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朱继文:【家长课堂】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2022年01月29日 15:27

 

朱继文 图片01

朱继文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走进本期家庭教育公开课。今天,我们探讨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非常有幸请到两位嘉宾,在我的右手边是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朱继文园长。她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也是“明远教育奖”的获得者。非常感谢朱园长的到来。在朱园长右手边的是家长嘉宾张春燕老师,她也是一位4岁宝宝的妈妈。是吗?

张春燕:是。

主持人:张老师,您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呢?

张春燕:女孩。

主持人:在幼儿园上哪个年级?

张春燕:刚上小班。

主持人:我想,您可能有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请教朱园长。

张春燕:确实。

主持人:今天,我们就学前教育领域应该关注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度交流。

张春燕:好的。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向朱老师请教和学习。我的女儿4岁多,刚上幼儿园。我想提一个问题,也是替将要上幼儿园的家长们提一个问题,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要从哪些方面培养幼儿的思想素质呢?

朱继文:幼儿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培养孩子自信、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等。这些在幼儿园生活都能够得到培养。在家庭中我们需要注重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家长关注的教育。

张春燕:您提到生活,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家孩子在家里特别文静,也比较懂事。但是,一到公共场合她就明显地要比在家里的状态活泼。我想向朱老师请教,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是想求关注吗?

朱继文:对啊!作为孩子的妈妈,我觉得您是很懂教育的。孩子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他想得到关注。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行为。您认为孩子淘气吗?还是说您想让她成为您想要的样子?

张春燕:我希望她在公共场合安静一点。

朱继文:这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对于儿童来说,他喜欢受到别人的关注,我们要满足孩子的心理。在家里,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在公共场合有规则的约束,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主持人:对,我觉得朱园长说得特别好。朱园长分析了儿童的心理,孩子在公共场合希望得到关注。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共场合的环境跟家庭的常规环境不太一样,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刺激孩子更加容易兴奋。因为孩子的控制力要比成年人弱,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刚才,朱园长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解决策略,就是在家里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明白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范。对吧?

朱继文:是的。

主持人:比如,在公共场合经常会看到小朋友大喊大叫,或者在高铁车厢里跑来跑去,或者看动画片、玩游戏不戴耳机把音量调得很大。这些问题,家长可以通过朱园长刚才介绍的通过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拥有的礼貌行为或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朱继文:是的。家长要把这种行为变成家庭的习惯。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处理不好关系,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孩子有时候会和老人在一起,他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对待老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爸爸妈妈对待老人的态度。我们是怎么善待父母的?怎么对待公公和婆婆的?这些都影响着孩子。比如,我们带孩子逛街的时候,看见一件漂亮的服装,就说:“呀!这个奶奶一定很喜欢!想一想,奶奶多高?多重?衣服的颜色怎么样?适合不适合奶奶?”这种交流非常自然,但是孩子就会知道你惦记着老人。

比如我吧,当时工资也就两三千块钱,每月我都会给奶奶和姥姥每人攒一百块钱,分别放在两个抽屉里。我用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我惦念着奶奶,也惦念着姥姥。等他长大一点,他也会惦念着老人,买了香蕉,他会想奶奶吃没吃、姥姥吃没吃,她们喜欢不喜欢。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你用嘴巴说的“我们要孝敬奶奶”“不能对姥姥那种态度”。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的。

主持人:朱园长,您的做法太棒了!父母的修为和成长很重要,它就像空气、像阳光、像雨露,细无声地滋养着孩子。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深深地烙在自己的价值观里。

朱继文:是的。我的家原来是农村的,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的文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们家有三个女孩,我是老大,我穿衣服会特别节省,因为还要留给两个妹妹穿。我们家有一棵枣树,枣特别大。每年枣成熟的时候,我妈妈就让我打下来,只有拿棍打下来明年才能结更多的枣。

主持人:还能增加这样的知识。

张春燕:生活经验。

朱继文:是的。枣被打下来后,我妈妈就把被砸烂的枣放在一个筐里,把没有被砸烂的枣放在一个筐里。我们全家就吃被砸烂的枣,把没有被砸烂的枣分给全村200多户人家。现在想来,我妈妈太懂教育了!您想啊,我在分枣的时候,就得想村里有200多户我得分成200多份;我在送枣的时候,就得想到大爷大妈家说些什么;我在送完枣后,就得想我该怎么做记录……这些都是学习。这里有分享、有分类、有多少、有语言表达,还有社会性情绪情感。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时说起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但每天我都特别开心、特别快乐,享受着童年生活。记得有一年新年,我妈妈给我做了一条的卡裤子,我特别珍惜。

