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家长课堂】郑勤砚:美育是儿童成长的阳光

2022年04月13日 15:54

 

郑-专家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从事美育工作以来,我去过世界上的很多博物馆,也有一些特别喜欢的艺术家和画作。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位我自己特别喜欢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

图1

大家看,这张照片中有一位长者,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和孩子们亲切交谈,气氛温馨、动人。而这位长者就是我国现代散文家、画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丰子恺。他生于1898年,中国浙江崇德人,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丰子恺的漫画,似乎在勾勒着每个人身边的人和事,不经意间,总能触动你的心弦!他的画笔下,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丰子恺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一位喜欢孩子,热爱教育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贴近生活,富含哲理和童趣的漫画作品。

图2

左边这幅画叫“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姐姐做媒人”,表现了三个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情景。画里,妹妹盖上了头巾,弟弟戴着大大的新郎帽,姐弟两人都笑得喜滋滋的,一幅快乐的场景。右边这幅画叫“爸爸回来了”。画中小男孩穿着爸爸的衣服、鞋子,拄着爸爸的拐杖,提着公文包,童趣盎然。

图3

上面这两幅都是描绘春光和孩子的,和煦的春风拂过,柳枝轻轻飘动。左边这幅“春风杨柳唱歌声”,一位老师带领一群孩子,围坐在房前唱歌,一只毛色如雪的小猫蹲在窗户上,看着孩子们唱歌,表现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右边这幅“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两个小朋友在柳树下问老师“草为什么会绿”,体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

图4

左边这幅“哥哥穿嫌短,弟弟穿嫌长,妈妈刀尺忙”。过去,家里孩子多,衣服大都是大的传给小的,破了还要再补一补。画里,妈妈在修改哥哥留给弟弟的衣服,表现了那时普通人家的生活温情。右边这幅“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姐姐给弟弟削瓜吃,弟弟在旁边给姐姐扇扇子,表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乐趣。

图5

上面两幅都与小动物有关,左边这幅,一个小孩藏在窗边,用簸箕捕鸟;右边这幅,两个小孩观察着窗前的雀巢,细腻地表现了当时孩子们的生活情景,真挚地展现了童真童趣。

图6

这幅“春节一景”表现了人们过春节,放鞭炮的情景。画里,小一点的孩子被大人高举过头,大一点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点爆竹,而大人们在旁放着鞭炮。丰子恺用简略的画风、直率的线条和中国传统设色方法,画出了一幅幅具有生活场景的动人画面。同学们也可以试一试。

从丰子恺的漫画中,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趣,也领略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温情、童真童趣。而在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流浪记》中,让人感受到的是旧中国的流浪小孩“三毛”虽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却依旧真诚善良。今天再看《三毛流浪记》,一方面感叹旧中国苦难儿童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感慨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成长。这些漫画不仅能忆苦思甜,更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另外,从现在流行的漫画、动画作品,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勇敢、正义,认清善恶……这些都是漫画、动画等艺术形式带给我们的直抵内心的感动。

 

美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书法并不只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审美。看线条的美、点捺之间的美、空白的美,进入纯粹审美的陶醉,书法艺术才显现出来。我们身为中国人,要学会书法审美,品读书法之美,方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一“点”如“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一“横”如“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一“竖”如“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通过书法,我们完成了感知世界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

许多练毛笔字的人,都是从颜真卿的楷书开始的。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之一的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从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颜勤礼碑》来看,字里行间厚重雄浑,大气脱俗。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誉。

我们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图7

我们看,这篇书法作品中有多处涂抹痕迹,行文有些潦草,字迹还有些东倒西歪,何以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那我们要从这篇书法作品的文意谈起。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创作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颜杲卿是颜真卿的从兄,颜季明是其第三子,即是颜真卿的堂侄。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颜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颜真卿在这篇《祭侄文稿》中写道:现在,我以清酒、家食来祭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家中,你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少有的德行,就如宗庙中的重器、生长于庭院的香草、仙树,让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当家中期望你做个好官时,逆贼安禄山起兵造反。你的父亲颜杲卿任常山太守,我临时受命,任平原太守,而你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后来,颜杲卿一度夺回土门要塞,并向朝廷搬救兵。但是,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被围困攻陷,颜杲卿和颜季明等族人先后被杀,就如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哪里还会有完卵存在!所以,写到这里,颜真卿感叹,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颜真卿的伤心和痛苦。颜真卿接下来写道:后来,我承受圣上恩泽,任河关(蒲州)太守,有机会派颜泉明再至常山,找寻你的遗骸,并带回装有你首级的棺木。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做客。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这篇《祭侄文稿》蕴含着颜真卿对亲人的哀思,对颜季明侄儿的怜惜,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艺与深厚的情感,加上他本人的刚烈气节,都赋予《祭侄文稿》无上的魅力,也体现了人品与书法的高度合一。由此,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字,更要看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才能把握中国书法的精髓。我建议,每个青少年都要去修习中国书法,从中体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对青少年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可以感受线条的美、设色的美、构图的美,也可以感受这些元素相结合所表达的意境之美,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敦煌壁画。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魏晋南北朝至元代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图8

