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22年度
在新的认识水平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年06月01日 15:3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新的提炼和概括,全方位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理论体系,将全党对这一指导思想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上,《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上,《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实践的关系上,《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
《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时代课题,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炼概括的一组发展为三组: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展开
《决议》将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梁八柱的具有原创性的第一层次的核心观点,由党的十九大提炼概括的“八个明确”发展为“十个明确”。其中,每一个“明确”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第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第五,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七,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第八,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九,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方法
(一)以系统观念把握顶层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们认识的发展,《决议》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新的概括,值得我们深入理解、深化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什么是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行动指南。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意味着党和国家一切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因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要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学习培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而且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怎样达到这样一个学习效果?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时特别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集中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突出特点。
怎么理解系统观念?其一,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其二,要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要素的联系与结合来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找出规律,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其三,要用开放的复杂系统的观点、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思考和认知经济社会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共识,是“十四五”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基本依据。“十四五”规划《建议》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宏观思路、指导原则、战略思想,又有具体要求;既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又有新的重大判断、新的战略举措。不狠下一番功夫,是学不到手的。学不到手,贯彻全会精神就抓不住要害、踩不到点上、落不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逐条逐段领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突出领会好重点和创新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能否贯彻落实好,事关未来五年、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对于每一个中央全会的重要精神,我们都要坚持以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我们都知道,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随后召开的历次全会的重要精神,都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之下提出的。党的十八大及其后召开的历次中央全会的重要精神,党的十九大及其后召开的历次中央全会的重要精神,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提出的。对于这一系列重要精神,我们都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来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涵盖党的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党建等众多领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且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中,要真正学到手更不容易,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审视方可学深弄懂。以系统观念把握顶层逻辑就是深入理解和把握理论的基本方法。
如何理解顶层逻辑?以系统观念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次的结合上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由于理论的中观、微观的逻辑遵从其宏观逻辑,因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顶层逻辑的高度加以认识,才能深化对理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如何做到这一点?就如同我们要想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需要找一个像景山这样的制高点一样,要想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顶层逻辑,我们也要找一个理论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就是理论的主题,只要把握这一主题,我们就能够以宽宏开阔的视野来深化对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的理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式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点明了这一理论的主题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众多方面、众多领域的内容,统统都是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是对这一主题的回答、设计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两个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由此可见,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顶层逻辑,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作为基础和前提,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新时代的内涵;二是作为核心和关键,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三是作为目的和归宿,理解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一问题来深化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认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答的时代课题,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组,拓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组。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按照上述三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结构呈现为一种“一总二分”的递进逻辑结构。三组时代课题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的两个方面:一是改造客观世界,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社会革命;二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即推进党的自身建设,进行自我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集中表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决定了我们要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同时,随着对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认识的不断丰富,我们进一步将一组时代课题扩展为三组,于是就有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这就是所谓的“一总二分”的递进逻辑结构。
按照这一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包含了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总体原则和根本思路,也包含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进一步的具体化认识。也就是说,在表明总体原则和根本思路的基础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造客观世界方面表现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表现为“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三组时代课题之间的关系,就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顶层逻辑,从而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内容。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
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知,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也就是“管什么用”的问题;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也就是“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们的重点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功能定位,必须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功能定位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所选定的根本方向,是为了保证党和国家沿着这一方向前进所确立的根本政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个“根本方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所描绘的一个大的“箭头”“横轴”,建构了党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所确立的宏大坐标系。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由这样一个“箭头”“横轴”建构的宏大坐标系中,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演绎了一幕又一幕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科学内涵
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段话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代中央领导班子理论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在做这件事情,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在做这件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依然还是在做这件事情。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设计者和开创者,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考和设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一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二是为了解决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问题;三是在两个方向上形成共识,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于是,关于社会主义方向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问题,我们形成了一个大思路、大政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发展的大思路所作的总命名,蕴涵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方向和必须奉行的核心政策的追求和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两个关键词,即“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其中,“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由中国国情所决定,就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要有自己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对此,邓小平同志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党和国家发展进步根本方向问题的基本原则:一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也要追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基本原则或者根本方向,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政策问题。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坚持了这一规范的表述。党的十七大党章把党的基本路线的末句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就使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党的十八大沿用了这一提法。党的十九大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在共同富裕这一方向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总原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体思路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中国实际出发,核心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改革、要开放,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还要在改革的同时坚持开放,开放与经济建设的逻辑关系就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重要因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包含着很多具体内容,包括: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军之路;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新时代提出的。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处于新起点新方位、面对新矛盾新问题、肩负新使命新任务、需要新理念新思路,也必然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些新内容总结为两个方面: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又进一步丰富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两个方面提出了更为宏大的思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既包含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思路,也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两个方面的宏伟目标。其中,“十个明确”中的前三个“明确”就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强国以及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回答。
(一)原则思路
前三个“明确”重点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思路,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最本质特征。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历史方位。这就是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起点上展开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此,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认知:一是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即发展起来以后的新局面;二是新时代意味着新问题,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三是新时代意味着新需要,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新时代意味着新要求,即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对着新的主要矛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历史使命。这就是说在确立的根本方向、根本道路上,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以“两个阶段”为战略安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价值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也就是实践本质。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宏伟目标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角度上都取得了新的延伸,也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我们的强国目标。新时代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特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的五个前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建设“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就是我们的强党目标。新时代要建设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也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个明确”中的后七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其中,四个“明确”是总体思路,三个“明确”具体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包括这四个“明确”:第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第二,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第三,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四,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四个“明确”确立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原则。我们也可以从核心思路和战略条件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核心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和办法,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战略条件就是保证核心思路落地的重要的国际国内条件,即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内容。
总而言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此,我们要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词: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9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文章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整体的过程,即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可以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现代化任务的一种分解与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到了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如何保证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我们挑出了四个主要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任务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工作布局,我们就是要以工作布局来保证任务布局的落实。
(二)宏大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沿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向,我们在上述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战略,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议》指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从目标层面提出的,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两大举措,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破”,也就是破除藩篱、扫除障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全面依法治国立足于“立”,也就是根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章立制、确立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者协调配套,就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就是新时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战略。
关于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决议》指出,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方针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基本思路就是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全面建设。最后,为了全面从严治党落地,我们必须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上述内容,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问题,也建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顶层逻辑。因此,我们要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就要从顶层逻辑入手、从整体上定位,把握主要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601/11742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