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刘江红:北京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
2023年01月12日 15:49
刘江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坚持传承发展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迈出坚定步伐。今天,我们就重点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创新文化以及文化创新如何赋能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北京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和规划,如:《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北京文化创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一、北京坚持传承发展“四个文化”
第一,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古都文化是北京长期以来作为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按照《规划》,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以及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和文化传承。
第二,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培育、形成和凝结而成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要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挖掘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按照《规划》,要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旧址为重点,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重点,形成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为重点,形成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
第三,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京味文化是北京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风俗习惯、礼仪礼节、道德规范,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乡愁。新时代传承发展京味文化,要坚持辩证扬弃、开放包容、推陈出新,以保护城市记忆为基点,以培育首善之区市民精气神为带动,着力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温润人们的精神世界。按照《规划》,要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承传统地名、戏曲、音乐、书画、服饰、技艺、医药、饮食、庙会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中轴线、天坛-先农坛-天桥等10条文化探访路建设,推动什刹海-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等13片文化精华区建设。
第四,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涵养了敢于开拓、奋勇争先的创新氛围,孕育着各得其所、人人出彩的创新机会,塑造出勇于创造、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新时代践行创新文化,要坚持创意为先、人才为本、机制为要,让勇于创新成为风尚、支持创新形成氛围。按照《规划》,要建设设计、影视、演艺、音乐、网络游戏产业高地,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同时还要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推动“文化+”融合发展等。
二、北京建设高品质创新创意中心
(一)建设设计名城
吸引集聚设计产业要素,聚焦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等优势领域,打造设计产业集群,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搭建设计创新平台,发挥好中国设计交易市场作用,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国内设计机构与国际设计组织开展设计项目合作,不断提升生产、生活价值和品质。办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等国际品牌活动,引领国际设计发展,不断提升北京作为设计名城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城市创意设计发展,充分发挥设计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间再造、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特殊作用,赋能城市创新。我们看到,北京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网红打卡地,而这正是体现了城市创意设计的力量。
举几个例子。在吸引集聚设计产业要素方面,北京以改造老旧厂房、建设文化创意园区为重要载体,打造设计产业集群,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比如,通州区的张家湾设计小镇,将铜牛老厂区改造成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将北泡轻钢厂改造成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再如,朝阳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将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原751厂),这个北京曾经最主要的煤气厂,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吸纳了百余家设计师工作室入驻,而且成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发布主场地,变身为北京时尚打卡地。可见,老旧厂房在华丽转身中,吸引集聚设计产业要素,并使之良性互动,形成良好产业生态。
另外,文化创意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近年来,北京推出了大量国潮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比如,天坛公园在这两年开了“天坛福饮”“祈谷·天坛味道”,推出了带有福字的网红咖啡、祈年殿造型和古装人物造型的冰激凌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品尝。到现在,游客在逛天坛时品一杯“福饮”咖啡、吃一根“祈年殿”雪糕,已成为新的风尚。近年来,北京深挖名胜古迹中的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文化创意设计,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搭建设计创新平台方面,我们举办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等品牌活动。从北京国际设计周来看,2021年,该活动为期15天,遍布京津冀的3个主会场、30个分会场和32个设计站点,共举办展览、论坛、工作坊、市集、消费体验等活动716项,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的观众达7660万人次,其中线下观众312万人次。2022年,该活动围绕“数实互生”的大主题,重点强化设计、科技、时尚、潮流、艺术等领域的创意展示与合作交流,突出“与儿童共设计”“美丽乡村”“元宇宙”“设计消费”等主题内容,以设计为引领,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引领市民品质新生活。
在加快城市创意设计发展方面,北京将创意设计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中,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北京胡同绵延数百年,是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加快,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这些胡同却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问题越发严重。因此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实施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推动街巷整治向街区更新发展,从面到里由街巷向院落拓展延伸,积极探索“共生院”模式,打造了一批“美丽院落”,充分激发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统筹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的新路,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别是在“美丽院落”改造过程中,邀请责任规划师团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院落进行全面测绘和专业设计,并且充分参考居民意见,按照居民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使院落“颜值”焕然一新。另外,在街区更新过程中,通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形成更有活力的开放空间,打造最美“文化+”街区。如今,漫步胡同,随处可见书店、剧场、室外文化广场以及新型公共文化设施等,总有一处能让人放慢脚步,感受文化气息。可见,“文化+”融入街区更新全过程,让历史文脉在街区更新中重新熠熠生辉。
