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杨国柱:树立正确党史观(上)

2022年06月15日 11:11

 

杨-专家

杨国柱 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也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搞好党史学习教育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这既是党史学习教育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做到这一点对于搞好党史学习教育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今天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通过对其中一些核心概念、核心判断的解读和阐释,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要求,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和看待党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言:历史观与党史观

从名词解释的角度看,什么是历史观,什么是党史观?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站位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观,比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英雄史观、群众史观、正统史观等。党史观就是其中一种,它特指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而我们树立正确党史观,就是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其中的成绩与问题、正确与错误、经验与教训。

一、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一般指历史唯物主义。 

图1_副本

从唯物史观简图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通过认真学习,我认为唯物史观具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物质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物质决定意识;二是客观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主观要符合客观;三是矛盾性,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四是阶级性,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五是人民性,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六是实践性,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七是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

现实实践中,我们要重点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以下重要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第二,社会基本矛盾,就是刚才讲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第三,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从大历史观看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实际上,这就是讲中国共产党诞生大的时代背景、时空条件。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019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什么是大历史观?就是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当中去看待、去研究,放到全球视野中去认识、去把握。这就是大纵深、宽格局、宽视野。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这就是大历史观。

首先介绍一个学术名词,叫“世界时间”。它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意思是地球上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最先进,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就代表了“世界时间”。布罗代尔认为,两汉时期,“世界时间”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世界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也就是说,两汉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并驾齐驱,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方就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而中国发展独领风骚,达千年。

在这一千年中,中国一直代表着世界先进发展水平,受到西方的追捧。法国学者伏尔泰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从中国历朝历代GDP占全球比例看,隋朝GDP约占全世界的70%,唐朝约占58%,宋朝约占60%,元朝约占28%,明朝约占45%-55%,清朝约占10%-35%。从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看,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公元11-13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宋朝,中西方文明出现分流。在西方,1085年出现了中世纪之后的第一个自由城市——比萨城。什么是自由城市?古代西方实行农奴制,农奴被死死拴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没有任何自由。后来,自由城市渐渐兴起,一些农奴逃到自由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成了自由民,其权利也受到城市自治机构的保护。所以,中世纪欧洲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1087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当时意大利的最高统治者曾颁布法令,大学不受任何世俗力量的干涉,学术完全自由。1215年,英国《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签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方式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此后,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出现了自由的萌芽。

而在同一阶段的中国,处于北宋时期,正在实行王安石变法。其中,均输法,就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市易法,就是一种专卖制度,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在这一背景下,王安石变法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也就是说,西方越来越自由,出现了自由的城市、自由的学术,大大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而中国,强化了中央集权,政府对社会加强了管控。这就是中西方文明开始走向不同道路的分水岭。

明朝的反世界潮流。此时,在商业革命、政治革命、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的综合推动之下,“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的欧洲。而东方的明朝,在贸易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王权制度瓦解这四个方面,与同时期的欧洲恰成鲜明对照,历史的拐点因此出现。比如,明朝是当时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却封闭保守,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几十年后颁布了禁海令,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并把郑和的船队及资料全部烧毁。而在西方,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另外,明朝的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城市不断衰落……从此中国不再领先于世界。

清朝“康雍乾盛世”的真相。清朝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建立了现代国家体制,产生了一系列巨变。而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反对变革、满足现状、故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的做法,尤其是清朝的文字狱登峰造极,禁锢思想,加强文化控制,导致清朝知识分子奴才意识严重,更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角斗中被打垮。”

清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发生了中西外交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即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当时,英国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想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搜集情报。可乾隆皇帝把英国视为蛮夷,并未重视,在承德避暑山庄匆匆接见了约一个时辰,便把他们打发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搜集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情报。马戛尔尼事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这一段与伏尔泰的评价可谓天壤之别。自此之后,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47年后,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清末民初,我们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在1874年《筹议海防折》中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总之一句话,我们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近代中外战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降维打击”。从1840年到1919年,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这五次大规模战争中,中国无一次战胜。而且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在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的对比上看,更能体现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降维打击”这一点。

图2_副本

在这样的打击下,西方列强一步步把中国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陷入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从清政府、民国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与22个国家先后签订了745个不平等条约,被迫赔款白银19.5亿两,割让了大片领土。

 

沿着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我们看到,鸦片战争的发生不是中国落后的原因,而是从北宋开始中西方文明出现分流、到明朝进一步拉开差距、再到清朝彻底落后的结果。对此,我们需要深刻思考一下,中国长期落伍的根本原因。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谜。同时,李约瑟在其书中也分析了原因,主要是:第一,传统的哲学自然观以及实用主义、经验主义,不适宜科技的发展;第二,官本位浓厚,科举制度限制了科技人才的培养;第三,传统科学研究不注重定量分析;第四,缺乏竞争环境。在李约瑟的基础上,我们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关键在于,一是没有科学的发展,二是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三是没有组织起老百姓。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首先在器物层面,地主阶级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其次在制度层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实行戊戌变法,短短百天便被镇压。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最后在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无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也有一个接受、转变的过程。上学期间,毛泽东同志起初崇拜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后来还主张过“呼声革命”“平民主义”“民众的大联合”“联省自治”“教育救国”等。学校毕业后,工运实践和军阀赵恒惕的警棍,让他看到“呼声革命”之路根本走不通。1919 年到1920年,毛泽东同志第二次到北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转变之路代表了很多知识分子。

接着,就要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这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之前,我们一直向西方学习,直至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完美优越的神话破灭。这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那么,向谁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把目光都投向了俄国。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洲和欧洲革命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尤其是凯末尔带领土耳其人民实现了独立。这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极大的鼓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内部因素。与此同时,俄共也在积极推动中国的革命运动,这是外部助力。列宁说:“从全世界历史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可见,当时的俄共也需要发展同盟力量,以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此有了新发展。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来华,会晤李大钊、陈独秀,达成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共识。于是,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615/11703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