主持人:穿着特别小心。

朱继文:特别小心,可不能给穿坏了。但是,小朋友都喜欢显摆。

主持人:有一种自豪感。

朱继文:对!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家旁边有一条水渠,水渠有一个用水泥砌的慢坡,沙粒很大很粗。当时我就想不能把裤子弄坏了,就蹲在那儿磨鞋底玩。但是,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就忘了,一屁股坐下去,把裤子磨了一个窟窿。

主持人:坏了。

朱继文:坏了!回家这可怎么办?

主持人:我们特别想知道您的妈妈是什么反应?是不是被揍了一顿?

朱继文:如果是我们村的其他家,早就批评了:“你看,家里又不富裕,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买布料做了这条裤子,穿了一会儿就弄坏了。”当时我很忐忑,恨不得捂着屁股。回家了,妈妈一下子就发现了。你再怎么捂着,她也能够发现。是不是?

主持人:是。

朱继文:我妈妈用的什么方式?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我妈妈拿出几块布让我选,当时她是这么说的:“我早就发现了,你的后边是不是还有一双‘眼睛’?但是有点不好看。哪块布你更喜欢?你想把它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大‘眼睛’?我要让你前面有一双大‘眼睛’,后面还有一双大‘眼睛’。这样,在玩游戏的时候,你就能看见所有的小朋友了。”我妈妈真的就给我补了两块补丁,我见到每个小朋友都会小屁股扭一扭,“你看,我还有一双大‘眼睛’!”尽管我没有受到指责,但是我心里也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不能让它再磨破了,因为要留给弟弟妹妹们穿。您看,这就是家庭的影响。很多时候,家长喜欢用语言来表达想要的。但是,我觉得行动更为重要。

主持人:朱园长,您讲的这两个故事让我们感动。

张春燕:我很受启发。

主持人:向您的母亲致敬,她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您看,分枣这件事情,我们姑且不论分类、等分等数学认知,它教会您慷慨,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同时,您的母亲没有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您习得这种优秀品质。还有就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用孩子理解的语言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母亲。

朱继文:确实,家庭教育很重要。

张春燕:刚才您的分享给我的启发是,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成为一名好母亲。

主持人:是不是?

张春燕:我也反思,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要照顾她的自尊心。

主持人:特别好,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像朱园长的妈妈这样的伟大母亲。

朱继文:前段时间有家长议论,要不要对孩子讲家里很贫困。

张春燕:挣钱不容易。

朱继文:对,挣钱不容易。我就想,为什么要给孩子这种教育呢?这种教育是站在家长的视角,没有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很多家长会天天逼着孩子学习,尤其一说到幼小衔接,更是让孩子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加减法。我不是说学这些不重要,但是,什么时间学很重要、用什么方式学很重要。很多家长问我:“朱老师,您看我们什么时候衔接?”

 

主持人:什么时候衔接呢?

朱继文:我说:“孩子出生时就开始衔接了,不是到了大班才衔接。”有的家长认为只是知识的衔接,认为大班应该学习很多的知识。

主持人:小学的知识。

朱继文:要不到小学孩子该跟不上了。其实,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是这样的。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每天都要吃水果,吃水果时我们是怎么想的?很多家长会说:“就是吃,必须让孩子吃进去。”

主持人:难道不是吃吗?

朱继文:在我的眼里,虽然是吃了,也是玩了,还是学习了。比如吃橘子,爸爸、妈妈、我、爷爷、奶奶,我们一起吃橘子。好了,今天我们要猜一猜你的橘子里有几瓣。

主持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朱继文:打开一看,我的有六瓣;我的有七瓣,比你的多一瓣;我的有八瓣。每个橘子的瓣数不一样,事先大家都不知道。

主持人:我也不知道。

朱继文: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你就会追问:“宝贝,你是怎么数的?”

“我是一瓣一瓣数的。”

“你想知道妈妈是怎么数的吗?妈妈是两瓣两瓣数的。”

“爸爸,您是怎么数的?”