(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视听产业中心
吸引集聚影视产业要素,加快完善影视投资、创意、生产、发行、放映、传播、衍生品开发高度集成的产业链。规划建设国际影视标志性场所,发挥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资源集群优势,打造影视特色文化休闲区。提升影视后期制作实力,主动接轨国际数字影视后期制作前沿,使北京成为国际影视后期制作首选地。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新视频产业发展,打造高新视频产业集群,强化技术自主研发应用,做强做优产业生态。
《“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影院超过300家,城区和主要乡镇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支持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扩容升级,打造国际高端水平综合电影基地,支持中国电影博物馆(二期)等国家级电影设施建设,支持重点电影基地(园区)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支持推进首钢科幻电影园区建设,建立电影未来科技园,鼓励基地企业与科技、金融、旅游、传媒、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内涵和综合效能。
具体举措包括:
第一,支持高精尖电影技术装备的研发。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可替代技术体系研究,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电影影像AI修复等新技术,探索制定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标准化摄制技术与工艺流程,推动北京成为电影高新技术研发的策源地。
第二,鼓励互联网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在电影领域应用。发挥北京互联网企业聚集和科技资源优势,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体系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使互联网作为基础的技术工具,嵌入到电影项目策划、内容制作、宣传发行等多个方面,成为电影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第三,建设世界领先的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将提升影视后期制作 水平、提高后期技术支撑能力作为电影科技融合发展着力点,重点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行业带动性强的电影后期制作企业。支持建设后期制作集群,挂牌成立一批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使北京成为国际电影后期制作首选地。
第四,促进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能,以科幻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引领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助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设跨越提升,使北京成为科幻电影创制和首映的重要基地。
比如,北京在电视剧创作上,把导向、强服务、重创新、促精品,书写着“人民的史诗”。2021年,从年初《觉醒年代》到年中的《我们的新时代》,从暑期档的品质剧《理想之城》《乔家的儿女》到年末的《香山叶正红》《对手》,在当年的电视荧屏上,共计27部影视剧作品出自京产。这些京产剧,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不仅在题材上多有探索和创新,在表达上也更易让人接受,一经播出便成爆款。
再如,北京冬奥会在开闭幕式及赛事直播中采用了8K超高清技术。这一技术结合了计算机视觉、图形图像学、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能够实现空间分辨率增强(高清到4K超高清、4K到8K)、亮度动态范围增强(SDR到HDR)、视频损伤修复(去块效应、去噪)、采样深度增强(8Bit到10Bit),达到视频画质明显提升、细节明显丰富、画面明显细腻、瑕疵明显减少的效果,从而提高视频的画质和观看效果,为观众带来亲临现场的沉浸式体验。
(三)建设演艺之都,延伸演艺行业产业链
推动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原创戏剧策划创作,延伸演艺产业链,推出沉浸式、互动式等演艺业态。做优做强演艺运营,鼓励国际国内知名院团和艺术家将优秀演艺作品的全球首演、国内首演放在北京,发挥大戏看北京的风向标作用。实现长安街演艺区、王府井演艺区、天桥演艺区、中关村演艺区、西部演艺区、台湖演艺小镇等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水准的演艺空间。鼓励商业综合体、文化街区、文创产业园区引进演艺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推动业态模式创新。
据统计,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场馆举办共计2292台22059场演出,观众人数达456.9万人次,票房收入6.67亿元。同时受疫情影响,北京各类文艺团体纷纷推出多样化的线上文化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赏经典剧目、观互动直播、品传统文化。比如,2022年6月2日-6月11日,抖音直播联合中国文促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邀请12家院团演出机构,通过抖音展播79个剧目共81场演出,累计吸引超过9067万人次线上看大戏。
近年来,北京推出了“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北京演艺集团根据会馆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推出“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节目,将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用现代编排方式呈现出来,为市民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走入会馆看戏。湖广会馆、安徽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等会馆陆续迎来新生,民乐、歌舞、曲艺、杂技、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形式多样的演出相继登场,百年前会馆里“乡人欢聚看乡戏”的热闹场景得以重现,也为京城夜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北京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数据显示,2021年1至12月,北京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劲,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动漫和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以及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16个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22.6%,对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73.2%。
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5G+8K、人工智能、激光放映、虚拟现实、光学捕捉、柔性显示屏、3D打印设备、无人机、同轴宽带接入等高端文化装备和技术自主研发,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文化领域的示范应用。建设若干智慧技术应用场景,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虚拟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智能化集成。推动清华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等发展,新建一批智慧文化业态孵化器、加速器,加快形成实力强劲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
举几个例子。北京冬奥会上的AR应用。想必大家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AR雪花印象尤为深刻。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队入场时都有一个雪花形状的引导牌,在中国代表队入场后,引导员手拿雪花引导牌汇聚在一起,此时AR雪花也开始显现。根据创意需求,AR团队在场景制作中进行了技术美术上的突破,有机地把随机生成动画和人工预置动画结合在一起,使得标有国家名字的雪花前景元素得到完整地展现,以达到功能需求,同时也兼顾了正面全景机位的变焦跟踪。
电竞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景,由数字技术、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体育竞技等关联属性,衍生出的虚拟偶像、3D虚拟世界、音乐、动画、陪练、沉浸式观赛、直播互动、VR/AR游戏设备、PUGC游戏平台等多个产业链条,以及电竞本身的“数字化”特征,奠定了电竞产业成为数字消费重要载体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对各个相关联产业如何在此基础上,与电竞融合互促,凝聚合力,实现双向赋能。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电竞产业的发展。
