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深入学习载人航天精神

2022年02月17日 13:10

 

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一、时代背景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延续千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以令世人惊叹的速度一路追赶、并跑、超越,在奋力拼搏中凝聚而成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是托起飞天梦想的精神之翼,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科学内涵

载人航天精神之一——特别能吃苦。这是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为了适应航天环境,航天员必须接受一系列“魔鬼训练”。以超重、耐力训练为例,航天员要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相当于自己身体8倍重量的考验。在离心机上,航天员的面部肌肉下垂,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短短几十秒就如同跑了1万米。训练时,航天员旁边有一个红色按钮,只要伸手按下去就可以“解脱”。不过,从没有人把手伸向旁边的红色按钮。

载人航天精神之二——特别能战斗。这是中国航天人攻无不克的真实写照。失利、挫败对航天人来说,既不陌生,也不可怕。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这背后是研发团队面对一次次失利后不断进行试验和改进的结果。航天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成功是差一点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的成功。“一点点”背后是一种无惧挑战和困难、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战斗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之三——特别能攻关。这是中国航天人探索创新的真实写照。攻关、攻关、再攻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当时中国航天人大胆提出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设想。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的论证设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这样的发展模式被国外评价为“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

 

载人航天精神之四——特别能奉献。这是中国航天人忘我牺牲的真实写照。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落月后,48岁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因激动难以自已,74岁的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紧紧握住她的手。这次握手传递的是使命,接力的是青春。他们背后还有更年轻的航天人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付出着。

嫦娥四号“鹊桥”分系统主管设计师侯文才和同事们一起在白雪覆盖的北方林海留下过脚印,在黄沙遍地的西部戈壁洒下过汗水;嫦娥四号着陆器测试指挥岗齐天乐在举行婚礼后的第二天就搭早班机回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航天人就是这样倾其所有地奉献着。这种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三、现实意义

传承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中国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奋进路上开辟出了更多更新的事业。

为了建“中国天眼”,人民科学家南仁东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在贵州深山里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较,尽管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但也没能阻挡住他们的脚步。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为了研发疫苗和药物,科研工作者们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每一次实验都留下了战斗的汗水,如果没有出现理想的结果,就抓紧时间再来一次。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中,科研工作者们不懈攻关、创新不止,努力使北斗三号的性能指标维持在全球最佳水平。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

如今,在许多科技领域,年轻一代已经接过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交接棒,挑起大梁,快速奔跑,释放自己的青春活力,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研究。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217/1159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