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陈连山:文学经典中的春节
2023年01月19日 13:51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文学经典中的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不仅是因为过春节的人多,还跟它延续的时间特别长有关。按照传统,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有的地方到正月十六或正月十八)结束。其间,有许多饱含文化意义的民俗活动。例如,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其后陆陆续续开始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扫房子,然后是贴春联、祭祖、除夕守岁、饮岁酒、放爆竹、吃饺子、吃年糕、拜年、赏灯等。这些民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往今来,春节习俗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被写入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它们或记载民俗事实,或抒发个人感想,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晋朝开始已经有了专门记录节日习俗的著作,称为“风土记”或“岁时记”。现在保存下来最早的“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岁时记”是对节日民俗的客观记录,而文学作品不仅记录客观事实,还表现作者对春节的心理感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今天,我就给大家展示一下文学经典中所描写的春节习俗,让大家了解文学家们是如何认识春节的,以及他们对春节的特殊感受。
一、唱童谣 迎春节
童谣是儿童自发的口头文学,看似简单,但非常风趣、生动。儿童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春节习俗十分复杂,于是人们创造了相关的童谣,来叙述本地春节习俗。有一首童谣就对老北京的各项春节习俗进行了生动描写: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非常全面地叙述了老北京的各项春节习俗,可以帮助儿童大致了解春节的民俗活动。过去中国的经济不太发达,百姓日常生活水平不高,只有春节可以吃到好吃的,所以这首童谣的第一句就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是从腊八开始的。下一个关键点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二十三,糖瓜粘。”传说灶王爷腊月二十三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德行,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他,为他送行,祭品就是糖瓜(小瓜形状的麦芽糖)。糖瓜很甜,据说这种祭品可以使灶王爷说自己的好话;同时,糖瓜也很黏,据说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不说自己的坏话。这种类似收买灶王爷的说法,童谣里没有,儿童只记得腊月二十三自己可以吃到甜甜的糖瓜。再往后,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一直到除夕守岁,初一初二拜年等等,都是传统习俗。当然,各家也会根据自己的方便,来安排哪一天准备什么。
二、从经典古诗词中了解春节习俗
(一)《除夜》中的春节习俗:扫除尘土、祭神、祭祖
忙忙碌碌一年,到了年底,人们要告别陈旧的一年,除旧布新。首先要全面打扫卫生,也就是“除尘”。同时,打扫卫生也是为祭神、祭祖做准备。另外,尘土的“尘”谐音陈旧的“陈”,因此,除尘土也具有除旧布新的文化含义。
清朝人顾禄在《清嘉录》记录除尘土的习俗时说:“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在《除夜》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戴复古的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除夕之夜人们扫尘、祭神、祭祖、放爆竹、守岁、喝椒酒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新春的期盼,抒发了对瑞雪兆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王安石《元日》中的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周代时,人们把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为桃符,用来驱鬼辟邪。关于贴春联的习俗,古代有很多记录。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各家都换上了新的桃符。这首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并且提及了爆竹、屠苏酒和换桃符三个习俗,生动地描述了春节的景象,让我们对春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学家都比较敏感,他们对于节日的体验特别深入,他们的描述可以帮助、启发普通人提高自己对节日的感受,提升节日幸福感。因此,《元日》这首诗也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喜爱。
(三)《守岁》《除夜》中的春节习俗:除夕守岁、饮岁酒
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古人认为,新旧交替是比较危险的时刻,他们想象那时会出现妖魔鬼怪。这表明了人们对这个时刻的担忧。因此,为了求得心安、消除担忧,人们发明了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贴门神、全家守岁。
古代描写守岁的诗歌尤其多,有客观描述的,也有侧重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白居易在《除夜》中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这首诗描写了在旧岁将去、新年将至之夜,诗人对时间的感受和对人生的领悟。
苏轼也写过《守岁》,他写出了儿童与作为成年人的自己的不同感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孩子只管玩耍,无忧无虑;而诗人则是感叹时光荏苒,担心光阴虚度,羡慕少年时光充裕,勉励自己仍须努力。这首诗描绘了同处于守岁时刻的儿童和成年人,因为年龄、见识的差别,对于除夕夜的不同感受。
除夕夜,长夜漫漫。现在的人们在除夕夜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古代没有电视,大家就开展娱乐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喝岁酒。喝岁酒,一方面是辟邪,另一方面是祝愿长辈长寿。屠苏酒、椒酒,是古代中国人春节期间主要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一种草,用屠苏泡酒称为“屠苏酒”。椒酒,又称椒花酒、椒柏酒,是用椒花或加入柏叶浸泡而制成的酒。古人饮屠苏酒的顺序是由幼及长,先从年少者开始,然后按年龄顺序,由幼到长逐人饮少许,年长者最后饮。宋朝文学家苏辙在《除日》里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一般来讲,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吃饭也好、吃饺子也好,都是长辈优先,只有饮岁酒是晚辈优先。那么,屠苏酒为什么让孩子先喝,而老人后喝?因为幼者是又长了一岁,而老者则是又失了一岁。孩子们先喝是要辟邪,同时让孩子快快长大;老人后喝是让老人慢慢变老,祝愿长辈长寿。
老百姓在春节时要聚餐、喝屠苏酒的习俗,皇宫里面也一样有。唐太宗李世民每年除夕都会把大臣招到皇宫,同他一起守岁。而且一边饮酒,还一边互相写诗唱和。比如李世民的诗《除夜》,描述了除夕之夜宫廷中宴会的快乐,表现了唐太宗对未来的期待:“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四)《爆竹行》中的春节习俗:爆竹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表明,当时所谓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响声,以辟邪驱怪。宋代开始有了鞭炮,但是南方很多人还是烧竹子。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中详细描述了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爆竹的全过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五)《甲午元旦》中的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古时指年幼者向年长者跪拜,以及同辈之间互拜,有恭贺新年、祝福添寿之意。清朝诗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道:“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首《甲午元旦》写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诗人描写了当时的过年习俗,如围炉守岁、放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等。当时作者虽已66岁,但赤诚童心在字里行间仍清晰可见。
(六)古代春节习俗:看戏
过去人们喜欢看戏,而且在不同的节日要看不同的戏。《喜朝五位》的情节是五位男喜神、五位女喜神,在迎新之日来到人间庆贺皇帝一家圣寿无疆,献上一个大喜字。这些特定的时令戏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春节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读现代文学经典 品味年的气氛和年的愿景
现代作家怎样描述春节?比如老舍,老舍虽然曾在英国留学,但他是对传统文化比较支持、理解的现代作家,他在《北京的春节》中描述了北京的各种春节习俗:“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还特别描写了儿童们过节的情景:“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瓤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孩子们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老舍是用很愉快的眼光来看待春节习俗的。
老舍还写道:“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又比如,老舍写道:“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老舍能够很平和地对待春节的各种习俗,他所描写的北京春节是快乐、充满幸福感的。
古代的大多数作家和现代的一部分作家都对传统节日进行了客观、生动的描述,文学作品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生动描述和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充分阐述,对于保存、发展传统节日有着重要作用。对待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本着文化多元的立场,尊重民众文化权利和生活方式,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些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119/11913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