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徐平:在历史和未来视野下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022年08月02日 14:14
徐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一、深刻理解“一城三带”的历史文化意义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句的落脚点是“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知道,在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建设。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这句话中,“内容、支点、因素、源泉”四个关键词概括了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的三苏祠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仰”。我们要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抱敬仰态度。二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治国理政和高质量发展中可以起到助推作用。三是我们要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只是借鉴,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坚持首善标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文化强国目标,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一核”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这是灵魂;“一城”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带”即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两区”指的是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2020年4月9日,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这两个文件的发布对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方向、任务、规划、路径进行了全面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段话对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指导意义。
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北京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通过推进保护建设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让文物古建活起来,让文化精华传下去,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如何擦亮这张“金名片”?我们要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定位北京。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么,就北京而言,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史情、有理有据。
从地理上看,何谓北京?北枕燕山、西靠太行、东南面向华北平原。今天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准确地反映了我们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具有多元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历史文化属性。在人文领域内,既有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国家级、市级与区级等各级文保单位几百处。在文化种类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既有皇家文化、宗教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民间文化,还有红色文化。
再看长城文化带。“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并且已经是我们的重要文化标识。从历史来看,我们的万里长城一方面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坚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勇气;另一方面还代表了几千年农牧文化交融、交汇,进而形成的包容、顽强的民族性格。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清晰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北京市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北京已经建立起“1+2”规划体系,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实施《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当前,北京要通过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沿线环境整治、推进河道水系治理、梳理运河历史文脉、推进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休闲功能、促进跨域交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定调。
二、回顾北京历史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禹我们都知道,他被尊为“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大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西周早期著名礼器何尊内底铸有一篇一百多字的铭文,其中出现“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追求的是天下一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都是为人类寻求更大的和平发展空间,这是何等的胸怀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论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北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支点,是向世界呈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窗口。无论从历史、现实、未来还是国际化的维度,北京在构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应走在全国前列。
三、深刻把握新时代北京“都”与“城”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首都建设和发展,多次考察北京,以全新的战略定位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
北京既有超大城市治理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作为首都,又有其特殊性,北京的超大城市治理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
从历史上看,北京地处中国农牧文明交汇地,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点。北京的发展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过程相吻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典型缩影和象征标识。
北京作为800多年的古都,首先要解决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强调,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架构。所以在“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下,我们提出了五大功能,即“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
“城”是一个物理和空间的概念,但是核心是人。北京这座“城”不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今天,北京的发展问题要放在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下去思考。
“都”蕴含着历史和文化,“城”包含地域和空间。那么怎么理解“市”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两区”建设。“两区”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我们的人民不光要吃饱、穿暖,还要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需求。所以,北京作为首都,理所应当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标杆。
从产业发展看,人类产业发展是一产向二产再向三产转移。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占比很大。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地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拉动经济的新抓手。
那么,北京也必须根据现代城市的需求,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在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回答了新时期北京应当发展什么样的文创产业,构建了由“两大主攻方向”和“九大重点领域环节”组成的文创“高精尖”内容体系。其中两大主攻方向分别指“数字创意”和“内容版权”,一者强调科技创新的功能支撑,一者突出文化内容的价值引领。在明确主攻方向的基础之上,提出重点打造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和文创智库等九大重点领域及其重点环节。
此外,北京的文化产业成长迅速,在近年来稳居全国第一。
2022年6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奋楫笃行谋发展 步履铿锵向未来——2017—2021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综述》,用数据全面展示和反映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据该文件统计,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下降7.5个百分点,区域集中了全市9成以上的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GDP占全市的比重超7成。“多点”区域制造业链条较为完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超4成高技术制造业、超5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这里产生。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由2016年的2.8%提升至3.0%,常住人口占比由6.6%提升至8.4%。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各区森林覆盖率均在48%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保持在10亿元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2.3%提高至2021年的44.6%;大力建设城市休闲公园,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8%。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15.9%,较2016年提高2.1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园率90%,普惠率达到88%,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顺利实施中高考改革,稳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超过6万元,2021年达到75002元,2017—2021年年均实际增速为5.4%,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均消费支出由2016年的35416元增加到2021年的4363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占比自2016年以来超过一半,2021年为57.1%。
以上这些就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成绩。
看北京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看。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之“根”;红色文化是首都文化之“魂”;京味文化是首都文化之“韵”;创新文化是首都文化之“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北京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上重任在肩,努力打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文化特色,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802/11752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