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吴永全:认识心律失常
2023年04月10日 15:57
吴永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三科A区主任
心律主要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即心跳是否整齐、规整或紊乱。正常的情况下,心律是窦性心律,即正常心律。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心慌、心悸,而且此种心律失常常见于心跳过快,或者心律不齐。如果患者还伴有冠心病等疾病,除了心慌、心悸等症状之外,还有可能伴有胸闷,甚至胸痛。如果患者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跳过慢,病人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如果心跳慢或者心跳间歇过长,导致脑供血不足加重,甚至会出现黑蒙或是晕厥,再严重就会出现晕倒,甚至猝死。
对于心脏,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两室两厅”的房子。心脏的“门窗”对应心脏内的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瓣膜就像我们的门窗,单向开放。心脏的瓣膜会出现关闭不全、狭窄、脱垂等问题,有些是先天性因素,有些是后天形成的,可由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内膜炎、外伤等因素引起。当门窗有问题时,听诊常能听到异常杂音,超声是最好的明确瓣膜疾病的手段,针对瓣膜疾病的不同,可采取药物治疗、介入和外科手术等不同治疗手段。
心率是指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心脏跳动的次数是60-100次/分,超过其范围称为窦性心动过速,而低于其范围则为窦性心动过缓。正常人心率一般是指60-100次/分的跳动区间,除跳动频率外,来源也应正常。正常人心率应该是来源于窦房结,称之为窦性心律。因此只有是来源于窦房结的60-100次/分心率,称之为正常人心率。如果在上述范围外,可以判定为心律失常。比如心率不是来源于窦房结,而是来源于心房,称为心房节律,可能会表现为心房游走性节律、房性心动过速、房扑节律或者房颤节律。如果来源于窦房结,但是跳动频率不在正常范围,也称之为特殊类型心律失常。心跳低于60次/分称之为窦性心动过缓,心跳高于100次/分称之为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人睡眠期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当心率持续而显著减慢或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不能增大时,每分钟的心排血量减少,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则可能会出现气短、乏力、疲劳、头晕、黑蒙、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或晕厥前兆。如果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应及时前往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医生一般会通过测量脉搏、血压、听诊心肺及心脏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引起,也可发生在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在发热、血容量不足、贫血、甲亢、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低钾血症、心衰等其他心脏疾患时极易发生。该病在控制原发病变或诱发因素后便可治愈,但易复发。
这里讲一下房性心动过速,其起源点在心房,传到心室以后,形成心室率过快,但每一次心房的跳动都能传下来,这样的心动过速就叫房性心动过速,也就是异位兴奋点增高在心房处。一般状态下,房性心动过速都是良性过程,不会引起特别恶性的心律失常,除非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没有基础心脏病的病人,对于房性心动过速不用特别紧张。
另外还有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可以认为是在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型。当心房异位起搏点频率达到250-350次/分且呈规则时,引起心房快而协调的收缩称为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且很快的心率,这是由心房失去了正常节律所致。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会诱发血栓栓塞、心脏衰竭等并发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卒中。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头晕、心悸、心绞痛,甚至心源性休克。病因多为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肺栓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最后,对于心律失常有哪些检查手段?第一是体表心电图。这也是目前检查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手段。临床上,12导联心电图可以通过心脏的三维结构有效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和部位。第二是食道心电图。我们可以通过食道心电图了解患者的异常信息,从获得的P波信息来帮助医生正确的诊断。第三是心电监护。为了有效地克服心电图的问题和捕捉心律失常的困难,大多数人在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心律失常时都会选择心电监护的方式。第四是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复杂的心律失常,选择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正确的判断,也可以知道患者的病情是否危险,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宇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410/11975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