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王光镐: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二)
2022年04月15日 16:08
王光镐 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原主任、北京艺术博物馆原馆长
大家好,本期讲座是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讲。第一,明确空间概念。这期讲座里的北京是北京的这座城,不是北京全域。第二,明确时间概念。北京这座城的起源只限于城的起源。
第一讲,我们着重讲了北京城的起源。第二讲,我们要讲这座城的发展。回顾一下第一讲的结论,北京城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的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第一讲我说了,蓟最可贵之处是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流淌出一部史诗般的城市发展史。在这部辉煌的史诗中,隐藏着北京城的惊天大秘密。本期讲座,我们就要去探寻北京城的秘密所在。
一、北京城是现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北京是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关于它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很多成果了,大到宫闱秘史,小到胡同趣闻。那么,我们还能挖掘出什么样的秘密呢?我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北京城是现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对于这个结论,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会向我发出质疑。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出现时间更早的城市,为什么说北京城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便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所以,我们要再说得明确一点,北京城是现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的这个说法的界定标准,是在经过数千年岁月洗礼后,仍是通都大邑的城市,这里不包括起源很早,但已经成为废墟的城市。起源更早,但现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城市,世界上比比皆是。从国内来说,夏代的二里头遗址、商代的殷墟、西周的丰镐遗址,这些古代城市现在都是废墟了。当然,国外这样的城市也有很多。大家熟知的文明古国有四个,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但是,我觉得应该再加一个,就是爱琴海南面的皇冠——克里特岛。当然,有些观点认为世界有六大文明古国,第六个是玛雅文明。但是我认为,玛雅文明和前面讲的那几个文明古国相差太多。
我们先看美索不达米亚,它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两河”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当时,在这里生息发展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进入了铜器时代,并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和神庙,有了最早的城市。古埃及人也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在尼罗河沿岸建造了数十个城市,有了国家和文明。至于希腊爱琴海沿岸的古文明被发现于克里特岛,也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独立的古国,建造了自己的宫殿。我有一个名单,包括两河流域的哈姆卡尔、乌尔、乌鲁克、巴比伦、比布鲁斯;古埃及的孟菲斯、底比斯;古印度的哈拉巴、摩亨佐·达罗;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等,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很早出现的城市,非常辉煌。但是,这些古城毫无例外,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变成了废墟。那么,这些古城为什么会变成废墟?这与人类文明史上几场世界性的灾难有关。
大家知道,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是我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外,在更早的人类历史中还有过几次翻天覆地的大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早的那几次是冷兵器时代,但从战争的性质、惨烈程度、波及范围来看,冷兵器时代出现的世界性大战一点都不亚于我们常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兵器时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曾有历史学家说过,公元前二千纪,欧亚大陆正处于一个骚动时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国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瓦解的时期。骚动是猛烈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因此,公元前二千纪是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过渡时期。从时间上来讲,这场世界性的大动荡起于公元前二千纪;从空间上来讲,整个欧亚大陆都陷入了一片混乱,结果是造成了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那么,这场大战或者大动荡是怎么发生的呢?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球出现了气候变化,欧亚两大洲北部由于干旱和寒冷,土地已不适宜耕种,变成了草原。大片草原的出现孕育了游牧民族。这代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了,其标志是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那么,问题来了,因为游牧民族的经济非常脆弱,当他们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就不得不向更温暖的南方迁徙,导致与南方以耕种为主的文明发生战斗,最终这几大文明古国的很多古城在战争中毁于一旦了。
在第一次世界性的大战或者大动荡之间,人类有1300多年的稳定期。在这期间,世界上的文明又渐渐复苏了,人类进入了古典文明期。当古典文明正走向辉煌时,第二场世界性的大战或者大动荡开始了,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到6世纪,同样是由游牧民族发起。
公元3世纪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入侵的时期,这时的入侵不亚于公元前二千纪使用青铜和铁武器的入侵。正如公元前二千纪的入侵完成了古代文明到古典文明的过渡一样,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入侵结束了古典文明,预告了中世纪文明的到来。
