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班建武:【家长课堂】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成长

2022年01月29日 14:44

 

家长课堂_副本

主持人:郑丹娜 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

主要嘉宾:班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家长公开课》。今天我们特别高兴地邀请到两位嘉宾,请容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的班建武教授。班教授,跟大家打声招呼吧。

班建武: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我们的家长朋友孙老师。孙老师,你也跟大家打声招呼吧。

孙老师: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我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教师,我叫郑丹娜。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特别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一起来聊一聊劳动教育的话题。今天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是“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成长”。说起这个话题,我之前也看过班教授在这方面发表的文章。我想,今天我和孙老师一起来向班教授请教了。如果是给我们家长朋友来看的一期节目,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孙老师。孙老师您作为一位家长朋友,您有什么样的困惑,今天可以向班教授来提问。

孙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向两位专家请教。关于劳动教育,其实我们作为家长还是有很多想法和困惑的。首先,我们说在当下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劳动教育对其成长发挥着怎样重要且长期的影响?因为在和其他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有的家长可能更关注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对体力劳动不是很重视,觉得孩子长大以后,有些体力劳动完全可以请人代劳。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想法呢?

班建武:关于劳动教育在家庭中的必要性,我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回应一下。

现在我们去思考劳动教育的时候,就像刚才您所说的,只是把它当成体力劳动,比如炒菜、做饭,把劳动教育当成一个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事情去看待。在我看来,劳动教育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其独立自主人格的塑造以及对别人劳动付出的尊重和感恩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我不知道您是否看到过网上的一个报道,一个老奶奶带着他的孙子去面馆吃面条。每次奶奶都把自己面里的牛肉夹给孙子吃。有一次,奶奶在取餐台把面取出来之后,提前把牛肉夹到了孙子的碗里,然后再把面端过去。当把面端到孙子面前的时候,孙子就盯着奶奶那碗面说,“奶奶,你今天怎么还没有把牛肉夹给我?”奶奶就笑着说,“宝宝,刚才在那边的时候,奶奶已经提前把牛肉夹给你了。”孙子不相信,说:“奶奶,你骗人,你肯定把牛肉藏在底下想自己偷偷吃。”然后就拿起筷子捞奶奶的面,最后发现没有牛肉,就开始发脾气。

我们就在想,按理说奶奶把自己应该吃的牛肉给孙子,孙子是不是应该感激奶奶?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感激奶奶?再比如,有些孩子去学校之后发现忘了带作业。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可能孩子第一句话就说,“都怨我妈,昨天给我收拾书包的时候没有给我装上。”孩子回去跟家长说的时候,可能家长还会觉得挺对不起孩子的,忘了把孩子的作业收进去。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整理书包去学校,应该是孩子分内的事情,为什么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那是父母的责任,不是他个人的事情?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件事情都安排好,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特别容易把别人的劳动付出看作是他人应该做的本分,父母的劳动在孩子看来就会变成理所当然,甚至不帮其做事,还会被孩子视为父母的失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对父母的付出,以及对他人的劳动有感恩之情,也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担负责任。

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最不缺的是物质条件。而最欠缺的可能就是这种人格上的独立和自主性,以及对他人劳动付出的感恩之情和责任之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是给孩子精神上的“补钙”。

如果没有劳动教育,青少年作为人的精神脊梁就立不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讲特别重要。在孩子小时候放手,孩子也就越容易自立。如果等孩子长大了,家长再想放手,孩子有时候就不会让家长放了。

我们在网上也能看到,现在有些孩子啃老啃得心安理得,有些孩子在家长不能提供某些东西时特别容易走极端。究其原因,就是家长替孩子做的太多了。所以劳动教育绝不仅仅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事情,而是关乎孩子精神“补钙”非常重要的事情。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班教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因为我在一线也看过很多孩子,我确实感受到,如果家长带着一种功利心去看待劳动教育,觉得孩子劳动就等于耽误了学习时间,实际上反而让我们的孩子“萎缩”了。我们越是让孩子去努力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越容易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就像一辆长期搁置的自行车,到最后就会生锈。其实,我们的孩子需要在劳动中探索世界、锻炼自己,从而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一种价值感。

您刚才讲的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看到很多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往往自主性意识也很强。我们要想培养孩子的综合实力,要从家长做起。先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幸福。

孙老师:是。我们作为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确实比较局限,可能能够想到的一方面是脑力劳动,另一方面是体力劳动。就像刚才班教授提到的,其实劳动教育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仅是让孩子去劳动,还包括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感受到劳动当中带来的幸福感。

这里,我又想提出一个问题了,您能不能帮我们家长梳理一下劳动教育包括哪些方面?或者说哪些内容?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呢?