主持人:我估计的,我看了一眼。

朱继文:对。“我看了一眼。”这就是经验。

“奶奶,您是怎么数的?”

奶奶说:“我是一堆一堆数的”。

孩子从中习得了数数原来还有这么多种方法。你看这就是学习。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孩子正好上中班,在学单双数,你可以说:“刚才,我是两瓣两瓣数的,数到最后壳里没有了,那这一定是双数。如果壳里总剩一瓣,那一定是单数。”如果孩子没得到这个概念也没关系,这只是孩子的游戏。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说:“刚才你的橘子是六瓣,你吐出了几粒籽?”

“六粒。”

“对。是不是一样多?”

“那吐出五粒籽呢?”这就是多和少的比较。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把籽放在手心里攥一攥。

“什么感觉?”

“黏糊糊的。”

“这是因为里边有糖分。所以在吃的时候要慢一点,不要溅到别人的身上,也不要溅在自己的身上。”

“怎么才能不黏糊糊呢?”

孩子的经验一定是洗一洗。孩子肯定有自己的方法,这时候你观察就好了。孩子一下子打开小水流,然后籽溜跑了。他赶快把籽捡起来放在手心,然后让小水流小一点,籽没有溜跑。这时候他发现了什么秘密?虽然小嘴巴不会讲,但他已经知道了水压与籽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学习。往往很多家长会批评孩子,别玩水,又湿袖子了;慢一点,要不该溅出去了。你把他的体验机会全用你的嘴巴讲出来了,孩子当然不愿意听了。为什么孩子愿意听幼儿园老师的?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问:“籽是湿的还是干的?”孩子一定说是湿的。

“怎么让它快速变干?”有的小朋友会说“放在纸巾里阴干”,有的小朋友会说“用毛巾擦一擦”。

“怎么才能干透?”

主持人:晒一晒。

朱继文:对,“晒一晒。”

“晒在哪里?想一想晒在哪里干得最快?”

主持人:太阳底下。

朱继文:对,“太阳底下。”放在窗台上、放在户外都行,每个人藏一个地方,然后每天观察。这样,孩子有了一种期盼。

有的小朋友喜欢探究,刚放一会儿他就忍不住用牙咬一咬,看干了没有。发现涩涩的,一看里边还有一个硬壳。你就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千万不要说:“别动,还没干。”

主持人:让他去发现。

朱继文:对,让他去发现。

“干的和湿的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让孩子称一称,干的时候称一称,湿的时候称一称。您看,这里就有了多和少的判断。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籽的变化。比如,干了就会从绿变白,从大变小,原来很光滑现在有小皱褶了。孩子的这种发现,你兴奋不兴奋?一定特别兴奋。因为孩子未来的学习都是在观察中学习的。为什么有的孩子“3”会反着写、倒着写?就是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把全家吃的果壳放到一起,看看我数的是多少,你数的是多少,爸爸数的是多少,我们数的怎么会不一样?用什么方式再数一遍?可以分堆、分类等,用什么方式数都行。孩子点数就是训练手口一致。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用水彩颜料上色后排序玩:一粒红的、一粒绿的、一粒红的……慢慢地,孩子就知道这是排序。刚开始不告诉幼儿这一概念。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打成孔串珠玩,串成一条小项链、小手链。给妈妈做一条手链,给姥姥做一条小手链。“妈妈的小手链用了20颗小珠子,我的小手链才用10颗小珠子。”您看,数学不就在生活之中吗?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用小珠子串成小门帘。

张春燕:自制一个。

朱继文:自制小门帘。做好以后挂上小风铃或者折叠小鸟坠在下边。在做小门帘的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念等,是不是全都习得了?

