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生态
双碳之策:双碳之下政府与企业的绿色转型
2022年08月03日 08:34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实现“双碳”目标,“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如何切实、有效、务实地推进减碳、脱碳进程,协调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减碳工作,这是落实“双碳”目标迫切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高水平推进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健康发展
葛红林 全国政协常委、成都市原市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高水平推进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健康发展”。
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应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纵观前一阶段的“双碳”工作,结合自身熟悉的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我深切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健康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为政府和企业的“双碳”目标提供了工作遵循。
下面我就“高水平推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健康发展”谈四个方面的看法。
一、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促进高耗能产业实现低碳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当前,高耗能产业已经成为“双碳”目标的社会焦点。一方面,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大户,即使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时还改变不了它高耗能特征,除非发生颠覆性的工艺路线革命。另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又是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产业,虽然钢铁、铜铝、硅等冶炼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15%以上,但是,不仅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钢铁,而且新一代绿色新能源和电子芯片等都离不开铜、镍、硅、钴等有色金属。从前一阶段“双碳”工作来看,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间断性地造成了高耗能产品价格突涨,甚至是供不应求,严重影响了下游制造业的正常运转。
可见,当前的问题是,如何统筹实现高耗能产业降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目标实现。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进一步科学和理性地认识高耗能产业,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高耗能产业的重要性。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要促进高耗能产业走低碳发展道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二、要加快高耗能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在总量控制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就高耗能产业来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国家项目的投资往往还是综合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作了优化选择。比如,宝钢选择建在上海,就是考虑了上海的沿海便利、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高耗能产业投资建设的区域竞争,在土地、环保和财政等地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一些区域上了一批不该上的项目,造成了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严重产能过剩,形成了调整难、搬迁难的尴尬局面。
上面所举的例子,千万不要误认为是赞扬计划经济,而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针对高耗能产业的特殊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紧平衡”发展之路。
当前,要加大对高耗能产业布局的研究、规划和管控,加快在总量调控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加快实现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加快将项目配置在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清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三、要制定渐变性政策,把握好高耗能产业降碳的节奏和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对于高耗能产业来说,各级地方政府要清醒分析各自的发展现状作用、地位,以及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要防止急于求成的降碳思想,也要防止形式主义的降碳。要切实尊重行业企业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帮助企业制定分步降碳的实施方案,并给予相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毕竟,企业要真正达到低碳绿色发展,不仅需要追加投入,而且也需要时间,要求应是逐步的、阶段性的,相应的政策也应该是梯度的、渐变的、逐渐收紧的。
四、要穿透式地认识高耗能产业的降碳,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高耗能产业的降碳工作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不能无为而治。首先,不能任凭市场需求决定高耗能产品的产能和产量,要敢于和善于确定全国的阶段性调控目标和政策,实现产业有目标、行业有对策。
目前有些同志认为应由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的产能、产量,初听似乎没问题,但套用到高耗能产业则不正确,因为没有考量它的特殊性,包括市场逐利性的影响。当务之急,是应分行业地对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做一次未来需求分析,形成阶段性的调控目标,有的地做刚性的减法,加快实现从定性管理转为定量管控。
其次,要积极推动高耗能产业跨界整合,形成更多的低碳、绿色产业流程。当前,不少高耗能产业和企业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的碳达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不少只是大概的估计,经不起追问,有的碳中和目标更是流于形式的口号。其实,目前的科技进步水平告诉我们,有的产业根本就做不到碳中和,比如钢铁、铝、铜等冶炼业,它的工艺路线决定了高能耗的本质。我认为,未来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能耗产业降碳的发展趋势,是将打破各自的传统界面,通过互相之间的工艺流程整合,实现能源消耗的最优化配置,甚至在某一环节实现耗能产品转变为赋能产品。
此外,要进一步优化高能耗产品的进出口政策,要敢于对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做减法,善于对高能耗产品的进口做加法。要通过“一加一减”,在保障国内高能耗产品使用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内能耗,同时珍惜和用好初级原材料。通过深度加工,开发更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要高度重视“碳足迹”日益强化和扩散的应对工作。近年来,不少跨国公司纷纷对我国供应商提出绿色验证,还受到我国一些学者和专家好评,对此我们不能盲目从之,必须穿透式地认识背后的动机,形成有效应对。
谢谢大家!
助力政企绿色转型 中国节能在行动
宋鑫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各位共同探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政府与企业的绿色转型之路。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和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中和也不再仅仅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各国之间技术和经济竞争的高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是一项长期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到区域、地方,再到行业、企业乃至个人参与其中,协同发力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企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主体,在新的竞争格局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和发展机遇。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双碳”实践中更是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示范带头作用。在2021年5月26日召开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中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碳达峰支持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份贯穿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文件中,都对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1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编制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30年,中央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中央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力争碳排放率先达峰;到2060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为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指导意见》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对中央企业做好“双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以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节能”)作为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打造碧水蓝天,建设生态文明。经过近40年深耕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节能环保领域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构建了以节能与清洁动能、生态环保、生命健康为核心主业,以绿色建筑、绿色新材料、绿色为工程服务为重点发展业务,以战略支持为强力支撑的“3+3+1”的业务格局,基本覆盖了节能环保领域的主要细分市场。
中国节能始终敢为人先,是国内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直燃发电等绿色产业开发的示范者、引领者,绿色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444万千瓦。中国节能污染治理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废弃物处理能力达10.42万吨/日,水处理能力达1416万吨/日。“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修复与生命健康等业务,累计实现绿色面积近40万亩。
中国节能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区域综合能源示范,已开发运营绿色园区50个,绿色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运营综合能源站44座,实际供能面积1810万平方米。同时,中国节能还充分发挥“绿色智库”作用,多年来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相关顶层设计、标准指南、技术评估与产业化延伸等支持服务。
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中国节能坚决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自觉将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远景转化为企业行动,以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为加快形成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能力,中国节能在2021年10月20日发布实施《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了“1+3+3”的“双碳”战略。
“1”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宗旨。
第一个“3”是分三步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第一步,力争到2028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第二步,争取到2040年左右实现运营碳中和;第三步,力争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力争到2060年消除历史化石燃料碳排放。
第二个“3”是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方面作出具体工作部署,旨在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双碳”行动。
面对“双碳”背景下政府与企业绿色转型的现实需求,中国节能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节能与清洁供能、生态环保、涉碳治理服务等业务,着力打造区域能源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在节能与清洁供能方面,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推动供需精准匹配,打造“清洁能源生产+节能服务+清洁供能”的融合生态,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以及工业企业、建筑等高耗能领域低碳化转型。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以减污降碳协同为抓手,优化污染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模式,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案的迭代创新,切实将实现“双碳”目标行动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工作协同融合,构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及生态价值实现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商业体系。
在“双碳”标准与智力供给方面,积极开展涉碳政策咨询、重点行业和区域达峰路径研究制定、气候投融资制度体系设计、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碳核算方法学研究等,推动相关领域“双碳”标准的制定。
在能源环境综合解决方案方面,立足产业链协同优势和创新优势,充分发挥中国节能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的作用,根据地方实际,以生态系统观构建包括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全流域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保管家、城乡固废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在内的绿色城市服务体能力,串联从生态环境打造到绿色城市与产业开发的价值链创造体系,助力地方实现绿色转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统一思想和认识,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科学谋划各地区、各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工作,实现“双碳”目标向体制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平稳过渡。
未来,中国节能将持续发力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布局新技术、拓展新业态、蓄力新能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803/11752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