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刘宗迪:《山海经》与中国创世神话
2023年12月22日 11:33
刘宗迪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
《山海经》由两部分组成:《山经》和《海经》。《山经》主要探讨自然地理,描述了中国的山脉、动植物、矿物及其药用价值和功能,是中国最早的山川博物志或国土资源志,可能源自西周时期。其内容如同现代地理学家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各地的自然资源。
《海经》则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它讲述了中国四方海外的国家、姓氏、祖先、风俗、外貌和信仰等,实际上是一部海外民族风俗志。《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主要出现在《海经》部分。
《海经》最初可能是两幅地图,一幅是《海外经》地图,一幅是《大荒经》地图,反映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这两幅图可能源自商代末期,部分内容与甲骨文对照,最晚记录到商汤灭夏桀。后来在战国时期,有人将这两幅图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海外经》和《大荒经》。
我们现今看到的《海经》,其文字记载可能源于看图说话,描绘了许多静态画面。《海外经》分为四方经,如《海外东经》记录图中东方的部分,《海外南经》记录南方的部分。接下来要讲述的神话内容主要来源于《海经》。
一、何谓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探讨世界的起源和构成。身处世界中,人们会自然产生对世界如何形成、天地为何如此布局、日月星辰为何运行、地形各异的原因、不同民族的来历以及生死等问题的好奇。尽管现代科学通过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对此进行了解释,但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人们依靠有限的经验和观察,创造出“神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些现象。这些故事就是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世界来历的独特理解和想象。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创世神话,这些神话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世界观。
比如,希腊的创世神话主要记载在诗人赫西俄德的《神谱》中,该书详细描述了从地母神该亚到其他创世神如塔耳塔洛斯、厄瑞玻斯、尼克斯和埃罗斯等如何创造出世界的历程。相比之下,中国的《天问》由屈原撰写,它以一系列问题的形式探索宇宙和中国历史的起源,包括天和地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可以在《山海经》这部著作中找到。值得注意的是,《天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从创世到天地日月星辰的形成。而《山海经》虽然主要是一部关于地理和神话的文献,描绘了一个包含众多神祇的世界地图,但它也包含了中国的创世神话元素。这些神话解释了世界是如何诞生的,因此,《山海经》也可以被视为一部体现中国创世神话的著作。通过研究《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对世界起源的理解和想象。
二、天地的开辟
创世神话是每个民族历史的起点,因为它提供了时间的起点和族群起源的解释。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创世始于盘古开天地,这一故事深入人心,描述盘古用板斧将天地分开。然而,最早的盘古神话版本并非如此,东汉时期的记载中,盘古是从一颗蛋中诞生,他的成长导致蛋壳破裂,上部分变为天,下部分变为地。
值得注意的是,盘古神话可能并非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甚至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外来神话。这一观点基于盘古神话在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中首次出现,且与印度某些神话有相似之处。考虑到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印度宗教神话传入中国,盘古神话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的。
实际上,中国有自己的开辟神话,即重黎绝地天通。这个神话非常古老,记载在《尚书》和《国语》这两本早期文献中。故事讲述了重和黎这两位兄弟合力将天和地分开,一个举天,一个摁地,从而完成了开辟宇宙的壮举。因此,尽管盘古开天地被广泛视为中国的创世神话,但重黎绝地天通才是真正源自中国的开辟神话。
在《大荒西经》中,提到了西方有一座名为日月山的山,这座山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天柱。天柱是一个特殊的概念,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连结,使得人可以通过它上天,神可以通过它下地。日月星辰围绕着天柱旋转,而日月山就是这个天柱,也被称为天门或吴姖天门,可能与神祇吴姖有关。太阳从这座山上降落。这座山因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被视为唯一能通往天界的门户,因此被称为天门。