我们都知道九色鹿的故事,其实它来自敦煌莫高窟257洞内壁画《鹿王本生》,讲述了九色鹿和忘恩负义的捕蛇人的故事。这幅作品的设色、线条、人物形象具有中国传统佛教绘画的风格,同时又创造性地将鹿用拟人化展现,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的本生故事画。

对于现代书画艺术,我们来看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一副是《祖国万岁》。这幅作品是齐白石在1955年90余岁时为庆祝国庆创作的。画面以一颗果实累累的万年青作为象征物,加上“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强烈地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情。另一幅是齐白石送给毛泽东同志的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齐白石作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现了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也体现了中国文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图9

欣赏了这么多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它表达不同的情感。因此,美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应该在学校被广泛重视。现代文明国家都将艺术与语言及数学并列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学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约翰·杜威曾说,艺术的交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位外国艺术家的艺术世界。首先是弗里达·卡罗的艺术情感与生命认知。弗里达·卡罗是一位女性艺术家,是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生于1907年的墨西哥城郊,去世时年仅47岁,她的一生短暂而绚烂。弗里达·卡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她喜欢穿着墨西哥的传统服饰。

图10

我们看,左边这张照片,就是墨西哥女子的传统服饰;右边这张照片,一个假肢被绘制成美丽的鞋子。

图11

左边这张照片,是在胸衣的石膏模型上绘制的“衣服”。右边这张照片,是弗里达·卡罗曾经生活和创作的地方,是她的家、她的画室。

图12

这就是弗里达·卡罗。她经常穿着墨西哥传统服饰,头戴花朵。

图13

这幅作品,一只鹿被多支箭刺中,有的伤口还在滴血。而这只鹿长了一副女人的面庞,神情坚毅,与万箭穿心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

图14

这幅作品中,一根长杆刺穿女人的身体。纵观这几幅作品,难以想象弗里达·卡罗都经历了什么。

图15

这就是弗里达·卡罗在床上作画的情景。18岁那年,弗里达·卡罗乘坐的公交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导致她脊柱被刺穿,全身粉碎性骨折,经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手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只能在病床上度过。这给了她很大打击,使她无法面对未来。然而,弗里达·卡罗并没有放弃她的艺术梦想,也正是她对艺术的追求,让她重拾活下去的勇气,对生命充满无限希望。在绘画中,弗里达·卡罗会把骷髅头画在头上。骷髅头象征着死亡,在墨西哥传统中,死亡也代表着生命与再生。弗里达·卡罗通过描绘她对死亡的想象,认为死亡其实是生命再生的途径。

从弗里达·卡罗的画作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常年病痛对她身心的折磨,也可以体会到她对生命的热爱。她短暂的一生在绘画作品中绚烂绽放,生命吻她以痛,她却报之以歌。我们感慨她的勇敢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希望在种种困难面前能永葆一颗坚强之心、永怀对生命的信念。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希望你们在遭遇生活的坎坷与磨难时也能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这才是新时代的青少年。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介绍两位艺术家,他们是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热爱“包裹”的大地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形式与我们惯常在纸上作画、布上作画不同,而是用包裹的方式让公共建筑和自然界呈现熟悉又陌生的浩然景观。这就是大地艺术、地景艺术。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颠覆性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可谓前无古人,他们40多年来自费上千万美金,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等待和筹备,只为实现那些昙花一现的超大型项目,如包裹伦敦塔、加州海岸线、柏林国会大厦等,完成作品只有屈指可数的19 件,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举世闻名。

作为很难去划分和定义的艺术家,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创造的环境装置艺术因巨大的体积、超长的构思时间以及前所未有的复杂度和困难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艺术的范畴,从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地景艺术。地景艺术,Earth Art,顾名思义,以高山峡谷、河流湖泊等景观为画板,用装置营造出人类与自然的奇妙反应,超越想象的表现与震撼力让艺术表达从真正意义上回归自然。

图16

我们看到,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在意大利伊塞奥湖创作的《漂浮的码头》中,用闪闪发光的黄色织物在湖中架起一座浮桥。

图17

在德国柏林创作了《包裹国会大厦》,营造了另外一番艺术景象。

图18

在迈阿密比斯坎湾创作的《被环绕的岛屿》中,11个岛屿被漂浮粉红色编织聚丙烯织物包围,覆盖在水面上,远远看去活像巨型细胞。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用艺术化表现手法为自然平添了更加绚烂的一笔,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遐想。这样一种新奇的创作手法,正说明了艺术的本质就是不断创造和超越。让我们打破前人常规,创造新的艺术形态、新的作品,甚至新的未来。

图19

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是一副无人企及的名作,而现代艺术家杜尚在其复制品上添了几笔小胡子,用来挑战经典,却也成就了经典。