班建武: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际上,劳动教育在目标层面有四个核心内容:第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二,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第三,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第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这四个内容当中,可能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育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入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这也提醒我们,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有着非常特殊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劳动教育的性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育问题。

我们要知道,现在孩子们所处的劳动世界的复杂程度,要比过去复杂得多。这个“复杂”,首先包括刚才所提到的一点,就是孩子学那么多干什么?现在不会做饭没有关系,只要点外卖;或者不会扫地也没有关系,可以请家政阿姨来进行,对不对?但是这些事情在过去是不存在的。所以,帮助孩子去认识劳动世界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家长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可能会遭受到孩子的挑战,比如,让孩子去做家务,或者自己做饭,也许孩子一句话就把你怼回去了,他说:“妈,我把这些事情都干完了,那么我们请的家政阿姨没活干了,她失业了,这怎么办呢?”有没有可能?再比如,让孩子炒个西红柿鸡蛋,他说:“我炒了一天,又苦又累,然后花的钱又多,时间又多,那我干嘛还要自己炒?我点个外卖不就完了嘛”。

要知道在过去,劳动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过去的劳动分工没有像现在这么细致。在小农经济时代,家里的吃、穿、住、行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但是,现在我们家庭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市场购买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帮助孩子理解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所带来的这种劳动关系变化的背后,我们该持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劳动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步。

实际上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去解读,就很难回应。孩子之所以会认为自己买菜、洗菜、炒菜,吃完再洗碗,又费时又费力,还不怎么好吃,不如去饭店来得实在,是因为孩子是从经济的原则,或者经济学的成本和收入的角度去考虑劳动。但问题是,劳动对于人来讲,只有经济这样一个维度可以考量吗?甚至家长可以让孩子来想象这样一个情境,自己辛辛苦苦一天所炒出来的西红柿炒蛋,和在外卖上所点的西红柿炒蛋,这两份炒鸡蛋放在妈妈面前,我们更愿意吃的是哪一份?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让我想起来一个我自己小时候的体会。小时候,我父母工作特别忙,回来很晚,然后我就做一盘白菜炒鸡蛋加点醋,等他们回家一起吃。虽然现在咱们都不这么吃,但我吃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就是觉得特别好吃。现在我经常想起来都觉得特别好吃。所以,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这也是劳动带来的快乐啊?

班建武:对。劳动除了有经济这个维度的价值以外,还有别的价值。比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暖。像刚才主持人所说的那个劳动,你为什么觉得好吃?因为它有爱心在里面。爱心值多少钱?你让孩子去算。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自己炒的那个,肯定成本会比较大。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选择这个东西?是因为它里面除了经济价值之外,还包含了对父母的感恩,对父母的爱,爱是无价的。

主持人:对。您说是不是这样一个体会,当我把这盘白菜炒鸡蛋端到桌上,父母就会觉得,虽然这一天挺辛苦,但因为这样一盘菜,而感到无比欣慰,并给予我夸奖、称赞,然后我就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其实刚才简单说,劳动创造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味道,更多的是家长给予我们的认可。这种认可是这个孩子内心世界最大的快乐,因为感受到了自我价值,是吧?

班建武:对,是的。所以我们说劳动创造幸福。幸福只有钱是创造不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是到了这样一个技术发达的时代,那些手工制作的东西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一个贺卡或者做的一个礼物,家长会觉得更感动,比孩子在淘宝上买的东西更好。所以劳动对当代人来讲,不仅仅是一件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甚至过剩的时代,劳动对于个体来讲,还有自我价值实现、创造幸福的内涵在里面。

所以当家长再去跟孩子讲劳动时,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告诉孩子“不劳动就不得食”,仅有这一个原因是不够的。因为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可能孩子不去劳动,只收房租也可以生活下去。但是家长都知道,人不仅仅依靠物质条件活着,还有更重要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诉求在里面。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最缺乏的就是这些精神层面的财富。再稍微多说两句,从统计数据来看,现在的孩子,容易受情绪障碍等因素影响从而走向极端。

