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地评线】京彩好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2022年11月02日 08:35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的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刻阐明了全党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意义,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必须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人才培育,紧盯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聚焦人才培育,点燃“人才引擎”。以人才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方面密切联动、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才有底气。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也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乡土艺术家、能工巧匠的挖掘。一方面,必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统筹抓好包括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人才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必须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制定中长期培养开发计划,拓宽引进人才育才渠道,不断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同时,持续依托各类技能培训平台,努力提高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紧盯产业发展,夯实“共富基石”。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契合乡村产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需求,不断强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智慧农业、物联网、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物流终端等新型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投入,加大科技投入,跟进产业保险,强化对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扶持,做大做大特色产业;充分挖掘乡村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共享农业、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新型商业模式,促进农村经济与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现代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互联网+农业”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统筹协调区域乡村产业布局,围绕特色产业扩基地、搞加工、促增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一体化发展,大力支持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延长乡村产业链条,以产业振兴夯实群众“共富基石”。

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成融合生物、装备、绿色和数字等技术,不断激发“务农种粮”活力;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引导金融保险、人才奖励激励、产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涉农政策性资金集中倾斜使用和补助,构建价格、补贴、保险扶持政策体系,不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长效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守牢耕地数量红线;紧紧扭住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个重要抓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流失状况,守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1102/11838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