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和战略部署

2022年09月08日 16:01

微信图片_202209081548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和战略部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求、作出部署,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

共同富裕既是静态的价值目标,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既有着不变的理论实质,也有着显著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特征。在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正确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原则、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正确认识和解决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就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共同富裕问题,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实践,对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外部条件等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释,创新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共同富裕思想,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共同富裕是惠及全民的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一小部分人的富裕,而是惠及全民的富裕。

共同富裕是内容全面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并且提醒人们不能一手软一手硬;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理念;党的十七大再添“社会建设”,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表明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涵盖精神、文化、社会、生态、法治等相关领域,是全方位、多维度和高水平的富裕,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

共同富裕是逐步推进的富裕。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的关系。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遵循规律、积极有为,不能脱离实际;要量力而行,不能脱离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超越发展水平。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尽力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平均分配,更不意味着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无差别、均量化、同速度步入富裕状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是渐进式的,也要允许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贫富差异。当然,这种在一定时期内富裕程度的差异性,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而不断缩小。这就要求通过动态的政策调节以及对于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来帮助后发展起来的人和地区,形成先富带后富的前进局面;要求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贡献

明确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重要论断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断的提出,深刻说明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和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规划。进入新时代,人民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时代定位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是我们党首次将“共同富裕”由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并安排了实践的进度表和路线图,且作为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时间表、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不仅有利于跨越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障碍,更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路径探索。

明确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共同富裕是全面性要求,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共同富裕,任务之繁重、压力之巨大前所未有。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根本保证。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纳入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明确在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的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需要上由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供给上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提出创新发展,就是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当前,我们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人口红利逐步式微,资源环境已无法承受旧的粗放式增长,若不积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将经济发展动力及时转换到创新上来,就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转换发展动力,才能拓展经济发展之源,为提高整体民生水平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物质条件。我们提出协调发展,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资源在分布上更平衡,人民群众才能平等地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我们提出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明显短板,并且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只有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水平,才能在保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生态产品。我们提出开放发展,就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在对外开放中倒逼改革、开拓创新,在世界商品交换过程中优化民生产品供给,在全球民生建设进程中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为民生的持续改善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我们提出共享发展,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民生目标。只有促进民生资源在各个阶层群体间均衡配置,才能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为其他国家迈向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的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共同富裕具有更珍贵的世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救助。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监测预警和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的动态监测,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比对核实机制,主动查找、智慧发现群众致贫风险,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立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进程,提高立法层次,破解瓶颈制约,为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社会救助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强化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健全完善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提升关爱帮扶服务质量;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推进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在初次分配方面,改善劳动力市场是国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主要措施。我国92%左右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劳动所得(工资),因此,改善劳动力市场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创造更多岗位需求,切实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业培训、教育投入。提高就业质量,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劳动收入。其次,创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同工同酬、消除就业歧视,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得中低收入群体有提高工资收入均等化机会。切实改革再次分配机制,用好财税等调节功能,着力改变贫穷与富裕的代际传递,为“勤劳守法致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尤其是工资、劳务所得的抵扣等,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调节过高收入所得,尤其是对投机所得加大调节力度。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遏制房子的投资属性,避免房价对“勤劳守法致富”的扭曲。

完善税收调节政策。提高消费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将某些奢侈品或特殊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和提高部分税目的税率,从调节个人支付能力的角度间接增加消费者的税收负担,缓解目前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进一步降低个体工商户的货物与劳务税收的税负,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有效地形成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运用相关税收政策,调整消费结构,鼓励和扩大消费者对自主创新产品、节能产品的消费。运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要素投入由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现行房地产税制,形成有效调节住房需求和财产收入的税收调控政策体系,调节收入分配。适当扩大消费税范围,提高消费税税率,抑制消费者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的消费,调整消费结构。

加强各类产权保护。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国有产权所有者和代理人关系,推动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实现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和市场价格依法平等使用土地等自然资源;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和保护制度,分类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废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建立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情节严重的恶意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打击不正当竞争,加强品牌商誉保护。

加强思想舆论引导。要把有关共同富裕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升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高度。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共同富裕的新闻工作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推动共同富裕观念、原则等入脑入心。持续推出全媒体融合报道,坚持用网言网语讲好中国“共富故事”,让共同富裕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908/11785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