主持人:就是内心的空虚。

班建武:对,内心空虚的心理特别容易导致青少年走向极端。当一个人心理开始走向极端,就证明他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实践方式。现在我们给孩子自我实现的路径相对单一,可能主要是学习这一条路。一旦孩子发现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没有办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时,就特别容易走向极端。

而劳动恰恰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最重要的一个路径。说一句相对学术的话,但凡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有那种对象化实践的成就感,他都不会走向极端。所以在我看来,现在的孩子欠缺的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对象化的劳动。“德智体美劳”,劳动通过对象化实践,是获取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载体。德、智、体、美,如果不通过劳动作为载体去对象化或者物化为某个东西,就会发现没有价值感和意义感。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这个,我现在脑子里已经呈现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精神层面的需要,就像您刚才说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就变得尤为迫切。现在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成绩是他唯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其实孩子可能会空虚,如果在其他方面也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道,就像我们今天提到的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自我价值,孩子也会有一种内心很充实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有这样一期节目,“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成长”。   

刚才我就有一个深深的体会,我们家长朋友们,不应在孩子主动劳动时给予否定,比如“你为什么耽误学习时间,你在瞎干这些干嘛啊?你长大了都有人替你干的事,你在这儿自己往下坡路上走”,可能有家长会这样去评价孩子的劳动,让孩子一下就心灰意冷了。

比如,我的学生曾经写过一个悄悄话。他说,星期天爸爸妈妈很忙,都出去工作了,他就一个人想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因为他们最近太辛苦了。你看孩子内心世界多美好啊。他看到阳台上摆了很多啤酒瓶,他就从阳台开始收拾,把那些啤酒瓶全都挪到旁边的一个小桌子上,然后擦了地。擦完以后,他再把啤酒瓶一个一个挪回去。正在这时候,有一个啤酒瓶口有一只蟑螂,他赶快用手赶走,没想到把瓶子碰倒了,这个瓶子又碰倒了其他瓶子,就碎了一地。他这时候挺着急的,这怎么办啊?我得赶紧收拾。他刚要收拾,门儿开了,爸爸进来了。他爸爸一看碎了一地的啤酒瓶就特别生气,一巴掌就给这孩子打屋里去了,说“你又不学习,在家又折腾,去,屋里待着去,赶紧看书去”。然后孩子进屋以后就特别委屈,他就在悄悄话里写,“我以后再也不帮爸爸妈妈干活了”。

我们看这个爸爸没有问青红皂白就否定孩子,原本孩子内心世界一个纯真的想法,但是可能真的由此就关住了他的心门。所以我想当孩子主动劳动时,我们家长要给予充分肯定。另外,一旦孩子没做好时,也不要轻易地否定他。还有就是不代劳,我们有的时候可能会看不上孩子干活,又怕他伤了自己,又觉得他太慢。其实我们大人也是从孩子过来的,我们也有笨手笨脚的时候。

孙老师:是。我听了刚才两位老师说,也想到自己孩子的一些案例。在他小的时候,其实他对于劳动的兴趣还是挺浓厚的。特别是在他没上学之前,他曾经在我没有起来的时候,给我熬粥。其实到现在他也会熬粥,而且还是很传统的不用电饭煲的熬法。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他是很愿意参与劳动的。

但是我想可能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就像您说的,家长可能就想去阻止,怕他受伤。尤其他的探索欲越来越强,他可能之前会干一些很安全的事,但现在他老想干一些不太安全的事,这是其一。第二,也是希望他能做得更好,可能会干涉多一点。第三,现在上学以后,他的时间安排上,可能真的不是很重视让孩子专门有时间去劳动。

所以刚才听了您讲的这些内容,一方面我们在让孩子劳动过程中,应该让孩子体验到那种成就感和快乐。同时,我自己也反思,我觉得要多给孩子劳动的时间,让他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像您说的,培养他的劳动观念。

我还有一个想法,其实像我们这代家长独生子女还是挺多的。我们作为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在劳动方面可能真的做得不够。从我们父母来说,可能让我们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就会少一些。针对像我们这样的家长,您有些什么样的建议呢?

