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京津冀与粤港澳的产业融合之旅

2023年07月05日 13:42

 

zhengwb8620234122113581072991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叶堂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姚永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城市群,它们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产业结构也有不同,能够让一南一北两个重要的城市群进行对话,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议题。下面,我们围绕“京津冀与粤港澳的产业融合之旅”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多的产业循环

主持人:我们知道,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员联系、经济联系等方面都很紧密。那么,这两大城市群在联动、产业融合发展上有哪些比较好的案例?

张杰:非常感谢能有这样好的机会和大家探讨这一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后,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现实角度来看,在我国三大主要城市群中,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南一北,虽然它们在地理空间上距离较远,但通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产业循环。比如金融,北京作为国内金融非常发达的重点城市,包含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基金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其辐射范围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很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另外,北京的很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研究,外溢效应重点也向“东南飞”,主要是溢出到粤港澳大湾区。

不过,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也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从产业循环体系来看,怎样形成双向协同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京津冀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怎样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互补格局,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上,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上,京津冀的产业具有一定优势,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二是科技资源、创新资源双向互动体系的形成非常重要。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还需要提升,这也是未来要重点扶持和拓展的,而这些领域恰好是京津冀的强项。未来,科技资源的相互协同将会对两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两个城市群之间怎样形成人才的相互配合以及良好的循环体系、分工体系,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

主持人:谢谢张院长。叶院长,在您眼中,两大城市群之间的交流、联动是怎样的?

叶堂林: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彼此之间有很多交流和互动。比如,北京在原始创新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深圳的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强;北京的创新主要出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圳则出现在企业方面。再比如,近几年北京的高校毕业生流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体现了两大城市群非常好的互动关系。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比较强,中小型制造企业比较聚集,能够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例如,深圳的设计、研发能够在东莞落地制造。京津冀虽然研发设计能力比较强,但在本地落地转化方面相对较弱。因此,两大城市群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彼此的优势。

主持人:谢谢叶院长。有请姚教授。

姚永玲:从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地区交流的意向来看,目前主要是点对点的交流方式。这种对接能够成功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两个地区存在很大的互补关系。在科技创新上,北京在基础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二者在创新链上是可以互补的。此外,还要注重市场驱动,这一点深圳做得比较好。比如,深圳龙华与北京在产业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力争优势互补促进发展。

主持人:谢谢姚教授。

 

二、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在联动、产业融合方面如何推进

主持人:未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在联动、产业融合方面如何推进?

张杰: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从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者在内部产业循环体系中都面临一些机制、体制的阻碍。第二,在目前强调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对两大城市群来说,就是要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五链融合的循环体系,并且在这五个方面形成密切的协同关系。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北京和深圳在创新的任务定位上有不同之处,在高精尖产业体系方面的发展上也有不同之处,二者要形成“1+1>2”的合力,加强顶层规划,这也是今后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主持人:叶院长,您怎么看?

叶堂林:从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合作来看,目前在产业、技术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基础比较好,未来在这方面仍要继续发力。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强调城市的韧性以及城市群的韧性。2017年底,北京发布实施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我们知道,北京在研发、设计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龙头企业、核心部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则有优势。那么,京津冀能不能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制造企业在京津冀布局,更好促进京津冀高精尖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北京研发的高精尖技术的核心部分能不能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互动起来?这是需要我们着重关注的。当前,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在龙头企业或者核心部件方面都是单向互动的,那么未来实现双向互动,尤其是在各个理念不一样的情况下实现交流和融合,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姚教授,您怎么看?

姚永玲:未来,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更多应该关注“领头羊”城市之间的协作。这种协作与内部协作是不同的,它应该是扁平的,是强强联合的,往往比城市群内部之间的联系还要强。这种合作超越了地域界限,不同于城市群内部的合作,例如,北京与深圳、广州、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合作比城市群内部的合作更为紧密。在城市群之间,除了“领头羊”城市的协作外,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之间也要协作。我们可以跨区域布局产业链,甚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也就是说,不同于以前按地域划分产业链、创新链,而是聚焦在产品上。我认为,企业之间的协作是最有活力的。从两个城市群之间来看,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策略。例如,北京的企业可以把一部分环节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再把一部分环节放到天津和河北,我们可以对这种合作模式进行探讨。

主持人:谢谢姚教授。姚教授刚才谈的两点非常关键:一是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间的交流联动非常重要,甚至这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间的联动可能会超越城市群的内部联动;二是企业之间的联动可能会超越产业之间的联动。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值得参考

主持人:在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之外,其他的城市有没有比较好的协同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呢?

张杰:我认为主持人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目前,在一体化方面推进较好的长三角城市群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龙头,同时在江苏、安徽、浙江三个省份之间的产业链协作非常合理,经济发展基础非常好。虽然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者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里我举两个例子。其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正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但同时两地也存在产业同质化现象,当然这并非代表不好,它可能是在某些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其二,比如说长沙和武汉能不能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推动的关系。我认为,推动城市群建设对未来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专家、学者以及政府要进行深入研究。

主持人:谢谢张院长。接下来有请叶院长。

叶堂林: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关注两个部分:一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互动非常好,值得京津冀学习。北京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并划分了三个圈层,即50公里半径的通勤圈、100公里半径的功能圈和150公里半径的产业圈。再有,要注重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比如,京津冀的产业用地比较紧张,那么可以考虑在产业用地相对宽松的地方发展“飞地经济”,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

主持人:谢谢您。

姚永玲:城市群之内的联系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都市圈同城化方面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广佛都市圈的产业需求互补性非常强,因为广州需要佛山的产业支撑,佛山也需要广州的产业支撑,广佛都市圈也是产业协作驱动下都市圈的一种模式。这具有借鉴价值。

主持人:谢谢您,姚教授。以上三个议题我们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最后,请三位专家用一句话来概括对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在今后协同发展联动方面的希望。

张杰:京津冀和粤港澳协同发展,铸造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主持人:谢谢张院长。

叶堂林:京津冀和粤港澳融合共生,成就各自发展。

主持人:谢谢叶院长。

姚永玲:京津冀和粤港澳共建中国南北发展桥梁。

主持人:谢谢三位专家。京津冀对话粤港澳,这个话题我们不是第一次来谈,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认为这个对话特别有意义。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各有特色,正如各位专家所讲,两大城市群各有长处和优势,它们之间的联动今后还会继续加强。我们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两大城市群的融合共生、协同发展会结出更好的成果,这也是本次论坛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再次感谢三位专家,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0705/12039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