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董梅:岁岁年年,生生不息——诗词里的中国节日
2023年01月18日 13:38
董梅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场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岁岁年年,生生不息——诗词里的中国节日》。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同时我也非常乐于从中国文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
说起“岁岁年年”,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唐代刘希夷的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短短两句,窥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出了花朵盛开与凋谢之间周而复始的规律。大家在读这首诗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年”和“岁”究竟有何不同。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开始今天的讲座。
“年”和“岁”的不同,体现在历法上。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阴”指月亮,又称太阴星,“阳”指太阳。以太阳对地球照射角度规律为依据的历法和以月相规律为依据的历法合二为一,编制为中国的传统历法。在以月亮作为参照的这部分历法体系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也就是春节。在以太阳为参照的历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冬至。所谓“冬至一阳生”,指的是这一天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回升。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岁”和“年”是不一样的,比如过春节时我们会登门拜年,问孩子年龄时会说“你几岁了”。“岁”指的是从一个人生日的这一天到第二年生日这一天,这一闭合的恒星回归年。今天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些专业名词,只需知道中国传统历法可分为太阴历和太阳历。
一、太阴历中的伦理型节日
相较于太阳历,太阴历中的节日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太阴历参照的是月亮的圆缺状态。中国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里主要指的是情感上的联系。古往今来,多少人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寄托在月亮上。如果月球是一艘小船的话,恐怕真的载不动这许多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情感与月亮的圆缺规律结合在一起,这恰恰反映出在中国人的人伦观念中对团圆的看重。“团”和“圆”在自然界中最为直观的形象,最为显著的参照便是月亮。虽然太阳也是圆的,但我们没有办法长时间直视太阳。而我们可以尽情仰望月亮。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过一首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夜,一轮圆月当空,所有人都在抬头望月。这是一个典型姿态。因这一动作,每个月的阴历十五都被称作“望”,八月十五被称作“八月望”,九月十五被称作“九月望”,阴历十六也因此被称为“既望”。月圆之望所反映的正是我们对人际关系圆满的期望。所以,依托于月亮阴晴圆缺的太阴历所产生的一系列节日,对于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比如中秋节。
相对月圆之日的十五,初一也同样重要。初一这一天看不到月亮,天空是昏暗的,故被称为“朔”。春节就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前后,会有几亿人为了团圆,返乡回家,形成“春运”。《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过春节时会先进行祭祖,这是对血缘源头隆重的致敬。祭祖结束后,所有当世子侄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红楼梦》称其为合欢宴。今天我们也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种行为的目的正是加强对共同血缘的认同,缔结更加亲密且有秩序的家庭关系。从家庭这一基本单位展开,我们就能看出中国人对社会秩序的重视。正是依靠春节、中秋节等隆重的传统节日,一次次加强国人对共同血缘的认同以及对团圆的期待。
宋代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岁”指这一天,“除”指除夕,“日”指除夕之后的次日。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后的次日,俗称大年初一。从语词对应的角度看,“除夕”对应“元旦”。然而“元旦”这个词已被用于公历1月1日。从源头上看,辛亥革命废除传统历法,改行公历,这时才将“元旦”割让给公历新年。无论是从母语的完整性角度看,还是从节日色彩的完整性角度看,这一做法都让人感到可惜。“新桃换旧符”是传统民间习俗。新的一年,要在家门前挂上桃符,以驱邪祈福。
唐代诗人王湾曾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同样是在描述除夕夜里辞旧迎新的时刻,诗人在长江上的一艘小船里,送走一年中最后一次日落,并东望大海,迎来新的一年中的第一次日出。这描述的正是守岁的习俗,全家一起看着太阳在地平线落下,又在拂晓黎明时看着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至此,我们通过中秋和春节对太阴历体系中的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阴历以月亮的盈亏规律,也就是月相,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节日体系?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族群,我们与天地日月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举头望明月”中的“望”,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人观察自然,与自然产生联系的方式。《易经》将这样的方式表述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即“仰观俯察”。望日望月、观山观水,这些都是先民主动与自然产生联系的方式。
随着民族自身文明的进步,逐渐产生出远离自然的节日。比如,元宵节。虽然元宵节也是以月圆作为时间节点,但却不同于中秋和春节。因为中秋和春节的指向是家庭,是家人团圆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古典生活形态下,这两个节日是要在家庭中度过的,但元宵节却不必如此。古代的元宵节带有某种狂欢节的气氛。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氛围。元宵节晚上看灯、放烟花的习俗已经盛行于宋朝。“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如果不细读的话,很可能以为这是在说春天到来,树上的花都开了。但其实这里是一处比喻,如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辛弃疾将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比作春天的花开。南宋的夜空与现代城市中被灯光侵蚀的夜空不同,在那样深邃的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多么璀璨,消散下坠的过程又像是一场流星雨,令人惊叹。“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时词人从天上看到地面,城市中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大街小巷中还弥漫着香气。这香气中一方面有烟火的味道,另一方面宋人重视用香。“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时视线再次升到天空,看到像玉壶一般皎洁光润的月亮在移动,这里是指时间在流逝。“鱼龙”是宋代百戏的一种称呼。可见,这座城市一整夜都有娱乐表演。这是南宋时期元宵节狂欢的一段记录。另外,根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前后的这段时间允许仕女出游,也就是说允许女子在这一天出游观灯,真可谓是全民狂欢的节日。今日的元宵节已经褪去了全民狂欢的氛围,转而成为家庭团圆的节日。