班建武:我觉得,我们要搞清楚一对概念之间的区别,劳动和劳动教育也许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家庭中面对孩子时,更多的是要进行劳动教育,而不仅仅是让孩子劳动。

有时候家长要知道,有劳动未必有教育,说不定孩子一做也烦,也不想做,做完了之后还更讨厌。像刚才郑老师所说的,为什么大人总想着去插手,觉得孩子干得又慢又不好,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区别。一个人在劳动当中是劳动力的身份,这时候我们要用劳动的逻辑来要求劳动力,就是要“多快好省”。可是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是什么身份?他是学习者的身份,所以应该遵循的是教育的逻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

所以我觉得,作为家长,首先要用教育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劳动,而不是用一个面对劳动者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劳动。否则的话,您肯定特别容易着急上火。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得太好了。在您的启发下,我好像第一次彻底去想劳动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原来觉得孩子自己做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劳动了,但是实际上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像您说的,开始做简单的,后来难一点,然后再难一点,就是探索世界的过程。

班建武:对。

主持人:像一个小蚂蚁从洞里出来,它先悄悄地探一下头,然后等它觉得安全了,它就再整个出来,然后它再爬得范围更大一点。其实我觉得,孩子探索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我们阻碍了孩子,不让孩子干,孩子就失去了劳动教育对其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您一下点醒了我们,谢谢您,特别好。

班建武: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80后独生子女家长可能有些事情自己也不会做,那我们怎么去教呢?像我们刚才讲的,劳动教育的目标有观念、能力、精神和习惯。在我看来,当你说你不会的时候,可能是在能力方面有欠缺。

但是在观念和精神方面,我觉得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现在我们进行劳动教育,涉猎的范畴太窄了,过于技能化和技术化,而没有突出其观念和精神的维度。和孩子分享单位里的工作情况本身就是很好的劳动教育,不是非得让孩子去拖个地才是劳动教育。比如,可能孩子知道妈妈是老师,但他不知道老师这个职业,或者说这个劳动到底意味着什么,里面需要什么样的劳动精神。家长也不用非得跟孩子说这就是劳动精神,孩子从家长的工作故事当中自然就能够获得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涵养。家长之所以觉得没法教,是因为把劳动教育过于技能化了。

 

另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劳动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请注意,在劳动能力前面加了“必备”两字,即不是所有的劳动能力都要教给孩子。所以,我们想一想,作为家庭,作为普通学校,对孩子所进行的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能力的区别在哪儿,这个区别需要老师和家长把握清楚了。

同样还是回到西红柿炒鸡蛋,家长让孩子在家学的西红柿炒鸡蛋,和厨师学校教的西红柿炒鸡蛋,二者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有什么不一样?家长要知道,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能力是奔着特定的职业去的,所以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我们让孩子在家做西红柿炒鸡蛋,不是为了培养一位厨师吧?让孩子扫地,也不是为了培养一位家政工作人员吧?如果不是的话,家长就要想想,“必备的劳动能力”的要求,边界在哪儿,就要琢磨一下什么样的能力叫作“必备”?

在我看来,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人人能够达到;第二,人人都必须的。这样的劳动能力才是我们作为普通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能力。就像郑老师的学校里,开设一些陶艺课程,那培养的目的肯定与景德镇陶瓷学校不一样,只是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素质要求而已。

如果按照景德镇陶瓷学校的专业学习来要求学生,这时的劳动教育就职业化了。那什么叫“人人必须、人人能够达到”?在我看来,分为两类:第一类,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即只要孩子会做饭就行,只要他自己能吃得下去就行。总而言之,只要孩子能在饿的时候为自己做饭就行了,色香味俱全,这不是我们要求的。当然能够做到色香味俱全更好,孩子做不到,家长也不苛求,因为培养的目标不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做厨师。所以家长也一样,不用对自己要求这么高。

第二类,虽然不培养职业专业能力,但是要培养职业共通能力。什么叫职业共通能力?比如,裁缝的职业专业能力是什么?就是量体裁衣,这是裁缝才需要的吧?作为老师,你需要会那些吗?

