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王长松:北京大运河的演变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年12月02日 09:08
王长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北京大运河的演变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本次报告共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北京大运河的地理基础;二是北京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三是北京大运河景观演变过程;四是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情况。
一、北京大运河的地理基础
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今日景观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理解今天的景观,首要之事就是了解之前的地理情况。在了解北京的地理情况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北京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及其用途,也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理解一项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用意。
(一)北京的地质构造
北京地处“北京湾”,西部和北部为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环抱,东南是一马平川。“燕山运动”使西北部上升为山地,东部下陷为平原,地理学上把这块平原称为“北京湾”。“北京湾”一词是由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斯于20世纪初提出。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北京地区被称为“北京湾”,中国人将其形象地提出来后,也得到了其他国家地质学家的认同。“燕山运动”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首先发现和确定。翁文灏先生在地质学领域里开拓了很多成就,为我国的地质构造研究尤其是地震方面的研究和监测作出学术贡献。比如,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
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述了河北太行山之山崖间,往往衔蚌壳之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从而推断这里为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乃泥沙淤积而形成。沈括的推测非常符合今天地质学的科学理论。
通过几代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钻研、积累,我们绘成了北京的地质构造图。北京的西北部和西部群山环绕,也有一部分构造带。东南部地区下降形成海湾,河流将泥沙携带至此,通过多年沉积,海湾逐渐成为小平原。小平原不是一次性构成的,而是经过多次河流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平原比较核心的地方是永定河的一处古老的冲积扇,它的泥沙堆积形成相对较早。北京城最早核心选址的地方就在扇缘处,可见城市选址是非常讲究的。
(二)北京的河流分布
“北京湾”的形成既有山地的抬升作用,也有河流的冲积作用。北京地区的河流主要属于海河流域,包括五大支流(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一个小支流(北运河)。这些支流的行程与水文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行程较短,夏秋季节洪水爆发,冬春季节缺少水源,有的含沙量较大,径流量也较大,带来大量泥沙在平原地区堆积。
不同时期古河道的河流有不同的流向,泥沙沉积自然也有方向变化,有的从西北向东南,有的从西南向东北。最早影响河北平原堆积的是古黄河,尤其是唐宋之前,黄河下游河道基本上是在渤海入海,比如《山经》河。《山经》河是“北播为九河”中的一条。“北播为九河”形象地说明了黄河下游河道相对较多。第二条河流是《禹贡》河。第三条比较有名的有文献记载的大河是《汉志》河。《汉志》指《汉书·地理志》。《汉书》首创地理志这一体例,不仅详细记录了行政区划、人口、风俗习惯,还明确记载了很多山川位置,其中便提到了黄河下游的古河道。
黄河下游的摆动广泛地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今日探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就要将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都考虑进来。这些年,我和学生一起写了很多文章,比如《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梳理了两千多年来黄河流域在下游摆动过程中我国城镇空间布局转移的大趋势与过程。在此基础上,我才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能仅仅考虑山东到入海口这一部分,而是要将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共同考量。另外,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黄河下游河道对中国大运河也产生了突出影响。所以,不能单独思考某一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而是要将黄河、大运河、长江等放在一起考虑,其中很多内容相互交织,无法剥离。
宋代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向南摆动,走淮河流域。河北平原慢慢沉积下来,永定河、白沟河等河流开始起到主要的塑造作用。在塑造过程中,很多河流会慢慢改道。所以,运河开通并不是凭空挖一条河道,而是利用了很多古河道勾连起来,也顺应着海河水系主要河流的变化而进行变化。
全新世北京平原地区河流冲积扇
