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褚宝增:探寻诗词里的秋日习俗

2022年09月30日 09:10

 

图片1_副本

褚宝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视频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本次讲座的题目是《探寻诗词里的秋日习俗》。在讲秋日习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习俗。习俗是习惯、风俗,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是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凡是具有一定流行范围、流行时间的有意识的行为,无论是由官方举办的还是在民间流传的,都可以称为习俗。习俗难以独立存在,往往依附于节令,需通过特定节令来具体展示。我们可以找到六个比较特殊的秋日节令,立秋、七夕、中元、秋社、中秋、重阳。

一、转变心情的立秋

立秋时天气依然炎热,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夏天,只是心中有了进入秋天的意识。立秋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戴楸叶的习俗。为什么戴楸叶,一是取其音,楸与秋同音;二是取其形,楸叶很大,可以剪制出很多新样式。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述: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我们来看一首范成大的诗。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北宋末期到南宋初期成立的江西诗派,影响遍及整个诗坛。而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却能摆脱江西诗派的束缚,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作品。

《立秋》

范成大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立秋这一天,要用早晨打上来的井水服用7或14粒红豆。另一个习俗是到园中摘瓜。“起”就是“摘”的意思,“井花”就是井水。“节物”是应节的物品。

《立秋》

王镃

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

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

“西风吹绉碧纱衣”指的是,受风的影响,衣服在平和皱之间来回变化。“金井梧桐”指的是井边的梧桐树。“飞”指初秋时,树叶在树枝上摇摇欲坠的样子。“自汲井花”就是自己从井里打水。从“却簪秋叶”可以看出,当没有楸叶时,可以使用梧桐叶替代。虽然梧桐叶比楸叶小,但也可以剪出花样戴在头上。

立秋时节,还有贴秋膘的习俗。夏天炎热,人体会出很多汗,释放能量,到了秋天就需要补充能量,通过吃肉达到贴秋膘的目的。但没能找到关于贴秋膘的古诗。

 

二、见证爱情的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中国人对重数有特别的情感。以农历为例,注意不能称之为阴历,完整称呼应该是阴阳历,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农历中,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都是节日。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前四句从天上写回地上,这种手法称为“比”。“素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手白嫩,但这里明显是劳动者的手,所以这里是指手上未戴饰品。“章”字可以取花纹之意,在这里引申为量词,指一段。“终日不成章”指一直没有织成想要的一段。然而“泣涕”的原因并非前面引出的“终日不成章”,而是因为无法见到思念的人。和思念的人只隔一条河,距离并不远,却无法相见。就像柳永说的“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古别离二首》(节选)

施肩吾

古人谩歌西飞燕,十年不见狂夫面。

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

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

“谩歌”指随意地歌唱。“西飞燕”对应劳燕双飞这一成语,另一个成语是劳燕飞分。萧衍写过一句诗“东飞伯劳西飞燕”,伯劳与燕子这两种鸟可以比作一对夫妻,劳燕分飞代表夫妻分别。这句是说燕子一直没有见到伯劳,意即这对夫妻一直没有见面。我们都知道牛郎和织女很凄惨,因为他们一年只能见一面,而这对夫妻一年都见不到一面。

《牵牛织女》(节选)

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杜甫这首《牵牛织女》很长,我们这里只截取前八句。前四句是说处于银河一东一西的牛郎和织女,一直彼此相望,可谁见到他们二人在七夕见面了?虽然都说是在银河上搭了鹊桥,可是星象上并没有显示。后四句是说普通人很难猜测神灵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牛郎和织女是否只是传说。如果真的有牛郎和织女这两个神灵,则不能按照凡间的逻辑来理解,那他们又何必要等到七夕这天见面。所以,传说往往都是约定俗成的,只要稍微探究一二,就会发现都是人为编造的。

《七夕》

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李商隐曾写过一首《七夕》。前两句是说鹊桥已经搭好,可以见面了。后两句中“无期别”在一些注本中被翻译成死别,其实这里是在说“长期别”,指数年未曾见面。“换得年年一度来”是在与牛郎织女作比,希望可以像牛郎和织女一样,每年都能见面。