主持人:还有艺术审美。

朱继文:是的,艺术审美,家庭和谐等。这种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家长很多时候不了解,孩子手里必须有操作材料学习才可能发生,经常会用语言这种方式。其实,孩子的学习是没有发生的。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开一场家庭音乐会。

张春燕:锅碗瓢盆。

朱继文:对,锅碗瓢盆。

主持人:甚至还有水果蔬菜。

朱继文:对,像刚才说的小珠子,可以放在盒子里用布系上。放两勺、放三勺,放的多少不一样;放在铁罐里、放在塑料盒里,放的容器不一样。

张春燕: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朱继文:对,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放上音乐,全家一起嗨,用沙锤伴奏。您想,幸福不幸福?孩子也会开心得不得了。

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还可以和孩子滚沙锤玩,可以用一根线拴在腿上跳着玩,看谁跳得多。您看,孩子的手眼协调、大肌肉动作、灵活性,都得到锻炼了。

张春燕:点点滴滴的。

朱继文:点点滴滴全是成长。如果家长认识到这些,还有什么可着急的?千万不要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学习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背诵乘法口诀。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很大的价值。但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

主持人:朱园长,您刚才的案例特别精彩,也很生动。仅仅是吃橘子,就可以玩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延伸的东西还特别多。

朱继文:是的。

主持人:我从您的这番话里品出来了,第一,家长要自己会玩,很多家长自己都不会游戏;第二,家长要放平心态,很多家长焦虑,生怕孩子落后;第三,家长要和孩子有效地互动,陪伴孩子成长。

朱继文:您说得太对了。

主持人:这里需要时间、耐心,还有开放的心态。

朱继文:是的,陪伴和陪着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两码事。

朱继文:对,你陪着孩子,自个儿玩手机,玩得还很专注,孩子与你交流只是“嗯、啊”简单地回复,这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有影响,以后他就不愿意和你说心里话了。他和你说心里话,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小朋友。要敬畏儿童,要向儿童学习。有一次我跟孩子玩,让他做剪纸,孩子就剪了一个跑步的小人,头发还飞着。

主持人:很动态。

朱继文:真的,我很惊讶。我问:“这表达的是什么?”他说:“没觉得我是表达爱吗?”我说:“跑步的小人怎么会是表达爱呢?”他说:“爱别人就像跑步一样,很痛快。”

主持人:孩子最直接的感受。

朱继文:我特别感动。千万不要用成人的视角压抑儿童,要敬畏儿童,向儿童学习。

张春燕:朱老师,刚才您说到陪伴,我也有一个问题,很多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就让爷爷奶奶照顾孩子,休息日再把孩子接到身边。这种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吗?

朱继文:我觉得没有坏的影响,但有好的影响。

张春燕:为什么?

 

朱继文: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主持人:是不是孩子的适应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强?

朱继文:对!千万不要担心。有的家长是孩子换老师了很焦虑,孩子合班了也很焦虑。

主持人:您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朱继文:太多了。家长比孩子更焦虑。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摔了一跤,他的奶奶不一会儿就风风火火地来找我:“小朱子,小朱子,你快来!”我说:“大姐,您有什么事?”她说:“刚才看见咱孙子摔了一跟头,老师没给扶起来,我心里很担心。”我说:“是吗?快进来,看看咱孙子有事吗?”小孙子看见奶奶来了很高兴。奶奶赶快……

主持人:检查。

朱继文:对,检查!看摔破了没有。一看什么事都没有,就跟我叨唠:“您可不知道我有多着急。老师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孩子摔了怎么不给扶起来?”

我说:“老师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您看咱孙子不是没事吗?老师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就已经判断了是不是事故。孩子不小心摔了跟头完全可以自己爬起来,没准老师还鼓励他呢!”

我又问:“这种情况,您是怎么教育咱孙子的?

奶奶笑着说:“不瞒您说,我早就把孙子扶起来了,再好好检查检查,完了还会跺着脚说,‘怎么回事,你把我孙子磕着了!’‘别把我孙子吓着!’”

我说:“您还用这种方式教育咱孙子啊!”您看,她把责任全部推给他人。

我又问:“您是怎么发现咱孙子摔跟头的?”

主持人:对,我也很好奇。

朱继文:她说:“不瞒您说,我们家就住在幼儿园旁边的22层楼。自从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家里就买了一台高倍望远镜,孙子一户外活动,就把望远镜调到户外;户外活动一结束,就把望远镜调到班里,借着窗户观察。您看见了吗?我孙子经常穿着一双小红鞋。”

主持人:易识别。是吗?

朱继文:家长都焦虑到这种状态了。只要一段时间没看到她孙子,她就琢磨,不行,我得去送件衣服;不行,我得去送点什么东西。送东西是次要的,主要是想用这种方式进幼儿园看看她的孙子。

主持人:累不累啊,这位奶奶?

