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顾军: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及北京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12月06日 10:16

 

顾-专家

顾军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一、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农业文化遗产,广义上,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狭义上,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创造并延续至今,人与自然协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各种农耕技术、农耕制度、农耕信仰以及农业品种、农业生产设施等要素在内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特指FAO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与农业农村部推进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英文缩写GIAHS,英文全称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也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英文缩写China-NIAHS,英文全称China’s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也称中国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

从上述概念来看,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也就是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那么,对此有没有时间规定呢?一般来说,各个国家为了便于申报和管理,对于时间的规定各不相同。比如,我国就规定要有100年以上的历史。而实际上,我国很多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都有上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

第二,必须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是遗址,而且是现今仍在耕种的,比如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2003年,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了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的粟和黍的籽粒。这一发现,奠定了敖汉旗是全球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至今,敖汉小米仍在当地种植,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第三,必须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第四,必须是传统农耕技术、农耕制度、农耕信仰以及传统农业品种、农业设施等元素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

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22个国家的65个系统,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而且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分六批认定了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60多种农牧业物种和各类农业生态类型。也就是说,从主粮种植到林果种植系统、畜牧养殖系统、渔业捕捞系统,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种类越来越多。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1.农业遗址

比如,我们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由此将世界栽培稻起源推到一万年前,有利印证了中国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2.农业文献

比如,《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天工开物》等中国古代关于农业的经典著作。

3.农业物种

比如,牲畜有黑猪、小香猪,果树有千年梨树王、千年枣树王、百年板栗树,等等。

4.农业工具

比如水车、犁等古代农具,它们能告诉我们祖先是如何耕种的。所以,各地方要保护好这些具有价值的古代农具。

5.农业技术

比如,稻鱼/稻鱼鸭共生系统、物质再利用模式等。这些传统农业技术传承至今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发掘。红河州村民在猪圈后面修建了一个水池,然后把猪粪排到水池中发酵成有机肥料,再把活水引入水池,这样活水便把肥料冲入梯田。

6.农业工程

比如,西川的都江堰、新疆的坎儿井,以及各地田间地头的水渠、水坝等。

7.农业制度

在一些古村寨和古村落,为了公平、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当地先民便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相关制度,并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在红河州阿者科村有个“沟长”,也称“赶沟人”,他负责维系梯田中的水源畅通。

8.农业民俗

比如,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民歌舞蹈、传统绘画艺术等。这些都是农业生产在他们生活中、艺术上的反映。也就是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

9.农业景观

比如,红河州哈尼族梯田,一年四季景色都非常漂亮。特别是其中心区元阳梯田,当地人在冬季种上红藻,使梯田变为红色。冬季过后,红藻也可作为养料和鸭子、鱼苗的食料,一藻多用。

10.农业村落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化、历史、艺术、民俗等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各要素相互关联,形成生态链。比如,贵州省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这是在水稻田中以“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为特色而形成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首先来看水稻。当地普遍种植高山冷水稻,这是一种糯稻,其特点主要有:一是稻秆既高又壮,一般可达一人高;二是生长周期长,通常达到100天以上;三是不怕水淹,耐低温。在水稻生长期间,水深保持在30厘米以上,为鱼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生长空间。其次来看鱼鸭。鱼是健壮的青鲤,鸭是个头较小、活泼好动的小香鸭,这些都是当地世代选育的品种。那么,稻、鱼、鸭如何共生?当地农民在水稻插秧的同时放入鱼苗,等稻秆长高一些、鱼苗长大一些,再放入雏鸭。此后在稻、鱼、鸭共同生长中,鸭子始终吃不到稻穗,也吃不了已经长大的鱼苗,只能吃些田间的杂草和虫子,而它的粪便又成为肥料和鱼的饵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到水稻成熟时,鱼、鸭也肥美了。这种水稻虽然一年只种一季,产量低了些,但品质好,市场价值高。稻鱼鸭系统不仅给侗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另外,稻鱼鸭系统还包括一些非常完善的生产技术,比如,鱼苗的孵化。这是侗乡人千百年来总结的经验技术。侗乡人在稻田旁为稻鱼专门建了一个孵化巢,放上精心挑选的雌鱼和雄鱼,让其交配,待完成受精,就把受精卵连同其附着的水草一并捞到另一个孵化池。这时候,受精卵对孵化池的环境要求很高,水不能过多或过少,还要保持恒温,以及充足的氧气和养分。其他还好说,可怎么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呢?就是要让水活起来,就像在鱼缸中插入氧气泵一样。为此,侗乡人想了一个办法,用剖开的竹竿将山泉水引下来,但不是直接浇在孵化池里,而是浇在孵化池斜上方的木板上,水花四溅,再落到池子里,这样孵化池就有了充足的氧气。再比如,鸭蛋的孵化。侗乡人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封好放置在一个铁板上,之后用煤油灯把铁板加热。这就像给一个大水床加热,里面的水是流动的,所以水的温度也很均匀,把鸭蛋放在上边孵化,存活率可达98%。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定时给鸭蛋翻个,因为挨着水的一面会热一点。以上这些就是侗乡人千百年来总结的一些独特的生产技术。