主持人:不用。

班建武:什么叫职业共通能力?作为裁缝,除了会量体裁衣之外,要不要创新?要不要会与人沟通?要不要会合作?要不要会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这些东西是无论什么职业都需要学会的。所谓职业共通能力,就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劳动能力,这是我们普通教育所开展的劳动教育要求的劳动能力,而不是职业专业能力。那就涉及到我们如何评价孩子的劳动成果,评价孩子劳动教育结果的时候,也不能用评价劳动的方式。评价劳动我们是不是主要看劳动作品的质量以及投入产出比?

但是劳动教育主要看什么?看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只看西红柿炒鸡蛋。现在很多人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只是看孩子作品的好坏,却忽视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就像刚才您举的那个例子一样,虽然他把啤酒瓶打碎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为父母付出、主动劳动的那颗心,从劳动教育来讲,其实效果更好,哪怕他最后的作品不是很成功。

孙老师: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比较粗浅的理解是未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时,我的目标应该有所调整。不是让孩子在劳动当中收获多高的劳动水平,而是希望他能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个人品质方面的成长。像刚才您说的,获得生存能力的成长,或者是心态的成长,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班建武:是的。主要不能用评价劳动的方式来评价孩子劳动教育的结果,否则特别容易伤了孩子,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不然的话,就变成职业教育了。

主持人:对。我现在也有一个感受,劳动教育不是我们跟孩子说“我们现在开始劳动教育了”,才开始的,其实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的。比如刚才您举的奶奶给孙子夹牛肉的例子,还有孩子在生活当中自己收拾小书包,自己整理小衣橱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刚才您也说人人都必须会的技能,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要提高孩子的生活基本技能。

一年级的学生一进入学校就能看出差异来。有的孩子很利索,书包和书桌都很整洁,也能自己穿脱整理衣服;有的孩子,冷了不知道穿衣服,热了也不知道脱,书包里乱糟糟的,书桌也是乱糟糟的,就有这两种不同的孩子。

我觉得,追根溯源,在于家长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包办代替,尤其是老人家包办代替的特别多。

孙老师:是。

主持人:其实劳动就在生活之中,生活即教育。所以并不是打了上课铃才开始劳动教育,每天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在帮助孩子种下劳动的种子。  

孙老师:像刚才您说到这点真是,一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能感受到有的孩子的劳动能力,或者说自理能力就比较强,有的就会弱一些。所以,可能在学前阶段就应该培养孩子一些自理的基本能力。这时候我有一个想法,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学前,到青少年的不同阶段,您觉得劳动教育不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班建武:这个问题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一个大致的说明。比如,从能力的角度来讲,小学阶段可能更多的是以家务性的、自理性的劳动为主。到了中学阶段,可能会有一些生产性的和社会服务性的劳动。

观念层面,对于低学段的孩子,只要树立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到了高年级,比如到了高中,甚至到了大学,那可能就得专门去学习什么叫作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怎么去理解“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这样的命题。但是这些要跟太小的孩子讲,他就会觉得很难理解。

主持人:有点抽象。

班建武:对。低学段的孩子还是从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着手。所以,开展劳动教育,能力上由己向外,观念也是由浅层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主持人:是。说起来,我前天听我们同事说,他儿子现在大学二年级,放假回家后,给他炒了一桌子的菜。我觉得就是,孩子从小到大,逐渐培养,最后孩子不仅能在生活上照顾好自己,也能够给予家庭幸福。

班建武:是的。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接触到的劳动世界也会不断扩大。所以劳动教育要跟生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尤其到了中学阶段,规划人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用什么样的劳动方式来自我实现的过程。青少年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也就是选择了将来所要从事的劳动的主要形态。到了大学阶段,劳动教育就要跟专业学习联系在一起了。比如,大学学师范的,肯定要实习,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劳动教育大的范畴之中。

主持人:我看您的文章里还提到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应该是智力劳动为主,是您文章当中的一个观点吧?

