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王真:如何正确看急诊

2023年04月23日 09:54

 

王真视频截图_副本

王真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真。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些关于急诊方面的问题。

很多人对于急诊的印象主要来自一些电影画面,想到的是医务人员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救治的病人大多数都有明显的外伤,整个环境充斥着紧张的氛围。一些人因此很排斥急诊,对于到急诊看病深感恐惧;也有一些人很积极,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看急诊。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看急诊,到了急诊后应该怎么做,去急诊前还可以采取何种自救方法?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急诊科的常见问题

(一)急诊科的职责范围

与门诊不同,急诊科24小时开放,一年365天没有一秒停止工作。“急”是急诊科最主要的特点,但“急”指的是急危重症,而不是指着急看病。哪些是比较典型的急危重症?第一种情况,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比如我们常说的猝死,也就是呼吸心跳骤停,以及突然之间的剧烈胸痛、持续严重的心律失常、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昏迷等。第二种情况,慢性疾病突然加重,比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史患者,突然出现血压升高或大幅波动,伴有胸闷、胸痛、心慌、出汗,甚至出现晕厥,这时候应该马上看急诊。第三种情况,如果平时没有基础病,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或头痛,也应该及时看急诊。第四种情况,出现突发意外,比如骨折、出血、气道异物梗阻、食物中毒等。

以上这些急危重症都属于急诊科的诊疗范围,也就是说急诊科看的是“急”的病。现在很多人来看急诊,主要的出发点是自己着急,比如有些人晚上来看急诊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有些人因为吃的药还有一天的存量,就很着急地到急诊开药。又如,一到夏天,天气炎热,有些人晚上睡不着觉,凌晨到急诊看失眠。实际上,这些情况都不属于急诊的职责范围。

急诊科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急诊科永远缺一张床”。一方面,急诊科需要应对很多非急诊的情况,也就是不属于上述急危重症的情况;另一方面,急诊科留存了大量急症病情已经好转的患者,他们可能找不到后续治疗的地方,又或是不愿到小一级的医院治疗。这些患者充斥着急诊科,对急诊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因为急诊科内所有检查仪器、所有医务人员,都是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专科大夫只处理这一科疾病,比如消化科的大夫针对的是所有与消化科有关疾病的全发病周期。与专科大夫不同,急诊科的医务人员经过专门训练,处理的是所有疾病的急性状态。

(二)分级分诊的急诊制度

针对大量非急诊患者前往急诊就诊的情况,北京市制定了分级诊疗制度。以红、黄、绿三色,将就诊患者按照病情急缓分为四个等级,优先诊治危重患者。

一级是濒危患者,即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刻积极干预的患者。这些患者无需挂号,直接会推进手术室。二级是危重患者,即短时间内不治疗就会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前两级是在“危”的层面上,颜色标识均为红色。三级是急症患者,即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进展至威胁生命的患者,颜色标识为黄色。前三级患者无需等待,依照一、二、三级的顺序诊治。

四级是非急症患者,即出现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等待一段时间再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较大影响的患者,颜色标识为绿色。比如发热患者,大家常说的发烧,如果没有其他合并症,只是出现了一些感冒的症状,这种情况就属于非急症。现在四级非急症患者大量充斥着急诊科。据调研了解,平均70%的急诊患者是四级非急症患者,有的医院甚至达到了80%以上。对于四级非急症患者来说,到急诊看病是需要等候的,只有当前面没有一、二、三级患者时,才会按序诊疗四级患者,但如果四级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也会优先诊治。

 

我在急诊科听到患者抱怨最多的就是“急诊为什么还要等”,其实等待是肯定的,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数量远大于医生的数量。如果一个急诊科有十个医生,来看病的只有九个患者,自然不用等待,但如果来十一个患者,总有一个需要等待。无论国际国内,对于四级患者都有等候时间的要求,国外有些地方允许等候时间达到四小时。据调研结果,北京平均等候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如遇流感季节,患者较多的时候,等候时间会相应延长。所以,急诊不讲究先来后到。我在这里也呼吁大家,不属于急危重症的情况尽量不到急诊,即使一定要到急诊看病,也尽量以平和的心态等候。

二、如何自救

(一)出现紧急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急性疾病发作,一定要尽快抢救。这里,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病例是一位36岁的年轻男子,在北京西站工作,突然有一天感到胸骨后的剧烈疼痛。他当时并未在意,认为是由于劳累导致的,便决定打车回家休息。司机将其送到家才发现,他已经倒在了后座上。于是,司机赶紧拨打120,等120到达现场后,他的呼吸心跳已经完全停止,瞳孔也已散大。虽然从120接上他便开始做胸外心脏按压,但已经太迟了,到达医院时,双侧瞳孔都已散大固定。我们虽然采取了各种抢救措施,但最终也没能抢救回来。这个人的病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他发作当下就立刻拨打120,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另一个病例是一位60多岁的老年女性,同样是发生在北京西站,她刚从西安坐硬座来到北京,一下火车就倒在了站台上。北京西站的工作人员立刻为其拨打120,120的急救人员一路上都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虽然送到我们医院的时候也没有呼吸和心跳,但通过积极抢救,她都得到了恢复。后来经过检查发现,她有大面积的肺栓塞,于是在急诊室溶栓后便收到病房,进行后续治疗。十多天后,她完全康复出院,并且能自己走到西站坐火车回西安。