朱继文:她就是这么焦虑。

主持人:其实,小孙子和小朋友玩得好着呢!

朱继文:对,开心得不得了。由于老师有多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孩子和小朋友之间玩得更开心。她自己也这么说:“我孙子特别愿意上幼儿园,早晨起来你不让他去都不行。”

“今天,和奶奶再玩会儿?”

“不行!”还是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

孩子刚入园确实会有分离焦虑,这点我们必须得理解。但是,我经常和老师、家长聊:“您会不会遇到很伤心的事情,自己没办法解决,需要别人帮助呢?”

主持人:会啊!

朱继文:“这时,你是不是会很难过?那你会对谁哭呢?”

“一定是最懂我的人、最爱我的人、最理解我的人。”

“对啊!小朋友也一样。他对你哭,是因为他知道你最懂他、最爱他、最理解他、最能够帮助他。”

“他对你哭,其实是把满满的爱给予了你。”我们幼儿园的老师都特别愿意带小班的小宝宝,有时候会抱着、托着,胳膊累得酸酸的,第二天都抬不起来,但是感到很幸福。

主持人:满满的爱,还有满满的信任。

朱继文:真的。家长有时候看见孩子哭都嫌烦,但老师绝对不会,因为她太懂儿童,理解儿童,会给他有力支持。

主持人:朱园长,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家长也要更加专业,更懂儿童。家长懂儿童才能懂老师,老师也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也是家园共育的重要价值。如果都像那位奶奶,动不动就给孩子送一件衣服,或者瞅一眼孩子,我觉得老师的压力会很大。

朱继文:是的。确实很多家长会给老师很大压力。有这么一件事情,一天一个孩子尿裤子了,老师帮孩子换裤子后给他去洗,摸到他裤兜里有一个硬硬的东西,是缝在裤子上。这是什么,能洗吗?老师就问孩子的妈妈,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原来那是录音笔。家长解释说,是因为特别想了解这一天老师都和孩子说了些什么,如果孩子回家没有讲到的地方,我就帮老师再讲一讲。

主持人:但是,这种行为很伤害老师的感情。

朱继文:对,老师会觉得家长不信任我。当然,老师也会和家长沟通,会把孩子的照片、视频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老师是怎么照料孩子的,是怎么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怎么给孩子很好的支持的。

我们常说,关注、识别和回应。在关注到孩子的需要以后,要识别要不要给他支持,用什么方式支持孩子的成长,然后给孩子最好的回应方式,有时候是语言,像讲小故事;有时候是游戏,像玩插片游戏,观察孩子的坚持性有多长。在玩中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幼儿园的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孩子习得经验的过程。

主持人:一切皆课程。所有的环节、所有的内容都是课程。

朱继文:是的,确实这样。

张春燕:听了您的分享,我也放心了。我的小孩正好在小班,第一天上学时,群里很多家长都在问自己孩子的状态,虽然我没有问,但心里也一直在惦记。

朱继文:一定是这样。

张春燕:听了朱老师的分享,我觉得家长应该把信任给老师。

朱继文:是,把支持给老师。家园共育对孩子特别重要。家长的配合对于幼儿园来说特别重要。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是伙伴关系,老师没准还是家庭的助手呢!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和老师讲,老师会有很好的教育策略来支持你,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轨迹。

主持人:我也希望收看家庭教育公开课的家长朋友,能像张老师一样,给老师更多的信任。像朱老师说的,成为老师的伙伴。事实上,双方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朱继文:是的。

主持人:朱老师,有很多家长朋友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是他们有一个疑问,像您说的那些在生活中的教育,虽然特别好但会不会太碎片化了。您看,别的孩子都在系统地学思维、学英语,我就自己在家里教。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朱继文:很多家长认为要有系统地学习。这是成人的视角,不是儿童的。儿童需要什么?儿童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这些需要家长深度思考。否则,对于家长来说是系统的,对于儿童来说却是不够系统的。

主持人:是的。朱园长的这番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家长先别急着让孩子去系统地学习思维、学习语言,应该先去学会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了解这一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手段,把自己变成一个相对专业的家长。朱园长,像张妈妈这样的家长朋友,她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加专业的家长呢?您对此有没有一些建议?