此外,侗乡人还形成了与稻鱼鸭系统有关的民俗文化。比如:侗族建筑绘画,其中很多内容展现的都是稻鱼鸭主题;侗族大歌《十二月劳动歌》,以民歌的形式传承农业生产知识;侗族服饰,给侗布刷上鸭蛋清,在表面形成防水保护层;侗族腌鱼,又叫暗鱼,侗乡人的家常美食,经常用来招待客人,要搭配糯米饭来吃。

由此可见,贵州省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生态链也就遭到破坏。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传承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传承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文献记载,优点是精炼,突出核心技术,便于保存、传承,而缺点就是记载过于简单,难以做到精准复原;第二种是考古发现,优点是可以了解更多农作物品种的起源、分布以及更多农业生产用具的类型、分布,而缺点是出土文物的状态是静止的,而且数量有限;第三种是活态传承,优点是可以活态传承更多的优良品种、更多的传统农耕技术细节,以及相关的活态的农耕文化。可以说,活态传承使我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加全面、鲜活、具体。那缺点是什么?活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较容易消失,正如一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所以,对于一些活动传承,我们要加以保护。

2.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保证。要知道,在传统农业系统中,就是通过物种相互作用有效解决了土壤肥力保护与病虫控制问题,比如刚才讲到的侗乡稻鱼鸭系统。水稻田为鱼、鸭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饵料,而鱼、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松土,粪便还成了最好的有机肥。那么在这一完整的生态链条中,就不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也不会过度使用人工化肥,产出的鱼米鸭就是绿色的、无公害的。这样的农作物就包含绿色生态的理念,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保证。

3.保护生物多样性

人类先后种植了大约7000多种植物物种,但目前主要种植的只有约30种农作物。一般来说,我们用物种基因库来保存植物的种子,但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因为它只保护了种子,但实际上,缺乏相应的种植环境和技术,种子也就失去了活力。同时,受种子自身寿命所限。比如,花生的种子寿命一般就一年,第二年发芽率就会大大下降,而麦、稻、玉米的种子寿命稍微好一些,是三到六年。所以,种质资源安全非常重要。

种质资源安全事关粮食安全。比如,我们到种子公司购买种子时,很多商家都会强调种子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这种种子只保证当年有收成,若是从中再挑出种子来种的话,恐怕就不会有收成了。所以,很多农民就需要年年到种子公司购买种子。这时候,如果国内的种子公司在种源上出了问题,或是国外的种子公司拿种子来卡我们的脖子,那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我们要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把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生物多样性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要留下尽可能多的作物品种,使其活态传承下来。否则,我们可能研制不出新的杂交品种。因为一个杂交新品种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原生品种。比如海水稻,就是研究人员在海边发现了一种耐盐碱的野生稻,经过研究,把这种野生稻与普通高产水稻杂交得到更优良的海水稻。可见,作物的原生品种仍有重要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保留这些生物种类。此外,家禽家畜也是如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7年9月3日报告:过去6年中几乎每月都有一个家畜家禽品种从地球上消失;牛、羊、猪、马、鸡和鸭等家畜家禽有7600多个品种,但11%的品种已经灭绝,16%的品种濒临灭绝。目前,我们正在努力保护濒临灭绝的品种,逐步恢复已经灭绝的品种。

4.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往往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相比现代改变自然、战胜自然的诸多壮举,古人更注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智慧。

比如,红河州哈尼族梯田。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其中,红河州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哈尼族梯田地区却依然有较为充足的水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据统计,红河州当年粮食产量依然获得了增产。那么,哈尼族梯田地区是怎么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是形成一整套“雾水灌溉”系统。这套系统包含四重结构,位于山顶的森林,是涵养水源最重要的部分,然后依次是村寨、梯田、河流。那么,如何做到雾水灌溉?梯田、河流中的水分,经太阳一晒,形成水汽,并沿着山坡往上走。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逐渐降低,水汽在山上凝聚成露水,滴入地表的腐殖土中,慢慢渗入深土层,在土下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天然水库。你在山间小路上走的时候,不见水流,但听水声,踩在土上会即刻留下脚印。而这个脚印在40分钟后就形成一个小水洼,2个小时后就变成了一个小水坑。这样,土里的水分就不易流失,也就形成了一个抗旱能力非常强的循环系统。