我们总结一下,现在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大多建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以后。比如,大名鼎鼎的威尼斯、开罗、马德里、巴格达、法兰克福、京都、汉堡、维也纳、莫斯科等。比较之下,始建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蓟城的历史就相当悠久了。所以,隐藏在北京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其中一个惊天秘密,就是我们这座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那么,北京城会不会是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中的唯一呢?如果以这个城市的地理坐标从没有发生移动,城市人口规模至少在50万人以上为前提,北京城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文化名城中时代最悠久的一座,不光是之一而是唯一。举个例子,西安的历史也很悠久,最早开始于西周的丰镐二京,但是丰镐二京与唐长安,还有现在的西安都不在一个地点,这里的西安说的是西安城区,同样,我们也不要混淆北京城和北京市的概念。
现在有一些古代名城以废墟为基础开发了旅游资源,在这些废墟周围,慢慢地聚集了一些集镇,有了几万人,但这不算是城市的延续。
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的燕国
为什么别的古城没有在历史的变迁中延续下来,而北京城能够躲过一场接一场的灾难呢?其实,正确地来讲,北京城一场灾难都没有躲过。我们现在回到公元前2000年,看看那时的北京城正在经历什么?红山文化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非常灿烂,堪比北京的上宅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仰韶文化强。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燕山以北逐渐干旱,最终红山文化的农耕经济一步步被游牧经济所取代。夏代后期,也就是在第一场世界性大战或者大动荡之后,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叶,一些以畜牧为主的民族踏进了北京城的范围,占领了北京小平原,这种情况与当时的世界大背景毫无两样。
以畜牧为主的民族不仅占领了北京小平原,而且不断向南进军,到了今天保定一带的大清河流域,即将进入黄河流域。这里要注意一点,古黄河河道不是今天的黄河河道,要更偏北。如果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在当今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持续不断发展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就不存在了。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北京。怎么理解这句话?当以畜牧为主的民族通过北京小平原不断向南入侵的时候,初兴的西周王朝在当时北京这个地方封了一个诸侯国,就是召公奭的燕国。燕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南进的畜牧势力赶回了燕山以北。古代文献记载:“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这个事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举世无双的。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一度都非常强盛,但最终都没能抵御住游牧民族的铁马弯刀。
燕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说的: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从这句可以看出,燕国的地缘政治非常险峻。
这里对燕国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燕(yān),《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国都城记》认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因燕山而得名。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出土了大量西周初期燕国的青铜器,如西周燕侯堇鼎、西周燕国太保克盉、西周伯矩鬲等,学界认为这是燕国最初的都城遗址。这些大家可能比较了解。
但是在燕国历史上有一件十分蹊跷并无法解释的事情。从燕召公奭往下的多代燕国诸侯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是一片空白。这个谜团的原因是什么,现在确实不知道。但是燕国的第一个王召公奭却是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现在,我们只能这么猜测,燕国的这个蹊跷之事恰好反映了燕国对以畜牧为主的民族的战争非常艰辛,甚至“几灭者数矣”。这是我们能作出的一种解释,不管这个解释合理不合理,终归是一种解释。这时,我们要更加注重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燕国做到了把以畜牧为主的民族赶出了北京小平原,以燕国为屏障,保住了中原的农耕文明,也就此就保住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至今没有断裂并持续发展的文明。
北京城经历的第二个灾难是什么?公元304年,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烽火连天、战事连连。这个大动乱、大分裂的结局是什么?是北魏王朝于公元439年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时期。我们的北京城再一次屹立在历史长河中。
三、北魏的汉化
北魏由鲜卑的拓跋氏建立,原居于黑龙江和嫩江流域,后来游牧到内蒙古一带,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这个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层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里我讲三个原因。
第一,北魏拓跋氏自称是黄帝的子孙。北魏的很多皇帝都去黄帝陵祭拜过。
第二,北魏除了在血缘归宗了华夏,在统一了北方后,还不遗余力进行了全面汉化。北魏建立之初,就创建了和汉族世家的政治联盟,到了北魏文成帝,又开始倡导鲜卑族和汉族联姻,建立了血缘上的联系。
但是,将汉化进行得最彻底的是孝文帝。孝文帝元宏是北魏的第七个皇帝,原名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全面的汉化。他的在位时间正好是公元5世纪,也就是第二场世界性大动荡时期。
我归纳了九条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一是服饰。孝文帝命令各级官员一律改穿汉服。二是语言。孝文帝规定在正式场合严禁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如有违规的官员就地免职。三是籍贯。当时北魏已经迁都洛阳,孝文帝命令所有迁居洛阳的鲜卑人都要改籍贯,必须把自己的籍贯改成洛阳,死后也只准落葬洛阳城郊的邙山,不得归葬平城。四是姓氏。孝文帝命令改鲜卑的复姓为汉姓,如皇族的拓跋改为元姓,丘穆陵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姓,贺兰改为贺姓,孤独改为刘姓等。五是承认汉人世族的地位。确定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汉族的四大门第。六是统一采用汉人的律令。七是采用汉人官制。八是举起了华夏礼制的大旗。九是大力推进鲜卑人与汉人的通婚。
第三,北魏迁都,深入中原。北魏有三个都城,第一个都城在塞外,故址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第二个是拓跋珪称帝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第三个是洛阳。
我们可以看出,北魏通过三大举措,族源的认同、文化的融合、地域的归依,最后给了中华文明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为人类保留了一个亘古不息、持续不断的文明。
从北魏的汉化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得以持续不断发展,是各个民族共同维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城也始终屹立在这个东方古国,从未衰败。
本期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415/11650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