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郑勤砚:美术经典中的红色故事

2023年03月30日 13:58

 

郑勤砚-专家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视频

在美术经典作品中,有决胜千里的战争场面,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幅幅经典画面汇聚成伟大的时代画卷,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华章。在这些经典画面中,我们领略信仰之美,在背后的革命故事中,我们探寻初心使命。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图片1

《毛主席去安源》是刘春华先生在196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正中的毛泽东同志身穿一袭长衫,左手握拳,右手挟伞,目光坚毅,步伐稳健地朝我们走来。这幅作品以毛泽东同志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表现题材,还原了毛泽东同志在1921年第一次到安源时的情景。当年,党的武装队伍从安源出发,开上井冈,转战南北,浴血奋战,不负使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作品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幅油画”。

油画《井冈山会师》

图片2

《井冈山会师》是1957年王式廓先生创作的油画作品。该画作呈现了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欢迎朱德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时的情景。从构图上来讲,用的是低视平线的方法,突出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他们那种伟岸的身材和这个伟大的瞬间,以及即将握手的那样一种空间的场景。整幅画面非常生动,充满了一种张力感。

1928年4月下旬,朱德同志、陈毅同志率领由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农军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军会师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义。

油画《送别》

图片3

《送别》是画家靳尚谊在195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呈现的是长征的起点——瑞金武阳镇老百姓在村头桥边依依不舍送别红军队伍的情景。为了与瑞金的环境相统一,靳尚谊将背景设定为雨后的黎明,远处灰绿的植被与褐色的泥土,二者与暗灰的天空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油画《过雪山》

图片4

《过雪山》是吴作人先生在195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描绘了一支红军队伍不畏艰险过雪山的场景。该作品画面构图稳定,蜿蜒迤逦的行军行列从画面的中央穿行而过,由近及远、由低而高、由大渐小,既符合现实透视的原则,又独具画面的形式美感。作者刻意强调雪山体量的巨大,山峰高耸,山势威严,道路险峻,更衬托出行进在风雪中的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

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

图片5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1975年画家沈尧伊根据中央红军穿越松潘草地的壮举创作的油画作品。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光影对比,描绘了一个豪迈而真实的场面:在长征途中休息之时,在熊熊的篝火旁,毛泽东同志被战士们团团围在中央,进行着热情洋溢的演讲。在毛泽东同志的带动下,战士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心驰神往。作品运用了鲜明的光线对比,长征途中的湿寒荒凉和篝火下士兵们火热的革命豪情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主次分明,情节简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了革命豪情。

 

2018年,我曾带领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来到了四川省若尔盖县。班佑河畔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诉说着过去的红色故事和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在四川滞留的时间长、经历的地区广阔、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卓绝、付出的牺牲也非常大。据史料记载,有万余名红军长眠于此,七百余名红军牺牲在班佑河畔。

从若尔盖县城出发,往东走过一段15公里的平坦公路,再拐进一段15公里的崎岖山路,就到了重重山林中的巴西会议遗址。1935年9月9日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巴西会议,纠正了党内错误的军事路线,化解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据遗址前的纪念碑文介绍,这原是藏传佛教寺庙班佑寺,今所存为其正殿大雄宝殿墙垣。

之后,我们来到了当地的中小学,为这里从未接触过美术的藏区孩子们上了一节又一节美术课。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从不知美术为何物、不敢动笔,到逐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用绘画描绘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呈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藏区学生的作品。

图片6

这位学生在绘画中描绘了红军过草地休息、吃饭的情景,并用稚拙的文字表达了对红军的歌颂。这段如纪念碑式的字体记录着这样的内容:“他们都是骨瘦如柴的,因为他们没有吃的。你看到河对面的野草、野菜了吗?你又是否看到锅里沸腾的水,里面是红军战士们要喝的野菜汤。你又是否在家吃喝过这些。我们要向他们的精神学习,努力体会红军的艰苦。”这段内容情真意切,且画龙点睛。

图片7

这幅版画作品描绘了红军过草地时“金色的鱼钩”的感人故事。有趣的是孩童眼中的老班长将手制鱼钩挥舞着拋向野鸭、小鱼共处的河塘,形象稚拙、可爱,画面温馨、欢乐,分割的构图率性、巧妙地体现出孩童独有的视角,单纯、感人。

图片8

这幅作品名为《草原上的红马》。若尔盖的马是红军在草原上宝贵的运输工具,这位小作者以非常精炼的线条刻画了一匹饱经风霜的红军战马的形象,它低着头向前走着,狂风将马鬃和马尾向后吹去,体现了红军顽强拼搏的精神。红色版画油墨的选择富有象征意义,当我们欣赏画面时,红军那种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仿佛扑面而来。

图片9

这幅作品名为《草地上的水壶》。这位小作者视角独特,描绘了红军在过草地时使用的朴素水罐。该幅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同一幅画面中对综合材质的完美呈现。小作者运用了毛线、拼贴等,用色既大胆又细心、既丰富又协调,而且画面背景技巧运用巧妙,体现了小作者对美术技巧的掌控能力,以及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图片10

这幅作品名为《红军经过我的家》。中央红军在穿过草地后,终于到达若尔盖班佑、巴西一带。小作者描绘的正是这一带的藏族建筑。建筑整体富有动感,尤其在细节处,藏区特有的装饰带亮丽又生动。厚涂木板的手法恰当地表现出老建筑的质感,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其背后深厚的革命历史。