节日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条规律可循:传统节日基本上都在逐渐指向家庭,逐渐指向关系的巩固和维系上,我称之为伦理型节日。
二、太阳历中的自然型节日
太阳历体系中的节日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称之为自然型节日。太阳历遵循的是太阳对地球的入射角度规律。夏至日,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动,在冬至日到达南回归线。这里提到了太阳历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夏至和冬至。二十四节气基本与现行公历保持同步,比如清明基本每年都在4月4日前后。但是,太阳历不能与现行公历画等号。太阳历是独属于中国的,一套古老的历法体系。民间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倡导蔚然成风,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二十四节气能够指示自然规律。比如,北京的夏天不是在立秋结束,而是在处暑前后能感受到凉意。唐代诗人韩偓的《已凉》写出了寒暑交替的氛围。“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什么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就是暑气刚刚送走,已经有了些许凉意,但还未真正冷起来的时候,可以对应到二十四节气里的白露。诗人非常敏感,为我们描绘了冷热交替时生活场景的变化,在栏杆之外还挂着可以遮挡阳光的竹帘,屋里却已经把屏风摆上了。屏风,顾名思义,是用来挡风的。外面的帘子用来挡太阳,起到避暑的作用,里面的屏风用来挡风,起到驱寒的作用。“八尺龙须”指的是用竹子编织的凉席。进入室内,床上还铺着凉席,但是棉被已经拿出来了。
二十四节气能精确地反映自然界寒暑温凉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指导农业生产。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既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出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所以,我将这套节日体系称之为自然型节日体系。
关于清明,我们来看《诗经》中的《溱洧》。溱水和洧水位于河南境内,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春天到来,溱水和洧水刚刚融化,水位上升,水流湍急。原野上,有一群人正在游玩,他们每人都抱着刚刚采摘的“蕳”。今天称这种植物为泽兰或佩兰,是菊科植物。在上古先民的生活中,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可用来煮水沐浴,或制成香囊随身携带。那么,为什么先民会在春天采集佩兰?因为随着气温升高,毒虫就会出现,需要准备好这样的驱虫之物。正因为这种植物有驱虫的功效,先民由此产生了对这种植物的美好期待,赋予其辟邪祈福的寓意。可见,这样成群结队的采摘活动是在配合隆重的祭祀节日。先民还会在这一时节下河游泳,进行清洁活动。这首诗截取了其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女孩子说:“我们去那边看看祭祀活动吧。”男孩子说:“我刚刚看过了,不想再去了。洧水对岸的风光很美,我们一起去吧。”于是二人一起到了对岸,看着原野上盛开的芍药花尽情欢笑,萌生了率真的爱意,男孩子趁此机会,摘下芍药花送给女孩子。《溱洧》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文化人类学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先民如何过春天的节日。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称为上巳节。
魏晋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将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上巳节。这一节日具有非常典型的自然型节日的特点。这一天是用来亲近自然的,人们要到原野中采摘植物,到河边戏水,感受自己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这一节日在中国文化史上由来已久,比如《论语》中提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之初,换上春天轻盈柔软的衣服,由五六位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中游泳,再到舞雩的高台上沐浴春风,最后在高歌中结伴而归。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头便指出,“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上巳节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们一起曲水流觞。由此可见,上巳节能够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让人体会到时节的变化。
上巳节是清明节的雏形,清明踏青的传统便是从上巳节演变而来的。这一遗风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保留得更为完整。比如,侗族和白族至今保留着在三月三对歌的传统。傣族的泼水节虽与佛教仪式有关,但也能看出其中蕴含的上巳遗风。这些习俗都在巩固和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秋天的重阳节与三月三一样,存在从太阳历节日转变为太阴历节日的趋势。重阳节的习俗是登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春天采集蕳草相对,重阳节要采集茱萸。可见,自然型节日以登高望远、采集植物等方式将人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处在逐渐疏离的趋势之中,我们越来越关注于维系人际关系,离伦理型节日越来越近,离自然型节日越来越远了。现在我们过的每一个传统节日似乎都是在家与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或是其他优秀文学作品,都为我们描绘了非常美好的自然型节日。今日,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发掘、重新认识这些自然型节日,加强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另外,补充一点,上巳节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至少在《诗经》时期就已经成为情人节了。三月三,春回大地,一切都散发着勃勃生机,包括我们的肌体。这时将身边自然开放的花朵采撷下来送给爱人,才符合人的行为逻辑,才顺应时序。所以,我们可以从节日的表象追寻到文化体系内在的源泉。
我希望,通过这些诗篇增强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太阴历的伦理型节日和太阳历的自然型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体系。这一体系,向内关注我们与亲人、友人的人际关系,向外修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节日从人的维度和自然的维度帮助我们建立良性关系。所谓“人生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良辰和美景属于外部环境,赏心和乐事既与外部环境有关又与自身有关,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关系经营好,自然可以获得生命的美满与愉悦。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大家能一起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其中的内在价值。祝愿大家能够事事如意,幸福美满!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118/11911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