从全新世北京平原地区河流冲积扇的分布情况看,永定河冲积扇在南部偏褐色的区域,北京城位于A1区域。潮白河位于北部区域。这两条河共同作用于“北京湾”。在这两个主要冲积扇的中间地带有很多圈起的阴影部分,这是古湖泊。东南部比较大的古湖泊,史称“下马飞放泊”,是皇家苑囿。
河流走向与地质构造带有关,大部分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带走,比较极端的说法是“逢沟必断”,即一条河流必定是一条断裂带。在对比永定河古河道与地质构造带的走势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万年以来,永定河一直从北向南进行摆动。永定河最为古老的一条河道是古清河河道,这条河道为后世发展奠定较好基础,尤其是对于“三山五园”的建设,在北京大学的校址中曾发现古运河的河道。大家有机会去北京大学时,可以观察一下,从东门进去可以明显感受到地势较高,这就是侯仁之先生所说的“海淀台地”;往未名湖方向走,可以感受到地势往下,这就是古永定河的河漫滩在往下走。
古永定河的变迁为后世文化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建城离不开水源,一要饮用,二要灌溉,三要防洪,四要运输,水资源对城市建设的影响非常大。今日我们提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讲的就是城水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状态。在理解了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情况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泉水溢出带。在扇缘的地方会有泉水涌出,被称为泉水溢出带。北部泉水溢出带集中于海淀,南部泉水溢出带集中于南苑地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包含了南苑地区。所以,理解地理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时至今日,泉水溢出带周围依然有遗迹存在。比如,北京城的二环和三环中间有几大重要的湖泊分布,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从西部的颐和园昆明湖开始,到离二环最近的紫竹院,到玉渊潭,再往下是莲花池,然后是丰台区的花乡地区,这也是水源比较多的地方,往南走就是南苑地区。所以,古人选址,水源很重要,但同时也考虑了诸多因素。
二、北京大运河的修建过程
运河有了明确的水源,如何修建?这就与城市的修建过程紧密关联了。运河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中国大运河包括很多河段,比如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地表的遗存非常丰富,隋唐大运河很多河段在地下。运河修建与都城建设密切相关。
(一)隋唐时期
隋炀帝是一个“基建狂魔”,他有远大的抱负。大业四年,也就是公元608年,他召集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永济渠。史书记载,“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引沁水”是在今天的河南地区,“南达于河”中的河是黄河,“北通涿郡”是指今天的渭河。这里面涉及很多水利工程和考古工程,今天不多讲了。
记载永济渠的古书不太多,我们经常用的比较权威的有《元和郡县图志》,这是唐代中国地理学专著,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但是内容不完整,尤其是关于河北地区的内容遗失了。宋代《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关于永济渠的记载,很多学者都会参考其中的记载。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以一人之力完成皇皇巨著《唐代交通图考》,其中有关于永济渠走向的探讨。严耕望先生认为,永济渠自幽州城南东南行,经安次县城东郭外,又东经永清县东境,又东南至淤口关北注入巨马河,合流后向东至独流口。
(二)辽金时期
隋唐时期的永济渠不走今天的北运河,也就是当时的潞水,而是走永定河的古道,直达临朔宫。辽金时期,北京城市地位攀升,这一情况发生变化。辽实行多京制,北京城是辽南京,而不再是隋唐时期的边疆重镇。金代,北京城市地位继续上升,成为金中都。
都城建设之后,人口增加了,运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节省成本,人们开始寻求水运,改造运河。北京地区有几大河流可用作水源,比如永定河。永定河的径流量较大,“脾气”暴躁,夏秋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冬春季节又缺少水源。最早,人们用它进行灌溉。三国时期,在永定河上设堰,名为戾陵堰,在渠水口开挖一条渠,叫车箱渠。关于渠水口的位置,目前学术界还在讨论中,但是普遍认为位于今天石景山和四平山之间的垭口附近。这个垭口是金代金口河的河口,很多学者根据水利工程的要素考虑,认为车箱渠也在这里。
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决议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通漕。后来,因永定河河水不容易“驯服”,有人便提议废止。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因担心永定河泛滥危及金中都城,将河口堵塞。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又开通州潞水漕渠,放弃了引浑浊的卢沟水为漕河水源的思路,改引高梁河、白潭等各路清水作为水源。文献记载,“上至霸州,以故漕河浅涩,敕尚书省发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军夫六千,改凿之”。
金代另一个重要工程是打通了“海淀台地”,这是永定河冲积扇形成的一个台地,周围是泉水溢出带或洼淀地区。在这个台地上分布两个水系,一个是高梁河水系,一个是万泉河水系。打通“海淀台地”后,建广源闸截水。
(三)元代
金代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元代大范围沟通西山的泉水,尤其是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的工程。元代建设通惠河系统。通过白浮泉,将西山泉水汇聚于今天的昆明湖中,再通过长河引水建闸,将水流引到今天的积水潭,再引至通惠河中。