班建武:大致是这样一个意思。我是说我们考虑劳动教育的时候,我们得想清楚我们要给孩子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劳动世界?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定要呈现一个真实的劳动世界。就像我们当年学计算机的时候是学286、386,用DOS操作系统。现在计算机老师还讲吗?是不是不讲了?如果现在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还跟孩子讲386、486……

主持人:不需要了。

班建武:不仅不需要了,而且还会误人子弟。

主持人:对。

班建武:所以劳动教育也是一样,得先看看我们当前的劳动形态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你们注意的话会发现,在我们国家的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GDP的占比已经不足10%,第三产业已经超过50%。所以,我们回想一下,学校有时候组织的劳动教育,呈现的基本上是学工学农,在我看来,都是第一产业的劳动教育。即使是第一产业,生产方式也跟过去不一样了,它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属于小农经济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第一产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所以,我们就要思考这种劳动形态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现代劳动的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强。因此,我们给孩子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不能只呈现一个仅仅停留在我们过去记忆的劳动世界。现在很多地方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带孩子到学农基地,学习的是特别传统、特别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是当下劳动形态的主流。

主持人:对。

班建武:这样的话可能会误导孩子。

主持人:他以为那个就是劳动。

班建武:对。

主持人:我去挖红薯就是劳动,我在家里扫地、收拾自己的桌子就不叫劳动。

班建武:对。

主持人:他可能觉得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才叫劳动。

班建武:但是现在这种劳动形态已经不是我们国家或者整个世界劳动形态的主体,这点我们应该都会承认。而且如果从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来看,当前制约中国发展的绝对不是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到地里面去种几棵菜,而是在有高科技含量的创造性劳动当中,在多大程度上会有我们的贡献。“卡脖子”的都是那些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领域问题。所以在当下,我们进行劳动教育时,一定要给孩子呈现一个真实的劳动世界。我们的劳动教育要有劳动的现实感和未来感,因为孩子不是回到我们过去的传统劳动社会当中去,而是要走向现代劳动。

就像刚才说的,扫地有扫地机器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力的需求会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跟孩子讲劳动,是要他从过去看到未来走向,要从这样的前瞻性角度来跟孩子谈劳动。即使我们让孩子到学农基地去种东西,我们也要引导孩子思考和讨论怎样能够从传统的耕种方式走向现代。这才是我们当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的新特点,必须得有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否则的话,现在的劳动教育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动教育去学工学农的本质区别在哪儿?

 

主持人:对。我担心如果家长没听懂,会不会回到您的第一个问题上来,就是孩子现在不用劳动,将来可以请人来干。实际上我觉得家长应该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到您刚才说得这段话。我们带孩子去做了一个挖白薯,或者说种菜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只是体验了原始的农业劳动方式,重点是让孩子感受未来。

班建武:对,那是起点。

主持人:然后从过去往未来看,带领孩子认识到农业要想更高产,变得更现代化,从而扩大收益,就需要人的智力和智慧去创造。但这个智力和智慧并不是只要学习好了,成绩好了就行,还要把握您刚才说到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即人人都要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

班建武:是的。这里可以说回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二者存在本质不同。比如,劳动教育不是带孩子去挖几个地瓜就结束了。地瓜挖完,劳动虽然结束了,但教育也许刚刚开始。

主持人:对。

班建武:就是刚才说的,得有延展、有延伸、有讨论。也许劳动结束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或者是才开始进入。

主持人:通过我们跟孩子的讨论,跟孩子对话,沿着儿童的哲学,让他们产生这样的思辨,使其能够去批判、去创造,能够对未来有更美好的展望。

班建武:是的。其实挖红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一个进步。原来红薯这种东西是野生的,人类的祖先观察并掌握了它的生存规律,进行了人工种植。像猪、牛、羊本来都是野生动物,我们把它们驯服了,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了。我们当下需要引导孩子思考的是,在现在这种进步之上,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劳动教育比劳动要做的事情更多。

主持人:我觉得现在做家长,学习、反思、思考是特别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就特别容易流于形式,自己不往深处想,也就影响并阻碍了引导孩子去深度思考问题。所以,我真的觉得应该有更多的机会跟班教授对话。

主持人:班教授,在您的文章里我还关注到,现在的劳动教育其实与审美教育是紧密关联的。实际上,我们更多的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当中体会美、在劳动当中创造美。我理解的对吗?

