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北京市

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2023年01月19日 15:59

【自立自强·大家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体现了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决心,也为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开放为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开放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以开放聚创新之势。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通过国内外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流动和交换,促进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组织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创新链跨地区、跨国布局。自主创新要建设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塑造开放创新生态,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只有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才能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开放合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眼国际、拓宽合作,初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科技领域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对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化科研制度和环境更加完备,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便利,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但应认识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分散、重复,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不畅,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在开放创新生态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全球创新网络融入程度亟待提升、国际创新合作生态亟待丰富、创新营商环境亟待优化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需要秉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理念,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探索构建更加自主、协同、开放的制度,搭建包容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要素融通汇聚、创新成果共享的新生态、新格局。

首先,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科技创新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汇聚各方资源,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优化顶层设计,建立科技开放合作战略政策体系。统筹国家和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发展不同层面需求,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时期开放合作总体战略。强化制度建设,破除阻碍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的制度藩篱。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探索实施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稳步扩大技术创新领域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并推动我国在科技创新法律、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格局,让政府间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民间交流合作更加活跃。

其次,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平台,多渠道构建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发挥领军企业作用,聚焦全球一流创新技术和研发平台,打造高水平的国际联合研发基地、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园区、数据共享平台等,快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行业联盟、社团的纽带作用,支持引导产业界、科研界、科技社团对接国际资源,搭建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深化实质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依托大科学设施,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拓展科技合作深度。加强前沿科技成果、科技产品的交流互鉴,拓展科技合作广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创新中心,搭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汇聚全球智力资源。

再次,构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离不开先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全链条、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创造优越条件。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制机制,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造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过程创业服务链条。建设面向产业、对接实体经济的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先进的科技服务基础设施,拓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构建适应创新创业规律的科技金融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围绕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对接,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

最后,营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科技创新营商环境是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保障。完善政策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保障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研发合作、产权转移、技术转让、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等能够顺利实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科技创新。集合大数据分析,为企业画像,深度掌控并预测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贴身服务。加快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逐步消除行政壁垒,最大程度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要素流动提供最优环境、最快通道。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围绕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因需定制的知识产权全方位服务。

(李辉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宏伟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119/11914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