元大都放弃了金中都的城址,在东北部地区建大都。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理念与设计独具特色,在国际上也颇受关注。元大都也为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奠定基础。元大都城址的转移,背后是两条河道系统的转移。金代及之前的老城址利用的是莲花池水系,也就是今天北京西站旁边的莲花池公园的位置。这是北京最早的水源地。当初建北京西站的时候,曾考虑在此处建设,因为这里是一片洼地,可以减少挖土的成本,拆迁的成本也很低。但侯仁之先生听说后非常着急,因为这里是北京的源头,是北京的“根儿”,且下面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不适宜建设大型建筑。后经多方论证,莲花池才得以保留,北京西站向东移了一百米。
元大都利用的是高梁河水系,其与西山泉水一起,支撑大都建设。元大都在郭守敬的设计下,经营和改造了一系列河道和水利工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闸和坝的运用,比如郭守敬在通惠河上建立了二十四座闸坝,在北部的坝河上修建了七座滚水坝。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经营。其中比较艰难的问题是水源。明朝停用白浮泉后,开始寻找新的水源。明宣宗扩建皇城东城墙,将玉河包含其中。此后,元代积水潭码头“舳舻蔽水”的盛景不复存在,运河只能通到现在的东便门,当时叫大通桥。
随着运河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通州得到较大发展。当时通惠河不是直接通到北运河,而是走通州南面的张家湾。这里是北运河、通惠河、凉水河的交汇之处。明清时期的张家湾,经济繁荣,周围有很多码头、粮仓,还有存放木头的皇木厂,以及砖厂、盐厂等。
清代之后,建设“三山五园”,即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这背后体现的是水源的问题。同时,通州地区也进行了一些改造,比如通惠河改造。明中后期至清初,通惠河不再往南走,但也没有和今天的北运河沟通,而是建了石坝和土坝。石坝承担正兑漕粮转运入京仓的职能,土坝码头承担改兑漕粮转运入通仓的职能。
清嘉庆年间,北运河张家湾上游河道改道。此处改道,朝堂争论许久,一种观点是坚持旧航道,另一种观点则是主张新航道,漕船改走康家沟新河道。改道后,运河不再经过张家湾,城镇逐渐衰落。
从隋唐到清代,我们大致梳理了北京地区运河的发展脉络,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运河的建设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三、北京大运河景观演变
考虑到文化的变迁,运河景观也发生了较多变化。这一部分,我们以两个工程为例,“以小见大”地看运河景观的演变过程。
(一)民国时期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
民国时期,运河的漕运功能已经衰落,虽然还能承载一些小型船只的运输,但大规模的运输基本已经转移到天津的港口。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天津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海河的河道较浅,泥沙堆积严重,大型货船需在渤海湾换小船泊运。为解决海河的水源问题,专门邀请国外专家成立海河工程局,后来又成立了由中国人组织负责的顺直水利委员会。
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主要是在今天的顺义地区,潮白河沿岸一个叫苏庄的村子里开展的。顺直水利委员会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现代性的闸坝系统。当时海河流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熊希龄先生主持救灾,主导这一工程的推进。所以,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是中国传统水工向现代水利工程转型的典型案例,体现近代以来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1912年,潮白河在李遂镇附近改道夺箭杆河道,北运河航运受到影响,箭杆河下游常年遭受洪涝灾害。1917年发生海河特大水灾,遂成立顺直水利委员会,主要负责海河、黄河流域的水利行政。成立后,便开始研究探讨这个工程。英国技术专家罗斯设计了一套方案,提出从牛牧屯引水,但当地百姓的反对声音较大。后经过多轮讨论,选择退而求其次,在苏庄开展工程。通过建一条新的引河,利用排水闸和引水闸的作用,将水引回北运河,并将洪水排进箭杆河。1925年建成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1939年在洪灾中被冲毁。
虽然这不是一个成功的工程,但意义重大。不成功的水利工程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我们今天挖掘、弘扬、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正是在于其中有很多突出贡献、文化积淀,这些都是令中华民族感到骄傲的地方。
(二)东交民巷玉河改造工程
元代,玉河沟通积水潭码头。明宣宗扩建皇城城墙后,玉河主要用于泄洪、疏水。近代以后,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加之紧邻中轴线地区,这片区域成为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空间。其实,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雍正年间,中俄签订了划分国界的《恰克图条约》,俄国正式在东交民巷设俄罗斯馆。
在很多外国人的回忆录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对玉河的描述。那些长期居住于此的外国人认为,玉河水质浑浊,河上经常出现动物的尸体,有些人喝完河水还会生病。他们慢慢认为这条河是传染病的传染地,于是渐渐开始改造玉河。他们先给玉河加上栏杆,在河岸两侧种上柳树,后来在六国饭店区域修建停车场,将明沟变为暗沟,而且打开了水关城门,方便外国人到北京站上火车。
四、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1901年前后的通州,运河仍能起到交通作用,码头繁华。20世纪70年代,通州新城的规划基本保留了一些与运河相关的遗迹,比如土坝和石坝的遗址。今天,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不断改善水质,并通过大量景观建设改善环境。那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如何跳出简单的复建、复航,更为深入地挖掘运河文化价值?