《七夕诗》(节选)

赵璜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

“乌鹊桥头双扇开”是指,古人认为鹊桥两边都有门,只有七夕那天开放。后面两句是说,虽然牛郎和织女在天上一年只能见一次,但也比人间漫长的分离好。

 

三、缅怀故人的中元

中元节,民间俗称七月半或鬼节。汉族人在这一天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中元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传说,这一天是地宫的圣诞日,地狱大门会打开,所有离世的亲人都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点河灯这一习俗就是为了给逝去的亲人指引回家路而产生的。

《时令》

叶调元

终岁何曾祭祀供,中元包袱万家同。

鬼如求食应伤馁,此地休来做祖宗。

“中元包袱”是楚地的习俗。战国时期,楚的疆域很大。中元节,楚人会给祖先“寄”包袱,包袱上会写上收件人的姓名。所以作者在后两句写道,如果有不知名的鬼魂来寻找包袱,那么我这里是没有的,因为包袱上都是明确写了名字的。这首诗表明了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

另一种题材是悼亡诗、悼亡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题材只能用于夫妻之间,即用来悼念亡妻或亡夫。而在古代教育背景下,有文化的女性是少数,所以悼亡诗在古代基本上都是丈夫悼念妻子。史上有三人写得较好,南北朝的江淹、唐朝的元稹、清朝的纳兰性德。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纳兰性德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金字经”指金色墨迹的经文。“惟愿结来生”指希望来生可以见到。“莲花漏转”和“杨枝露滴”都可理解为计时器。长夜漫漫,作者想到自己的亡妻,辗转难眠,只能数着时间,抄着经文,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奉倩”指古代一痴情人。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著名谋士荀彧,其子名为荀粲,字奉倩。当时大将军曹洪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荀粲便托人说媒,与之成婚。然而好景不长,婚后不久,妻子便病故了。荀粲的好友傅嘏便来劝他,说世之女子才貌双兼者不可多得,但如果只寻其貌不讲其才,这种女子也是不难找的。荀粲却说,我的妻子虽然没有倾国之色,但也是很难寻的。之后不久,荀粲也染病离世了。荀粲的典故,纳兰性德还在另一首悼亡词中提到过,“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荀粲妻子在冬日高烧不退,荀粲就光着身子站在庭院里将自己冻僵,再回屋给妻子降温。

 

四、祭祀土神的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这一传统始于汉代,秋社被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官府与民间皆在此日祭神答谢。《东京梦华录》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秋社》

陆游

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冬冬赛庙回。

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

书因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

陆游这首描写秋社的七律,开头描绘了雨停后太阳透过云彩照进庭院的场景。“神盘”是祭祀用的盘子。“不堪沙雁带寒来”指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的大雁将寒气带到了南方。“书因忌作闲终日”指的是这一天按照规定,不能看书写字,所以无事可做。“酒为治聋醉一杯”说的是喝了酒,耳朵反而听得清楚些。

《社肉》

陆游

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

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

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

醉归怀余肉,沾遗偏诸孙。

“社猪”是祭祀用的猪,往往是村里按人口摊钱,共同宰杀一头猪用来祭祀。“饥鸦集街树”指饥饿的乌鸦在树上看着人们祭祀。“老巫立庙门”指这些依靠算卜为生的人趁着庙里祭祀,站在庙门口招揽生意。虽然祭祀的供品不是十分丰盛,但这些古代的习俗依然能够留存。祭祀分到手的肉还剩了一些,便带回去给孙子们分享。

 

五、萦绕亲情的中秋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着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中秋节一个重要习俗是吃月饼。月饼也可称为月团、团圆饼、宫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