朱继文:我一直讲,是不是站在儿童的视角和孩子玩,是不是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不是了解儿童特点。比如,带着孩子散步,了解小区里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常绿树?多少棵落叶树?多少棵开花的树?多少棵结果的树?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叶子是不是一样的?叶子落到地上能摆成什么?踩在叶子上是不是哗哗地响?踩在不同的叶子上都是同样的声响吗?我们可以让孩子听一听、摸一摸、动一动、玩一玩。这些都是孩子的学习,千万不要把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浪费掉,认为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才是学习。我最害怕这样的家长:

“快快快,给朱妈妈朗诵一首诗歌。”

“快快快,给朱妈妈说一说:9+7,15+4。”孩子对答如流。但是,我在心里特别担心,他的所有时间是不是都用在让孩子背这些东西了。

主持人:很有可能。

朱继文:往往把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忽略了。有一次我到班里,很多小朋友都说:“班里怎么臭烘烘的?”当时我也闻到了。这臭烘烘的味道是哪儿来的?您看,孩子们很有经验,去检查厕所冲干净没有。

主持人:生活常识。

朱继文:对,这就是生活经验。厕所冲干净了。那这臭味是哪儿来的?肯定有人拉裤子了不敢说吧?就追查。

“我没有!”

“真的不是我拉裤子了。”

“我没拉裤子。”

那臭味是从哪儿来的呢?“肯定有小朋友踩着臭屎了吧!”您看,这就是孩子的经验。他们开始检查。还真有个小朋友的脚上踩着了黄黄的像臭屎一样的东西。一闻,就是这个臭味。

“你是从哪儿踩的?”

“真的,我不知道从哪儿踩的。”

“咱们幼儿园里可能有臭屎吗?”

“没有啊!”

“咱们幼儿园有时候会跑来小猫咪,有时候会飞来小鸟,但它们都不是这种味道呀!”

“小猫我也没有见过它拉臭。”

“我玩沙坑的时候看到小猫的臭屎了,它藏在沙坑里,但不是这种味道。”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讨论。

“刚才你玩什么了?”

“我玩树叶了。”

“玩的什么树叶?咱们出去走一走,回忆一下。”

主持人:复演一下。

朱继文:对,复演一下。就来到银杏树下。发现银杏果就这种臭味。“我妈妈说这个果子还能吃,它有营养。”

主持人:还是药材。

朱继文:对,“还是药材。”如果您是一位有心的家长,可以深挖:“能吃多少?”“谁能吃?”“可以治什么病?”这对于儿童来说都是深度学习。他会知道银杏树有果子,而有的树就没有果子;会知道它还有个名字叫“公孙树”。您看,这不就是玩吗?

张春燕:我再追问一个问题,比如刚才您说“公孙树”,我们家的孩子就是一个“问题宝宝”,她会继续追问,有时候她问的已经是定义性的内容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此,我该怎么处理?

朱继文:很多时候家长、老师不能完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这时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去寻找答案。怎么寻找?可以借助网络,可以找专家,等等。

主持人: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

朱继文:对!妈妈也有不会的,老师也有不会的,要带着孩子去探究。这样孩子就习得了乐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秘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需要家长培养的孩子最为优秀的品质。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乐于探究,你还担心他的学习吗?孩子上小学后不爱学习、厌学,是因为没让他小时候玩个够。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今天正好有家长课堂……

主持人:全北京的家长。

朱继文:我正好可以和家长说一说,一定要让儿童玩。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就学习了。这是家长的大智慧。

主持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朱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直观生动的案例,每个案例的背后都是对教育深刻的认识。最后,我想请朱园长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作为家长怎么才能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可以吗?

朱继文:好啊!第一,要尊重儿童;第二,要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最终变成儿童;第三,要向儿童学习。我觉得这些特别重要。

主持人:好的。希望我们能够像朱园长说的那样,敬畏儿童,尊重儿童,最终变成儿童。

朱继文:还要欣赏儿童。

主持人:欣赏儿童。我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听朱园长讲故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专家指导,让孩子发展得更好。好吗?

朱继文:好。

主持人:也非常期待在家庭教育公开课上和大家再次见面。最后,再次感谢两位嘉宾的到来。谢谢大家!

朱继文:谢谢!

张春燕:谢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129/11571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