自2021年以来,数字藏品在国内火了起来。随着国潮的兴起,文物通过数字藏品的风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一些博物馆销售的文创数字藏品,成为现象级爆款。这类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不仅拥有与传统艺术品一致的唯一性与稀缺性,还杜绝了假冒藏品出现和无限复制的现象,更加具备了稀有属性,增强了收藏的价值,成为新的收藏趋势。另外,数字藏品还可以结合不同行业的实体企业进行多元的跨界合作,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数字经济模式。
四、北京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一)文化金融深度融合
近年来,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慢、融资少,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题。2022年,为破解这一难题,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创实验区深入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服务模式,探索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类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在文化金融的促进作用下,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经济贡献大幅提升,目前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
(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
第一,着力优化古都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轴线申遗,完善游客服务配套设施,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中轴线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聚焦老城保护与复兴,塑造围绕内环路的特色文化空间,实施“漫步北京”计划,推进中轴线、天坛―先农坛―天桥等10条精品文化探访路建设。推动落实“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推进大运河、长城(开放段)、西山永定河沿线重点旅游项目等建设,创办中国(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培育古都文化旅游新亮点。
第二,加快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扎根延续。推进北京地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展示,依托北京大学红楼、卢沟桥(宛平城)、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重点革命文物载体,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串联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主题片区、抗日战争主题片区和“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三大主题片区红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旅游胜地。
第三,精心打造京味文化旅游产品。加强胡同、四合院等地理要素与文化内涵的关联表达,保护利用好烟袋斜街、大栅栏等重要文化空间,突出老北京记忆,打造一批“最北京”文化体验地标。加强京味文化素材挖掘和转化,支持京剧、京韵大鼓等艺术发展,推进京剧文化之旅项目建设,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北京城市金名片。鼓励时尚文化活动和艺术区建设,引导北京礼仪、京味饮食等各类文化健康发展,彰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魅力。
第四,全力培育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三城一区”科技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新景点、新旅游、新赋能”为主题,推动开发一批科技旅游应用场景,向中外游客充分展示大国首都科技创新成果。丰富研学旅游活动内容,依托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青少年科技馆等场馆资源,制定主题多样的研学旅游路线,设计推出科技主题旅游线路。用好5G、超高清视频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北京味的网红打卡地。
第五,聚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推进门头沟、房山、密云等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一批以传统村落为依托的京郊休闲度假地。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小镇,支持打造一批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建设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等活动为一体的京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水平,推进登山步道、骑行线路和景观廊道建设。
(三)文化商业深度融合:“文化商圈”计划
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背景下,北京将文化元素注入商业空间,优化其风貌景观和内涵价值。2021年,北京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制定实施前门大栅栏商圈改造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打造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推进西单-金融街商圈一体化,打造以“品牌+品质”为特色的时尚魅力消费圈。此外,华熙LIVE·五棵松、蓝色港湾国际商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区域文化休闲、时尚娱乐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城市商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文化体育深度融合
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拓展体育旅游产业链,打造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体育文化旅游交流功能,积极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落户北京,打造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地。支持新首钢地区加快建设成为集专业体育竞技、世界时尚运动精品体验与高端服务业于一体的体育产业示范区。持续提升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影响力,打造一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路线。积极开发冰雪运动旅游,加快推出北京延庆―张家口崇礼冰雪旅游系列产品。
五、北京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
刚才,我们从供给角度谈到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商业、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现在,我们从消费角度介绍文化惠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民对美好文化消费的需求快速升级。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作为全市性的文化消费促进平台,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历经十届。十年来,文化消费季累计开展活动超1500余项,累计活动开展场次超10.4万余场,累计实现消费人次达4.57亿人,直接消费金额达1001.1亿元,在引导文化消费升级、促进消费产业双向提振、提升城市文化生活风貌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尤其是,2022年第十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举办了20余项主体活动、400余项精品市场活动,涵盖了图书、艺术、演出、旅游等多领域,推出了“书香京城”板块的12小时文学日,“演艺京城”板块首演的20部精品大戏,“娱游京城”板块的京城坐标打卡地图、点亮“夜京城”活动……扣住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弦。
“惠民为本”始终是文化消费季的核心宗旨所在。数据显示,首届文化消费季推出“惠民卡”,线上线下申领总人数达33.5万,直接产生消费金额超过1000万元。第二届文化消费季通过各种折扣为消费者提供市场价值2600余万元的惠民优惠。第五届文化消费季通过折扣、满减、买赠等方式,实现惠民金额约10.3亿元。文化消费季在拉动消费方面成效明显。首届文化消费季政府资金投入不到3000万元,拉动了50多亿元的直接消费。第二届文化消费季全市十六区共投入超过3000万元,拉动直接消费超过100亿元,较首届翻番。从第四届文化消费季开始,财政撬动比持续稳定在1∶6以上。十年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让更多民众在低价位上接触到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产品或服务,起到文化艺术素养“养成”与文化消费行为“激活”的作用。
总之,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大众三个主体的作用,以创新为动力,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112/11906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