这就是抢救及时与不及时的差别,两个病例在同一地点发病,现场处置是否及时、正确,就导致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出现紧急情况时,一方面要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理;另一方面要尽快赶往医院,且最好是通过叫救护车的方式到达医院,因为救护车的急救设备能起到紧急处理的效果。急性胸痛是一种典型的紧急情况,气胸、心梗、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撕裂、胃食管反流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急性胸痛。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分辨具体是什么原因,所以要按照最严重的情况处理。假如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胸痛,我们就要尽快就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对时间要求非常严格,供应心肌的血管堵住后,时间超过一到两小时,心肌就会因缺血发生大面积坏死,带来不可挽回的结果。如果能在早期及时发现,将血管在最短时间内打开,就不会引发严重后果。尤其是平常抽烟的中年男性,如果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一旦发生胸痛,满头大汗,且持续疼痛没有缓解,这时就要高度警惕,马上就医。假如是主动脉夹层撕裂引发的胸痛,也需要马上处理,因为动脉壁撕开一道口子后,本身压力较高的血流会顺着这道缺口往下冲,导致缺口越撕越大,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越来越年轻化,如果出现了急性胸痛等症状,一定要马上就诊。如果本身就有心绞痛,而且身上带着硝酸甘油,疼的时候要马上含服硝酸甘油。如果带着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发病时要优先选择硝酸甘油。

 

(二)心肺复苏的应用

大家可能觉得心肺复苏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我国每年死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人很多,保守估计人数能达到50万左右。所以,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掌握这门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所有人都能学会,而且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徒手就可完成。

一提到心肺复苏,很多人都会想到“黄金四分钟”或“黄金五分钟”的说法,将做心肺复苏的时间限定于此。其实,这种说法主要是强调分秒必争,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将病人放平,一定要放在硬地面上,最好是水泥地。放平后,要趴在病人耳边询问,因为有的人可能只是暂时性的意识丧失。询问时,两侧耳边都要问,因为有的人可能存在单侧失聪的情况。其次,检查脉搏,这一步对于非医务工作者而言可以省略。放平、询问后,要向周围人呼救,帮忙拨打120。下一步就是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的位置是胸骨的正中间。这个位置怎么找,我们要顺着病人两侧肋弓向上,摸到最中间的位置——剑突,在剑突上两指的位置就是胸骨的正中间。按压时,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向下按压。下压深度要达到五到六公分,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我们可以在心中默数1001、1002、1003。除胸外心脏按压外,还要做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前,要先将病人的呼吸道打开,再往里呼气。人在昏迷或呼吸停止后,舌头自然后坠,要通过仰头举颌的方式将呼吸道打开。人工呼吸要与胸外心脏按压相互配合,每按压30次,做2次人工呼吸。

最近,大家对AED的关注度很高,将其誉为“救命神器”。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简称,主要作用对象是发生室颤的病人。所以,对于室颤的病人,AED确实是“救命神器”。AED的操作很简单,可谓是“傻瓜机”,只需将两个电极片贴上,机器就能自己分析是否需要除颤。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来说,室颤只是发病的其中一种情况,如果没有室颤,AED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最重要的“救命神器”还是心肺复苏。大家千万不要一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就立刻寻找AED,还是要优先进行心肺复苏。

(三)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应用

很多人认为,只有小孩和老人会出现气道异物梗阻的情况,但其实各年龄段都有可能遇到。比如,吃饭的时候开个玩笑,人就有可能被嘴里的鸡蛋黄卡住。黏黏糊糊的粉条,甚至是几片涮羊肉都有可能紧紧卡在气道中。无论男女老少,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丧生于此。而且,一旦气道被堵死,必须进行现场抢救,根本来不及送到医院。

如果是和我们身材相当的成年人,我们要将两只手握紧,用拳头顶住对方剑突下的位置,向上、向后发力,将食物顶出。如果是身材娇小的未成年人,我们需要跪下,保持同等高度,做同样的动作。如果是小婴儿,我们要让孩子趴在胳膊上,用手托住头,另一只手用力拍背。

(四)其他紧急情况的现场处置

对于烫伤的处理,民间流传很多偏方,比如涂醋、涂酱油、抹牙膏等。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皮肤没有破,就用流动的清水降温,让残存的热量尽快散去,但不能用冰块降温,因为冰块容易导致冻伤。发生烫伤后,一定不要用各种带颜色的东西涂在皮肤上,尤其是不要涂于面部,因为很可能会留下色素,难以清理。

对于骨折,或颈椎、腰椎的损伤,要采取正确的搬运方式,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如果是四肢骨折,要通过夹板固定受伤部位,在野外没有夹板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树枝代替。如果是颈椎或腰椎的损伤,要将患者水平抬起,可以多找几个人帮忙,每个人的胳膊要像铲车一样,保持水平,将人抬起。不能采用一个人抬着头,一个人拎着脚,让患者身体下沉的方式,这种方式对颈椎和腰椎的损伤最严重。

对于过敏的处置,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一处地下隧道参观,前面的游客突发哮喘且没有带药。当时我们在隧道的中间,无论是向前还是后退,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好我带着气道舒张剂,给他用上后,才能慢慢将他送出去。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如果是这类过敏的患者,一定要随时带药,而且尽量不要去地宫、地道等常年位于地下,霉菌、灰尘特别多的地方。

关于如何转运,要遵循就近处理的原则。很多疾病需要马上干预,经不起长途跋涉。在转运过程中,不要抱着“一定要去大医院”“一定要找自己认识的医生”等想法而舍近求远。以过敏为例,有些严重的过敏,几分钟之内血压就会到零,病人就会呼吸心跳骤停。所以,一定要就近就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423/1198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