国的成功在于把人放在发展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发现矛盾和风险,有效应对矛盾、风险和挑战。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果还体现在国家治理取得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方位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既时刻警惕“黑天鹅”,又积极防范“灰犀牛”,有力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总之,小康社会演进的实践成果,直接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上,而这背后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全面大幅度提升,使我国大踏步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 40 余年接续努力,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朝着确定的目标努力拼搏、不断奋斗。这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历史充分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能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关键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2021年2月4日,农历小年,江西井冈山白银湖村村民邱冬华贴上新对联:“脱贫全靠惠民策”“致富迎来幸福春”;横批:“共产党万岁”。可以说,这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九大,先后有8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接续部署推进小康水平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国家先后编制了8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纲要来具体推动落实。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能够做到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样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组成不拔穷根决不撤退的突击队,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能有如此骄人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给中国减贫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鲜明特色,它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赶超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力量和智慧,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

比如,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省,县县通高速,有很多大桥是世界之最。贵州能够做到这一点,跟中央大数额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及东部省份的对口帮扶有很大的关系。这里所体现的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作为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综合施策,不仅从理念、方针、战略上,而且从政策、举措和步骤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好了全局、把好了方向、抓住了机遇,经过伟大斗争,最终战胜了各种重大挑战、抵御了各种重大风险、克服了诸多重大阻力、化解了各种重大矛盾,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过去,西方国家不愿承认中国的制度优势,甚至对中国制度持有一种偏见,现在来看事实胜于雄辩。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曾表示,中国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和长期奋斗的决心是西方国家所经常缺乏的。

第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牢牢坚持并不断拓展深化的根本政治立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有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支持,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团结,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奋斗。这一点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就可以看出来。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会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习近平主席以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为例,讲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强调,“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80位左右”,“中国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

第三,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搏击进取。无数事实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实现了全方位开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吸吮着5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又兼收并蓄着世界各国科技文化之精华。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要解决我国的问题,基础和关键是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下一步,我国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视察工作过程中,特别勉励要培育好特色优势产业,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尤其提到福建的武夷山茶、沙县小吃,广西的螺蛳粉,河南南阳的月季、艾草,青海的藏毯等。

另外,2021年以来,在党中央部署下,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等工作有序展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也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体现。

第五,统筹兼顾并下大力气破解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一方面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全面部署,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另一方面把那些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应对的各种重大挑战、会加剧不平衡的发展短板、必须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作为重点和难点下大力气解决,因而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这体现了我们党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比如,中国减贫的前半阶段,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来实现的。而后半阶段,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在组织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在社会帮扶的过程中,企业和社会组织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些必然是建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之上的。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自信意义。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伟大跨越,极大地增强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当然,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及每个中国人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120/11561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