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习近平谈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2年09月02日 11:13

2022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家网摘编核心观点和重要内容,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参考。

01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既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解决起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深刻认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信心。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可以说困难前所未有。疫情的冲击是一时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外部冲击倒逼我们加快了自主创新步伐,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02

第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第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万亿元。“十三五”时期累计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今年底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肯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将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如期实现。

第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03

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04

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

三是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是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五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

六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

05-2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做到令行禁止。要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推荐阅读:《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参考来源:《求是》2022/17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902/11778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