一谈到中秋诗词,必然要提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宋代著名文学家胡仔读过后作出如此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经常在诗词中提到苏辙,可见兄弟二人关系密切。作诗填词讲究字斟句酌,同一个字轻易不可重复出现,有意重复除外,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尽长江滚滚来”。除有意重复外,一首词中同一个字多次出现,往往为人所诟病。我们看苏轼这首词,“有”出现四次,“人”出现三次,“天”出现二次。但由于这首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人们就忽视了形制上的缺憾。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是古今词学大家,若论词的造诣,我想无人能出其右。这首《木兰花慢》的背景是中秋送月。辛弃疾在序中写道,自古中秋词很多,但往往是待月、迎月、望月,而等月亮将要落下时送一程的词却没有,所以要写一首送月的词。因题材独特,所以使用屈原的天问体。

“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今晚可爱的月亮慢慢悠悠地落下,是要去哪里?是不是要去另一个人间照耀了,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从东边升起?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让其一直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人?古人说,月亮是从海里冒出来的,这使我很发愁,既怕海里的万里长鲸碰坏了广寒宫上的玉殿琼楼,又担心玉兔不会游泳。假如一切平安,那为什么月亮从圆月一天天变成了弦月?辛弃疾提出了这些问题,却都没有回答,这样的创作方式别具一格。

清朝的周济曾如此评价辛弃疾: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就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实无其匹。在谈到苏轼和辛弃疾时,周济指出: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在行的地方,辛弃疾可以达到,但辛弃疾擅长的地方,苏轼却达不到。苏轼的优点是为人耿直、心胸宽广,无论处于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能泰然处之,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思念安置在鄜州的妻小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很特别,以前表达思念之情都是从作者本人的立场出发,借助周围的环境景物来表达,这首诗却通过想象描绘了身在鄜州的妻子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作手法虽然在今天很普遍,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

《咏月饼》(节选)

袁景澜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寒具”指铁制的模具,而不是木制的。用模具制作月饼被称为“打月饼”。后几句描绘了厨房里做月饼的情景,和面、点缀、藏馅、蒸煮等过程均罗列其中。“蒸釜气流液”说的是蒸锅里冒出的蒸汽在空气中冷却变成液体流下。做好的月饼会作为中秋节的礼品送给亲戚。

 

六、畅享高情的重阳

“高情”含有两重意义,一是指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二是指高尚、高雅的情致。在数字中,单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九日这天就意味着重阳。重阳节流传着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重阳”二字最早出现在屈原的《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这里只是使用了“重阳”二字,与重阳节毫无关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关于重阳节的诗了。一个人孤独地在他乡生活,过节时格外思念家人。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望远,却唯独少了自己。

《九日寄秦觏》

陈师道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陈师道是北宋中后期较为有名的诗人,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这四个人分别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这四人与苏轼的关系亦师亦友,并受到苏轼的提携。在苏轼仕途受挫时,四人也会受到影响。秦觏是秦观的弟弟。古人起名字有一个特点,唐宋时期往往单字成名,明清之后才开始使用两个字,并用中间的字代表辈分。单字成名时,为体现出辈分关系,会尽量使用字形接近的字表达兄弟间的关系,比如韩愈和韩会、苏轼和苏辙。

诗人在傍晚乘船靠岸休息,“沙步”指能够停靠船舶的岸边。“九日清尊欺白发”指的是在重阳这天,诗人因上了年纪而不胜酒力。古代的酒分清浊,“清尊”指的是清酒,即先发酵再蒸馏的酒。浊酒是发酵到底的酒。“十年为客负黄花”中的“黄花”特指家乡的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是作者在勉励朋友,表明自己的心与朋友同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指随着年纪的增长,内心的感慨越来越多。“淮海少年”指的就是秦觏,因为秦觏的故里在淮海。“可能无地落乌纱”是反问,意思是以秦觏的才学不可能无地做官。

《戊戌重阳》

褚宝增

旭日推窗好个晴,面如秋色二毛轻。

娇儿觉我未曾老,相视仍无问候声。

这是我在重阳那天写的一首诗。从景物写起,早上起来,天气很好。“二毛”是指年纪大了,有了白头发了。白居易曾写过“三十生二毛”。后面两句是说,孩子觉得我还没有老,在重阳这天才没有任何敬老的表示。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0930/1180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