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王德岩: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2022年11月29日 14:31

专家

王德岩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视频

点此浏览课件

2019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总结了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并对澳门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提出四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水平。古人说:‘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要适应现代社会治理发展变化及其新要求,推进公共行政等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治效能,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出自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原文为:“夫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故吴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强秦、韩也。”大意是,善于治国理政的人看到衣服破了就会缝补,看到河流决口就会堵塞。引申开来就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补救、及时解决,绝不会听之任之,任由它酿成大祸。这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政治经验,要求政治家在治理社会的时候既不能闭目塞听,对社会问题麻木不仁;也不能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顺时而动、顺势而动,及时回应社会需求,解决社会矛盾,引领社会方向。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话,就是希望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适应现代社会治理发展的变化和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那么,这句话是怎么产生的?这里有一个大的背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在国家治理中的很多智慧。刚才谈到,这句话出自《盐铁论》。它实际上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那次著名的“盐铁会议”的会议记录。汉武帝时,因为与匈奴作战,为了筹措军费,采纳了盐铁专卖、均输、平准、酒榷等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虽然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政权的需要,却也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百姓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因而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满和反对。汉武帝死后,这些政策的兴废存留,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主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下令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会上,以代表民间利益诉求的贤良、文学为一方,与以代表政府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就西汉武帝一朝的内外政策得失,特别是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关乎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三十年后,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整理成《盐铁论》。该书共60篇,虽以“盐铁”为名,但实际上涉及了汉武帝一朝的经济政策及相关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等全部重大问题,包含了很多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而习近平主席引用的“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这句话,出自其第56篇《申韩》。所谓“申”,指的是法家的先贤申不害;“韩”,指的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这一篇讨论的核心有两个:一是到底以儒家的仁爱治国,还是以法家的法术治国的问题;二是对待汉武帝的政治遗产,是基本予以否定,代之以周孔之道,还是查漏补缺、及时修补的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贤良方正认为,应该全面推行周孔之道,否定汉武帝政治遗产中法家的治国思想。而桑弘羊则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太过迂阔而辽远,汉武帝的治理虽然有问题,但并不需要彻底否定,而是要查漏补缺、修改完善。所谓“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就是桑弘羊在这个语境下说出的。

我们说,汉武帝表面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也就是儒家为表、法家为里。而这一治国策略的形成,是春秋战国、秦汉以来几百年社会实践选择的结果。由此可见,国家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希望从单一理念出发,一劳永逸地解决治理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此,睿智的政治家既不否定作为官方正统学说的儒家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强调法家学说在富国强兵等政治实践中的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今天看来,“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依然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这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优秀的社会管理者要与时俱进,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以往正确且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的轻易否定,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健地进行改革。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30多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成功举世公认。当然,‘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坚信,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国两制’实践发展得更好,把‘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别行政区治理得更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1129/11863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