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2年12月28日 15:09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经济工作总思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握首要任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总结世界其他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判断,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一,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建设可以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但也要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和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得到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二,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征程上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供给体系质量不够高等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优化生产函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持续顺利推进。

其三,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问题更加凸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依然紧迫。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才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我国现代化事业不错失机遇、不会被打断进程。

明确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经济韧性,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等,要求发展方式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机会,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现在,我国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解决这些难题,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使发展转向更多依赖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并且可以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带动外循环。我国已经具备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的超大规模市场。从供给潜力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6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从供求双方看,我们具备实现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诸多条件。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实现高质量发展。

找准发展关键点

在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内循环的动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国内循环的可靠性。无论是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作为依托。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内循环的可靠性。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挖掘国内循环的潜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形成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新局面。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国内循环的空间。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实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建设基于比较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更好助力现代化建设。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副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2/1228/1189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