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宣讲家网系列视点】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

2023年06月14日 13:12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考古课”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事关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考古人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视点,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叩问文明、探索历史。今天推出第一期,一起重温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考古课”。

考古 头图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笔记1

推荐阅读

【原文】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图解】习近平对考古工作的这些要求要牢记

笔记2

推荐阅读

【原文】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视点】如何做好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习近平强调这5项工作


背景拓展

考古学

考古学,是根据发掘出来的或古代留传下来的遗物和遗迹来研究古代历史的学科。

科学的考古发掘,深刻改变了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也向世界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2001年被正式提出,2016年完成结项,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历程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探源研究通过对众多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研究,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学习强国等

 

责编:张弛

设计:王琳菁

校对:张慕琪

审核:张凌洁

监审:方强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②|发掘仰韶文化的“文明曙光”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事关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考古人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视点,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叩问文明、探索历史。今天推出第二期,一起发掘仰韶文化的“文明曙光”。

仰韶 头图

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高度评价了中国现代考古事业发展成就,也从根本上确立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发现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起点的历史地位。

仰韶 信


背景拓展

仰韶文化中国现代考古学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揭开中国现代考古学序幕。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被誉为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1921年发现,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等不同文化遗存,是见证中国百年考古历史的重要遗址。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观串点连线,展示了仰韶村遗址考古成果的纪念性、遗址展示的真实性和遗址环境的完整性。

四次考古发掘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第一次考古发掘点

第一次发掘: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基础。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第二次考古发掘点

第二次发掘:1951年,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带队第二次发掘,在这里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第三次考古发掘点

第三次发掘:1980年到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

工作人员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作业

第四次发掘:2020年8月启动的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让世人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丰富。

 

专家学者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星灿: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时期,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化进程承上启下的重要支点。仰韶文化中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对其文明化进程进行深入研究是今后仰韶文化发掘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历程的关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魏兴涛:仰韶文化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这一考古学文化是我国发现最早、发掘遗址最多、文化区域辽阔、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7000—4700年,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作为我国分布范围最大、达10余个省区市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或文化。因此,仰韶文化是一支巨大的文化丛体或文化系统,在中国史前考古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李世伟: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于2020年8月启动,发现遗迹丰富,有房址、壕沟、窖穴、墓葬、灰坑葬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遗物,包括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和龙山早期、晚期。在遗址南部发现一座仰韶文化大型房屋建筑,在中部发现四条大型人工壕沟,同时围绕仰韶村遗址进行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等多学科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

 

参考来源: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国社会科学网、河南日报等

 

责编:张弛

设计:王琳菁

校对:张慕琪

审核:张凌洁

监审:方强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③|走进运城 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在此燃起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事关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考古人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视点,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叩问文明、探索历史。今天推出第三期,让我们跟着总书记走进山西运城博物馆,追寻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

001

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工作。2023年5月16日下午,在前往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途中,习近平总书记走下列车,考察了山西运城博物馆。

1

在运城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

02

 

背景拓展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附近,是我国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20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早到243万年前。

2

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包括锤击石核、锤击石片、两端砸击石核、两端砸击石片,其中部分石核还兼有砍斫器功能。

一束火光照亮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路程,打开了人类进化的加速器。用火烧过的动物化石,以及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等石制工具,见证了这块土地上文明的起源。

垣曲“世纪曙猿”化石

4

世纪曙猿复原图。(史爱娟绘,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

在山西运城垣曲盆地发现的“世纪曙猿”化石,距今约4500万年,已能看到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许多特征,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对研究人类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运城博物馆

3

成立于2013年的运城博物馆,占地38亩,现有各类藏品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75件(套),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由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等6个历史专题展组成。一件件展品,为后人讲述着中华根祖文化的历史沧桑。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山西日报等

 

责编:张弛

设计:陈佳翌

校对:张慕琪

审核:张凌洁

监审:刘斌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④|良渚古城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事关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考古人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视点,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叩问文明、探索历史。今天推出第四期,一起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的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

01

2023年6月15日,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亚运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薪火相传,何以良渚?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点燃亚运火种,寓意着古老文化与时代精神、体育精神的交相辉映。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2003年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在观看良渚遗址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录像片,听取关于良渚遗址保护工作的汇报后,习近平同志参观了良渚文化博物馆。

02

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正式成立,自此,良渚遗址管委会始终履行职责,不断提升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世界的眼光、积极的作为,推动良渚遗址完整有效保护。

03

1

良渚博物院外景。(徐晖 摄,资料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

2008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保护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刚刚落成并对外开放的良渚博物院时,详细询问良渚古城的最新考古成果和良渚遗址的保护、申遗情况。

2016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了《关于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建议》。去信马上有了回音。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04

