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北京市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

2022年11月24日 14:13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公共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基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转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解决好人民的安全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公共安全治理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原则,也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抓细抓实各项救灾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在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坚持以安全为统领,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治理体系。坚持以安全为统领,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总结。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生产安全风险和灾害风险的重要职责。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和方法,将应急管理职能有机融入公共安全中,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治理体系。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只有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任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才能以高水平的安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深化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理顺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统筹应对全灾种、全领域突发事件,建立各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大应急体系。还须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风险研判、应急指挥、救援救灾工作机制,实现应急管理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到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管理。

坚持事前预防为主,织密筑牢公共安全网。维护公共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事前坚持预防为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安全策略。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我国坚持全国“一盘棋”,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等重点工作,建立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公共安全取得重要成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之大前所未有。要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底线思维,探索建立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环节事前预防事项清单制度,做好事前预防、事前处置,筑起前置防线,形成前端控制,实现风险的前瞻治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预案体系建设和演练,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机制,压实各方主体事前预防的责任,织密筑牢公共安全网。

坚持科技为支撑,提升公共安全监测预警能力。技术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应用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基础。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条件是先进的监测预警装备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智能识别和预测技术,在复杂环境中通过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对复杂对象进行监测和监控,实现超前感知、实时监测、精准预警。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综合保障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超深井超大矿山安全开采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必须加强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基于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公共安全体系,针对信息、预警、灾情、救援力量、保障物资等进行反馈、分类、迭代和智能匹配,实现事前预防和监测,预警响应和前置处置。要做好各类技术构建和顶层设计,将技术应用与公共安全场景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与技术匹配的体制性问题,构建有效的事前预警决策机制、权责分配机制和预警响应机制,提升公共安全监测预警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作者:朱伟、李芳,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1124/11859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