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陈树文:【家长课堂】走近伟人毛泽东

2022年02月17日 08:39

 

陈树文 图片01

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下面,我为大家讲述毛泽东同志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和革命生涯中的故事,带领大家走近伟人毛泽东。

一、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私塾学堂求知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是一个勤劳、节俭的农民,想的就是好好务农。可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学,幼年毛泽东也想上学。在众人的游说下,父亲在他8岁多的时候送他上了私塾,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毛泽东熟读经书,但他不欢喜那些东西。他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偷偷地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一次,私塾先生要他背书,他就端个小凳坐到跟前背,私塾先生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就打手板责罚他。毛泽东一气之下跑到山里躲了三天。后来一个毛姓家族的人发现了他,说:“三伢子,你爹可急坏了!”把他带回了家。毛泽东心想,回家后免不了要被父亲一顿打骂,可是,父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温和了许多。

上了一段时间私塾之后,父亲就执拗地把毛泽东领回家让他干农活。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就抓住干活的空闲时间看书,为此父子俩经常发生冲突。随着毛泽东年龄渐长,他和父亲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一次,父亲又要打他,边追边骂“看你往哪跑,抓到手就打死你”!毛泽东反嘴道:“打就打吧,让你打!”父亲气急了,跑过去就是一顿狠揍,可是毛泽东并不服软,让他揍。父亲也心疼儿子,不想一直就这样揍下去,只好等着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过来劝开。从此以后,父亲不再对毛泽东动辄打骂了,两人开始各干各的。

毛泽东喜欢读书,晚上就躲在蚊帐里偷偷地读书,不让父亲看见。

(二)东山学堂求学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东山学堂,毛泽东想去那里求学,但要过父亲这一关。他就去问父亲,说:“爹,如果我到外边去读书,您雇一个长工一年需要多少钱?”父亲说:“12块大洋。”于是,毛泽东就找母亲的娘家筹了12块大洋。1910年的一个秋天,毛泽东把钱放到父亲的桌子上,并留下一首七绝《呈父亲》,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然后,毛泽东就挑着一条担子,一头是母亲给他准备的衣被,另一头全是书,走出了韶山冲,走向了他心目中向往的地方。

初来东山学堂,毛泽东立即显露出超凡才华。在入学考试的作文《言志》中,毛泽东抒发了求学救国的志愿。他的作文被老师们争相传阅,老师赞赏他“我们学堂多了一名救国材”。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眼界大开。在这里,他感受到老师们鲜明的爱国思想,接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一些新学科,学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他第一次听说美国这个国家。当他听老师讲“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时,他说,“中国也要这样的人物”。在东山学堂学习的短暂日子里,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二、毛泽东的青年时代

在东山学堂学了一段时间后,东山学堂的校长、老师、同学看到毛泽东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又好,都建议他去长沙考中学堂,继续深造。

(一)湘乡驻省中学求学

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贺岚冈对毛泽东说,愿意带他前往读书。毛泽东再次冲破家庭的阻力,挑着行李走出湘潭城,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并顺利地考入湘乡驻省中学。

在学习期间,毛泽东一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的求知欲很强,非常用功,几乎每天都是学校起得最早的,洗漱之后就到自修室读书。课余时间不是到阅报室看报,就是到图书馆读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后来,他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早出晚归,步行三里地到位于浏阳门外定王台的图书馆读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一位图书馆管理员回忆说,那时候,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来得最早,已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催他,他不走。毛泽东在图书馆读了很多书,思想再次得到升华。

(二)湖南第一师范求学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杨昌济、徐特立等好老师,他们的人品和学识给正处于人生升华阶段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毛泽东称杨昌济先生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

毛泽东也特别推崇徐特立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每天写日记,读报写摘记,读书写笔记、作眉批,对不易找到的好书有时整本地抄写,对尚未出版的书籍他就借来,一字不漏地全文抄下来。

1918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创刊号上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宣言提出“由强权得自由”的号召,主张以平民主义(德谟克拉西)来打倒强权。在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晨报》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

在学习期间,毛泽东还登高作赋,抒发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1927年,他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三、毛泽东的革命生涯

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11月,毛泽东接受陈独秀、李达的正式邀请,在长沙筹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经过慎重物色和考虑,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6人于12月初正式在建党文件上签了字,这为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

1.投身工农革命

毛泽东在早期革命中就高度关注农民武装、农民政权、农民土地这三个关键问题,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情况对毛泽东找到解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钥匙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湖南考察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强调武装问题,强调解散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后来,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2.建立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即秋收起义。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进军农村的决定,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开始形成。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1000余人到达井冈山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中国革命从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3.创建红色政权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同时,确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4.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

“毛主席用兵如神”。在前三次反“围剿”中,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毛泽东遭到李德、博古等人的排挤,但周恩来、朱德等人继续运用毛泽东的策略,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蒋介石在军事总顾问汉斯·冯·塞克特的策划下,制订了一个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准备集结150万大军、270架飞机和200门大炮,“分进合击”“铁壁合围”。为防止红军突围,还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实施机动截击。

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经过英勇奋战,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当地老百姓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下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讲长征途中的几个故事。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在突围中和战士们并肩战斗,不幸腹部中弹,肠子都裸露在外。国民党军队一拥而上俘虏了身受重伤的陈树湘,高高兴兴地抬着他准备去邀功。陈树湘从昏迷中醒来,果断地撕掉腹部的绷带,把自己的肠子扯出来生生绞断,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还有,在四川安顺场,红一军团一营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杀出一条血路。成功后,中央红军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踩着火力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在翻越雪山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说:“没有羊靴、羊皮、羊袄和酒,你们是过不去的。”红军哪儿有这些?喝点辣椒水,就这样翻过雪山。在过沼泽地时,很多红军战士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无论用多少语言,我们也描绘不出长征的艰辛和苦难;无论用多少文字,我们也写不尽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一年来长征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地写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反动统治者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此,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1935年12月17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2月25日,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这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6.解放战争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而是想利用这一招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来,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如果毛泽东来了,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以此来消灭已变成赤手空拳的共产党;二是,可以利用谈判来争取发动全面内战、特别是调兵遣将所必需的时间。后来毛泽东到重庆来了,经过43天的谈判,在1945年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但是,《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就被蒋介石公开撕毁。

为了争取实现国内和平的有利条件,毛泽东把工作重点放到作战指挥上来。他在给各大战略区的许多指示中,一再强调对付国民党军队进攻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自卫的原则,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二是胜利的原则,即“反则必胜”。

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愈战愈勇,随着东北、北平、南京的解放,最后解放全中国。

南京解放后,毛泽东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9月21日下午7时,毛泽东等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在欢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场外鸣放54响礼炮中隆重开幕,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达5分钟之久。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庄严时刻!毛泽东致开幕词:“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的讲话,使许多人热泪盈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217/11585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