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现场。(高晨翔 摄,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背景拓展

良渚古城遗址

3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于1936年被发现,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实证地。

位于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

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

4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

5

火种采集仪式前,以良渚文化为元素的文艺节目情景舞蹈《良渚之光》开始。伴随着悠扬神秘的旋律,身着远古服饰的表演者缓缓向大莫角山高地汇聚、起舞。大莫角山是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城的核心区。舞蹈艺术化重现了新石器时代良渚先民们耕作水稻、营造房屋、兴修水利等场景。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

 

责编:张弛

设计:陈佳翌

校对:张慕琪

审核:张凌洁

监审:刘斌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⑤|三星堆博物馆“焕新” “古蜀之光”再次闪耀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事关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考古人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视点,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叩问文明、探索历史。今天推出第五期,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共同领略埋藏在三星堆遗址里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 1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西北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遗址,代表了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

落成使用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里,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令人目不暇接,文物重见天日、呈现价值、成为“国宝”,离不开考古工作人员的专业和努力。考古让古蜀文明之光再次闪耀。

1

2023年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德阳市考察了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2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

3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文保修复工作区,仔细察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细节和最新技术,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4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使用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寻脉 5期 讲话


背景拓展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址,遗址内的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盛极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晚期。三星堆以“祭祀坑”出土文物为代表,展现恢宏气势,在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熠熠夺目。

1986年和2020年,三星堆遗址连续启动两次共8座祭祀坑的发掘,出土文物近两万件。

5

1986年,考古人员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工作。(新华社发,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1986年,三星堆发掘两个“祭祀坑”,出土了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等2000多件珍贵文物,古蜀文明的璀璨与神秘震惊世界,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6

2020年,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四川日报记者 杨涛 摄)

2020年,三星堆考古发掘重启,新出土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1.7万多件,极大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三星堆博物馆

7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外景。(新华社发,余嘉 摄)

2023年7月27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历经16个月建设的新馆占地面积91亩,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建成的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

8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新馆展陈面积2.2万平方米,共展出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类文物共1500余件(套)。

首次展出的近600件文物中,包括新出土文物300余件。此外,旧馆的“重器”也悉数搬入了新馆。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青铜鸟足神像、青铜着裙立人像、金杖等“重器”悉数亮相。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

 

责编:张弛

设计:王琳菁

校对:张慕琪

审核:张凌洁

监审:刘斌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⑥|殷墟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事关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考古人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视点,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叩问文明、探索历史。今天推出第六期,一起从殷墟甲骨文中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文明密码

考察殷墟遗址,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工作。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

1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

2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市殷墟遗址考察。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寻脉 6期 讲话

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寻脉 6期 信


背景拓展

殷墟遗址

3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2006年7月,殷墟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发掘

4

董作宾(右)和李春昱在殷墟第一次发掘中测量绘图(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28年10月13日,考古学家董作宾在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挥出第一锹,由此拉开中国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近百年来,殷墟考古发掘几未中断,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惊世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甲骨文

5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1899年,甲骨文首次在殷墟被发现,这些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

 

责编:张弛

设计:王琳菁

校对:王梓辰

审核:张凌洁

监审:刘斌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⑦|千年敦煌 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明珠”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事关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考古人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视点,沿着总书记的指引,叩问文明、探索历史。今天推出第七期,一起走进千年敦煌,了解这颗“丝路明珠”何以熠熠生辉。

千年敦煌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文明交流互鉴中,就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河西走廊我是希望走到的。”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就来到敦煌莫高窟,探寻古丝绸之路的奥秘。

1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敦煌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他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2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3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在认真听取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千年敦煌 讲话


背景拓展

敦煌

4

2023年10月2日,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体验骑骆驼。新华社发(张晓亮 摄)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省敦煌市,历史上曾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融汇的必经之地,以得天独厚的文化宝藏,传承千年文脉,记录丝路发展,见证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货物的流通、文化的交流、思想的开放、流行的风尚,催生了敦煌文明的大交融,造就了兴盛繁荣的“大敦煌”,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莫高窟

5

游客在莫高窟游览(2023年6月8日摄)。新华社发(张晓亮 摄)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石窟寺遗址,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数万件文献及其他文物,被称为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基于出土文物和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显学”。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研究院

6

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内,工作人员展示对莫高窟彩塑进行三维重建后的成果(2023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要求。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

 

责编:张弛

设计:王琳菁

校对:王梓辰

审核:张凌洁

监审:刘斌

 

往期回顾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考古课”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②|发掘仰韶文化的“文明曙光”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③|走进运城 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在此燃起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④|良渚古城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⑤|三星堆博物馆“焕新” “古蜀之光”再次闪耀

跟着总书记“寻脉”中华⑥|殷墟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614/12021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