班建武:是的。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劳动密切相关的。比如,一些展示劳动场景的岩石壁画;少数民族在歌舞中对劳动场景的再现。我在我们学校还听到艺术系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说,“你这个要抬起来,这个动作是少数民族采茶叶的动作”。再比如,壮族跳扁担舞,扁担其实是对人有很强压迫的劳动工具。但是劳动人民并不被这种生活所压迫……

主持人:还感受到美、愉悦。

班建武:感受到美,感受到这种愉悦。所以,每个劳动在本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当然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除外。那个劳动太丑了,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劳动,它是异化劳动。

主持人:明白了。我觉得今天还是收获挺大的。

孙老师:是的。

主持人:我刚才一直在问问题,可能抢了您的问题了,您还有什么问题,代表家长们?

孙老师:我觉得代表家长,今天已经和班教授交流很多了。就像刚才您说的,作为家长,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对于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策略。跟您交流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真的是更全面了。

像很多家长一样,我之前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劳动上,而对于教育这块思考的比较少。特别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影响,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帮助。这些可能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刚才班教授也提到了很多政策文件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作为家长也应该去学习和了解。

主持人:政策文件方面的内容,其实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特别需要好好学习和吸纳,在学校里把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梯度地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学习、成长。您家孩子三年级是吧?

孙老师:是,三年级。

主持人:三年级是小学中年级段的孩子。您看看有没有问题,需要请教一下班教授。

孙老师:对。我还有一个问题。我自己现在反思,作为一个男孩的家长,对他之前进行的劳动教育这块有偏差,导致现在他的自理能力并不是特别强。特别希望您给我点建议,在三年级这个阶段针对孩子劳动教育这块,可以做哪些事?

班建武:特别具体的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劳动教育对于家长来讲,比“德智体美”要好做。好做在哪儿?“德智体美”还要整天想着给孩子添东西。但是劳动教育这块,家长只要善于做减法就好。三年级是孩子在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个男孩吧?

孙老师:男孩。

班建武:你要激发他作为男子汉的担当。怎么激发呢?你就不要在他面前示强,你要示弱。你示弱之后,他心里面就有被人需要的那种感觉。他一旦有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激发出来他内在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很多时候对于孩子来讲,尤其是对于小男孩来讲,被人需要是一种特别美妙的感觉。

孙老师:成就感。

班建武:对。家长过去可能太想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让孩子没有机会体会到被人需要的感觉。比如,跟孩子说今天实在不舒服,给你100块钱,由你来当家一天,安排一下我们家今天的一日三餐,你可以把要求跟他说一下,比如说奶奶血糖高或者血压高,看他怎么统筹一下。你说我实在今天弄不动了,拜托你了。你会发现也许孩子会给你……

孙老师:惊喜。

班建武:对。特别好的惊喜。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说的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在孩子面前要往后退,要示弱。这一点之前卢勤老师给我们学校老师做讲座的时候也多次强调,比如,妈妈和儿子买菜回家,儿子在前面提一个大袋子,妈妈在后面提一个小口袋。妈妈还说:“你看,我儿子真是不一样。养儿子就是好,还能够帮妈妈,本来胳膊就疼,这回可好多了。”所以,这种示弱、这种信任、这种鼓励、这样积极的评价,就让孩子觉得“我是一个小男子汉”或者“我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刚才班教授虽然是在回答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但是给了我们原则性的指导,特别好。

时间还有一分钟,您看看还有没有要对家长说的建议?或者您作为家长朋友,还有没有要跟家长说的建议?

孙老师:班教授您先。

班建武:虽然近两年由于党中央的重视,劳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实际上,劳动教育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不管做不做,它都在那儿,只不过是做得好还是不好而已。好或者不好,最关键的在于家庭,只要家长肯放手让孩子去做,只要家长能够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我觉得不会差到哪里去。

主持人:特别好。

孙老师:感谢。

主持人:感谢班教授。

孙老师:我觉得今天跟两位专家老师进行交流,自己收获还是挺大的。第一,作为家长,首先需要把自己做好,只有把自己做好才能够去影响孩子。

第二,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五育”互相之间都是共通的。像您刚才提到的美育,以及在劳动教育当中要培养孩子的品质品德,智力劳动也是劳动教育中的一种。我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劳动,而是一个大教育。所以,我觉得家长们要建立一种大的教育观,对待孩子能够以退为进,更多地能够托一把孩子,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直提劳动教育对孩子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劳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整体的未来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刚才班教授和我们一起探讨的问题。

今天《家长公开课》活动就到这儿。希望家长们有收获,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129/11578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