图片11

“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90多岁的老兵如是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就是夹金山,其主峰海拔4950多米,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冬季寒冷无比,大雪不停歇。小作者描绘的正是这样轮廓尖利、色彩冰冷的死亡之山,形与色的构造在厚涂的笔触下立体而丰富。此外,一轮代表希望的红日悬挂山巅,象征着红军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高入云霄的雪山山脉。

图片12

这幅作品以国画为媒介表现了红军雪山行军的情景。画面中,战士们身着单衣在雪地中前行,即使是低温也不改有序的军纪。国画所特有的丰富层次,成功营造了画面空间,小作者的构图更是匠心独运。

若尔盖藏区地区学生用绘画歌颂了长征精神。

图片13

红军不怕远征难

图片14

万水千山只等闲

图片15

五岭逶迤腾细浪

图片16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图片17

金沙水拍云崖暖

图片18

大渡桥横铁索寒

图片19

更喜岷山千里雪

图片20

三军过后尽开颜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题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保存了革命火种,继续向前进发。

油画《强渡大渡河》

图片21

《强渡大渡河》是画家傅抱石在1951年创作的国画作品。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准备与先期到达川康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但此时,后有追兵,前有大渡河,只有渡过大渡河才能赢得一线生机。为此,十七位红军先遣队员乘坐一艘小船迎着敌人的炮火和汹涌的江水,冲向重兵把守的对岸。这幅作品描绘的正是这一情景,表现了十七勇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在作战中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外,作者还采用了俯视的视角,更加剧了渡河的险势。居于画面中心的是一叶小舟,河水已经与船舷齐平,对岸的岩壁虽然只截取了局部,但是画家运用了斜向一侧的笔锋,将如刀劈斧凿般的感觉淋漓地呈现出来。山石的走向与横渡大渡河的小舟形成纵横相交的张力。

图片22

云南省昆明市的普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光荣历史。至今,我与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来到这里,仍能感受到当时红军普渡河铁索桥战斗的悲壮。

此外,我们还来到香格里拉市的噶丹·松赞林寺(归化寺)。当年,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在全体僧侣的支持下,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足够的粮食。为表感谢,贺龙同志亲自书写“兴盛番族”锦幛,赠予该寺,留下了一段军民一心、民族团结的革命历史佳话。

 

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

图片23 

《怒吼吧!中国》是李桦先生在1935年创作的木刻版画。这幅作品画幅很小,却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画面上,中间主体的人代表着那个年代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枯黄干瘪的身体是被层层压榨的证据,而身上强有力的肌肉又显示着劳动人民被忽视的伟大力量;捆绑的绳子象征着中华民族被剥削和压迫,紧绑着身体不使其活动,封住眼睛不使其睁眼,但人物仍然在拼命挣扎,体现着无法被磨灭的民族气节和自由精神;人物的手马上就能拿到身旁的刀,中华民族的有力反抗即将到来,中华儿女必将挣脱束缚,翻身革命,发出强有力的怒吼。作者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的精神。

油画《地道战》

图片24

《地道战》是1951年画家罗工柳根据冀中军民利用地道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创举而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情节主动,形象鲜明,两个女游击队员在地道口倏然跃出,一间极其普通的牲口房成为战斗的舞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紧密依靠当地百姓,结合当地形势,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他们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重大战果,这是信念与智慧的结晶,是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意志的体现。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图片25

《狼牙山五壮士》为当代画家詹建俊于195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抗日战争时期,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的狼牙山,曾有过震惊中外的悲壮的一幕:我八路军五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与广大干部群众突围,把上万名日伪军拖到棋盘陀上,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他们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扔完了最后一颗手榴弹,飞身跳下悬崖……作品抓取了他们跳崖之前横眉冷对日伪军的场面,五位壮士呈金字塔式构图,具有纪念碑般的效果,坚实不可撼动。五个人动作神态各异,表现出依然想消灭敌寇的愿望,演奏出为中华民族献身的壮丽篇章。

国画《北平解放》

图片26

《北平解放》是叶浅予先生在1959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这幅作品表现的是1949年2月3日,在广大群众的簇拥欢迎下,人民解放军秩序井然的入城式场景。画面中,民众簇拥着解放军队伍载歌载舞,红旗与人群汇合成波澜起伏的欢乐海洋,天际线与各处浮现的五色祥云,变化多端,和谐共融,巍峨的前门箭楼,远方的天坛,近处的牌楼,天安门前的华表等,错落有致无不尽收眼底。其中,满城遍插的红色旗帜营造了节日氛围,并与蓝色补色形成了冷暖色对比;远处的城楼与城中的人群也形成了构图上的错落有致,呈现出解放军进城,万众欢欣、普天同庆的场面。

油画《开国大典》

图片27

《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在1953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开国大典》作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作为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成为董希文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画面上,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各界代表,脸上呈现了激动的心情。广场上红旗如林、绚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严肃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热烈。远处升起的五星红旗,标志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束,也是华夏古老民族的新生。

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图片28 

《江山如此多娇》是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合作创作的巨幅中国画作品。这幅作品以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为题材,画面左上方有他亲笔挥毫的“江山如此多娇”的题词。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画面上的一轮红日,金光灿烂,普照着大地。高山大岭,白雪皑皑,万里长城,逶迤起伏,莽莽黄河,奔流不息,气象万千。

从这些美术经典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家国情怀、拳拳赤子之心,正如现代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我们要从这些美术经典作品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加倍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330/11968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