再比如,敖汉旗的旱作农业。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属旱作农业,也就是雨养农业,靠天吃饭。但是,当地真的遇到天旱就没饭吃吗?也不一定。他们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来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如果今年下雨早,土壤墒情好,就种植产量高的小米品种;反之,则种植产量低、生长周期短的作物品种。如果遇到旱涝灾害,地里的作物没长起来,怎么办?补种一茬荞麦,依旧可以有收成。这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调整种植作物的品种,来保证当年的收成。

5.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在解决了“吃得饱”问题的今天,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和粮食安全的责任人,我们要为解决人类社会“吃得好”的问题,做好更多的资源上与物种上的准备。否则,我们就很容易因为解决“吃得饱”的这样一个短期利益,而放弃“吃得好”的长远利益。比如,粮食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口味的多样性,也是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

由此可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主要包括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在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明显的生态合理性,在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农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我们拿稻田养鱼和常规稻作方式做个比较。

插图1

如图,稻田养鱼在旅游发展、病虫防治、水量调节、营养保持等方面的正效益,要高于常规稻作方式。

插图2

如图,常规稻作方式在甲烷排放、水质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负效益要远远高于稻田养鱼。那么,正负相抵之后呢?稻田养鱼的净效益还是高于常规稻作方式。这就是传统农业的优势。

 

二、北京的农业文化遗产

根据2018年出版的《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报告》统计,除京西稻、文玩核桃已入选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外,产自海淀的玉巴达杏、丰台的白枣、门头沟的京白梨、顺义的铁吧嗒杏等50项被收入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另外,还有北京油鸡、北京鸭、潮白河金翅金鳞大鲤鱼等共485项列入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这是北京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情况。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要不断向宫廷提供特供服务而逐渐形成的一套具有皇家特点的农耕文明。作为一笔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值得挖掘。

(一)北京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

在北京市的16个区中,50项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依海拔高度、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工业发达程度以及人居密集度的不同,主要分三大阵营:

第一大阵营,远郊区县及深山区阵营,有33项,包括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

第二大阵营,近郊区县及浅山区阵营,有17项,包括朝阳、丰台、海淀、顺义、通州、平谷、密云、怀柔等;

第三大阵营,中心城区及工业区阵营,包括东城、西城、石景山,由于这里城市化及工业化发展迅速,已经没有农业文化遗产。

(二)北京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产品类别

1.粮食作物种植类农业文化遗产

在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中,粮食作物种植类遗产比重并不大,共4项,占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总量的8%。与全国此类遗产占比30%的比例相比,其比例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7%,说明北京自古便是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其粮食消费主要依赖外援。在这4项农业文化遗产中,有3项是水稻种植,它所代表的是进入北方后的南方稻作文化的最高水平,而房山旱作梯田系统所代表的则是北京旱作农业的最高水平。它们分别是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海淀京西贡米保护区、房山京西贡米保护区)、顺义水稻栽培系统和房山旱作梯田系统。

2.畜牧水产养殖类农业文化遗产

在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中,养殖类农业文化遗产有4项,占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总量的8%,与全国养殖类遗产占比11%相比,北京的总量明显偏少。在这4个项目中,朝阳洼里油鸡养殖系统、大兴北京鸭养殖系统、房山中华蜜蜂养殖系统等项目,在历史上专门为宫廷提供优质食材,而宫廷金鱼养殖系统主要用于宫廷内部的金鱼培育及观赏。由此也不难看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北京养殖业,同样是为皇家服务的,基本上代表了明清以来北京养殖业的最高水平。

3.水果种植类农业文化遗产

在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中,水果种植类农业文化遗产共37项,占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总量的74%。与全国水果种植类农业文化遗产仅占32%相比,其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还要多,是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基本上是以水果种植类遗产为主体建构起来的。

总的来看,北京市的农业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与宫廷特供有关。50个项目中,至少38项是皇室特供,占到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总量的76%。比如,大兴皇家蔬菜种植技术,历史上是专门为皇家提供蔬菜服务的;朝阳黑庄户宫廷金鱼养殖系统也是专门为皇家提供金鱼饲养技术服务的。而水果与皇家的关联更加普遍。

(三)北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保留下中国最优秀的皇家种植技术;

第二,可以保留下北京地区最优秀的皇家农作物品种;

第三,可以为社会提供皇家贡品级的水果等美食原料;

第四,可以将北京升级为皇家农产品品种繁殖、推广基地;

第五,可以与旅游结合,将其打造成为新的旅游、游学集散地。

总之,在中国当代的农业发展中,北京还是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不能因为北京不是一个农业发展的重点城市,就放弃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保护好它们,是为北京农业的未来发展找到一个新的路径,同时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一套完全不同的思路。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1206/11869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