图20

墨西哥艺术家费尔南多·波特罗创作的《肥胖的蒙娜丽莎》,让人看到蒙娜丽莎的可爱;墨西哥艺术家奥克维塔·奥坎波创作的《蒙娜丽莎之椅》,让我们看到由飞鸟、猫咪等组成的蒙娜丽莎画像。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的肖像画熟练掌握和运用了各种蔬菜、瓜果自身所独有的特质,如运用苹果来表现圆润的脸颊,梨做饱满的鼻子,南瓜是胸脯,以此来表现人物形象。

图21

左边这幅作品,用盛开的鲜花描绘一个绅士的形象;而右边的作品中,用灰暗的色调以及树根、树叶来表现人的阴险、狡诈。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还以轻盈的羽毛象征空气的流动,以陆上动物代表土,以鱼象征水等。他的这种独特的“组合肖像”作品极具吸引力,在当时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望,即使现在来看,也同样惊人,引起了众多艺术史学家的关注。

图22

这幅是德国画家丢勒创作的版画作品《犀牛》。现在来看,这幅画漏洞百出。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当时的丢勒并未见过真正的犀牛。1516年,一只来自印度的犀牛在一次从葡萄牙驶向意大利的航途中丧生于海难。但这并没有阻碍丢勒创作犀牛版画的热情,因为这头犀牛活着时就已家喻户晓,关于它的诗歌、故事、素描,已遍布欧洲。丢勒通过一张素描,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这幅《犀牛》。

许多艺术家在没有见过某种物体的情况下,就可以把这种物体描绘得入木三分,靠的是什么,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教育可以提升创造力。我们对自然景观以及绘画、摄影、雕塑等视觉艺术的欣赏,可以打通人的视觉门户,使人具备艺术家的“慧眼”。而“看”是人脑对外部形象的感知,是脑内多个区域协同活动的结果。一般而言,顶叶加工空间图形,颞叶加工姓名和记忆,枕叶加工颜色、运动、对比、形式和其他关键的视觉因素。而额叶既加工注意信息,也控制个体注视艺术作品的时间长短。简言之,视觉艺术创作和看的行为是大脑整体的经验。从科学角度来讲,人的视觉系统共有35个以上的加工区域,在所有的这些神经加工完成之后,才能真正看到一件艺术品。可见,当人们从事视觉艺术活动时,两侧大脑都参与了工作,都得到了锻炼和开发。换句话说,让孩子多多参加艺术创作,更能促进大脑和心智的全面开发。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分享一些孩子创作的艺术品。艺术世界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因此,我们在创作时不要限于艺术的条条框框,要大胆地“玩”艺术。

图23

我们可以通过现实中的一双眼睛,描绘一个带有表情的人物形象。

图24

这幅《千里江山图》由几位小朋友共同完成。他们每人完成一个小的局部,最后拼接而成大的画面,既体现了每位小朋友的真知灼见,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图25

《有风景的自然》,表达了小作者对自然的理解与遐想,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图26

这样的瀑布,像不像妈妈的长发,淡淡的颜色,流露出一种温情。

图27

悲伤的鸟儿在砍伐后的树桩上停留,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图28

换个视角来看这片田野,仿佛看到了绚烂的乐章。

图29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用水墨画描绘出一幅阖家欢乐的场景。

图30

我们用双重曝光的手法将河流铺设在这只浮在水面的企鹅身上,获得了一种仿若平行世界的绘画效果。

图31

我们用一根线条描绘出眺望的麋鹿,还可以表现超级发型和时装。

图32

印象中的田园或许应是这般景象。当我们用油彩在纸上绚丽挥洒时,画的何止眼中的景象,更是心中的图景。

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创作出来的,但背后是他们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享受自然的体验,这是艺术创作的原则。

图33

我们眼中的眼镜,同时也是我们心中的镜像。通过一双眼睛我们看到了世间万物,看到了传统、现代以及无限深远的未来。

图34

我们用这种软软的泥塑创造了现代建筑,用版画形式描绘了不同朋友的形象。

图35

我们用画笔来表达对科技世界的想象,既描绘了太阳系,又描绘了中国核科技之拳。

图36

魔幻城市烟火秀,既可在今天的地球,也可在未来的太空或星球,表现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七彩想象。

图37

我们用雕塑的手法表现一只会飞的祥龙,并且加入科技、工程等元素,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图38

逃离伊甸园,我们用泥塑表现人类从伊甸园来,但不知向何处去的境地,也许泥塑中的闪闪灯火,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图39

我们用雕塑塑造了抗疫小怪兽,表现出我们不畏惧困难,必将战胜疫情的心情。

图40

我们用现代元素创造出未来的房屋建筑,用水彩描绘温暖的花朵。

图41

我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关于中国圣贤的版画作品,同时用剪纸表现中华经典故事。

美育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使他们创作出这些无与伦比的画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社会、家庭、学校全面配合,让美育逐步迈上新台阶,让孩子在美的阳光中成长,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希望每个热爱艺术的孩子都能拿起画笔描绘今天青少年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期待,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美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413/11647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