(一)京杭大运河景观吸引度分析
分析北京地区的运河情况,要从京杭大运河整体考量。我们以部分网络平台为依据,对游客上传的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京杭大运河的景观吸引度情况。以淮安为界,淮安以南地区与运河相关的历史信息较多,市井气息浓郁,夜景效果较好;淮安以北地区历史遗存相对较少,尤其是通州和天津附近,与运河相关的景点多为植物景观、交通设施、文旅服务设施等。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我们可以得出京杭大运河的优势景观类型及分布。北运河地区优势景观类型是植被,水源及历史建筑较为薄弱。南方地区的优势景观类型是历史建筑,包括园林、阁楼、塔、亭等。这一元素的丰富度明显高于北方。从多样性维度看,北运河地区的多样性不高,天津相对于通州,多样性高一些。从吸引力指数看,通州处于中间较低水平,但这几年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建设增加了一定吸引力。
这项研究说明,北运河段,尤其是通州地区,运河文化元素较为单一,关于运河文化的挖掘空间较大。从相似性角度看,通州地区的体验感知与杭州相似。这种相似性多体现在水体、植物景观,以及各项行为活动上。
(二)北运河文化遗产特征与感知差异分析
我们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是分析北运河文化遗产特征与感知差异问题。在北运河文化遗产带上,我们选了五个案例,分别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白浮泉湿地公园、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天津三岔河口、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我们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这五个公园对运河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情况。
我们收集了很多平台上游客游玩后上传的评论或游记,以此获取大众对这五个公园的感知情况。其中,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与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在遗址与历史文化两个层面上较为薄弱。白浮泉湿地公园在历史文化上的挖掘较为突出,游客能感受到明显的运河文化关联性。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由于在元代后就兴船了,与运河相关的文化挖掘则不够突出。
这五个公园各有特色。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关键词有四合院、王府、故居、胡同、鼓楼、冰场等。白浮泉湿地公园的关键词有龙王庙、引水渠、郭守敬等。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只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码头和森林。天津三岔河口的关键词有纪念碑、教堂、大悲院、码头等。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只有一个关键词——烧烤。
我们分析了语义网络结构,发现“运河”并不是这五个公园语义网络结构的核心。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对运河文化的挖掘仍相对欠缺。从遗产区社会感知维度对比情况看,白浮泉湿地公园对运河文化的挖掘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我们总结了五个公园的景区类型: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属于文化与休闲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的结合;白浮泉湿地公园属于文化与环境型,是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结合;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与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属于环境与娱乐型,能够为公众提供较好的社交空间,但文化挖掘相对薄弱;天津三岔河口属于文化型,这里涉及北运河、南运河、海河等航运问题,是文化富集区,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最后,我们以一个研究作为结语。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出指导。《规划纲要》明确,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
运河沿线城市网络结构图
通过研究发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之间不是简单地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区分,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与紧密度多有不同。其中,方块面积越大,代表在网络结构中更为重要。红色方块代表北京,北京的重要性最为突出,位于运河沿线城市网络结构的核心。仅次于红色方块的是黄色方块,绿色是第三等级,其他颜色次之。最小的方块代表的是边缘城市。所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需加强城市网络结构建设,增强城市间的关联度。
北京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要起到重要的网络核心作用,带动整个运河城市网络系统的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1202/11867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