《大荒西经》中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山海经》通过讲述颛顼、老童、重和黎的祖孙三代神话故事,解释了天地分离的过程。“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这意味着重负责举起天空,黎负责压制地面,形成了天地之分。在这个过程中,地诞生了地神噎,位于西极,负责管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通过这样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山海经》中的图像和故事内容。这些历史记忆是通过文字和图画逐步反映出来的,写书的人用这个故事来解释画面,这也是当时流传的一个故事。
在各民族神话中,往往在天地创造完成后会出现破坏神试图摧毁天地,然后由英雄或神祇恢复秩序。在中国神话中,破坏神是共工,他因争夺帝位失败而愤怒,撞倒了不周山,导致天向西北倾,地向东南陷,太阳、月亮、星星的运行和河流的流向都受到影响。这些现象实际上是自然规律,但古人无法解释,于是编造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来解释。
随后,女娲补天的故事讲述了天地秩序的重建。女娲用五色石修补破损的天空,砍下鳌的四条腿作为新的天柱支撑天空,还用芦苇治好了洪水。这个故事体现了在天地遭破坏后,有神祇出来恢复世界秩序的主题,这也是中国创世神话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的来说,这些神话通过故事和神的行动来解释自然现象,展现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与理解。
三、日月星辰的创造
在《圣经·创世记》中,上帝通过一句话创造了天上的日月星辰,用来标记日期和时间的流逝。在中国神话中,《山海经》记载了两位女性神祇,羲和和常羲,分别作为太阳和月亮的母亲。羲和是上帝帝俊的妻子,她在东南海外的羲和之国为刚出生的十个太阳洗澡。这解释了后羿射日的传说来源。而在《大荒西经》中,常羲在日月山为月亮洗澡,象征月亮从西方升起。常羲也是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与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制度相呼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干纪日的制度,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来标记日期,相当于现在的初一、初二等。商代就已经采用了以十天为一旬,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制度。因此,羲和生十日和常羲生十二月并非实际的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而是代表了中国的古老历法制度。总的来说,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时间和历法的理解和解释。
羲和在《山海经》中是赶着马车拉太阳的神,在《离骚》中,屈原希望羲和带他漫游世界。而在《九歌》的《东君》中,羲和被描绘为东方之神和太阳神,驾着马车从东方升起,照亮扶桑树,然后在黄昏时分返回东方。
关于夸父追日的神话,实际上在《山海经》中,夸父追的是太阳的影子,而非直接追赶太阳。他通过立一根杆子作为日晷,根据日晷投影的变化来判断时辰,是一个“天文学家”。夸父的拐杖实际上就是他的日晷工具,用于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时间。
我们再看《山海经》里的月亮神——常羲。常羲这个名字中的“羲”意为光明,与太阳神羲和的名字相呼应。月亮因其阴晴圆缺的规律性变化而被称为常羲,“常”表示其有规律地出现和消失。这种规律性使得人们利用月亮来记日期、月份和阴历。
常羲和嫦娥实际上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写法,都代表月亮神。后人通过编造嫦娥奔月的故事来解释嫦娥为何在月亮上,但实际上嫦娥就是月亮本身。在汉代,嫦娥又被称作恒娥,“恒”意为永恒,与“常”的意思相同,强调月亮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因此,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源于后人的创作,但其根源却非常古老,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深刻理解和崇拜。每年中秋节,中国人会拜嫦娥并吃月饼,这都是对月亮和月亮神的纪念和尊敬。
在创世故事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还有满天繁星。据记载,帝俊(也称为舜)有三位妻子:羲和生了太阳,常羲生了月亮,而他的第三位妻子登比氏(也可能是登北氏,因字形相近而误传)生了两个女儿宵明和烛光。
登比氏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大泽中,她的两个女儿能够照亮方圆百里的地方。实际上,这三个名字代表了三颗星星:宵明代表夜晚发光的星星,烛光则象征着火把或火炬般的亮光,而登北氏则是指北斗七星,因其一年四季都在北方夜空,被古人用来指示方向和季节变化。
北斗七星像一个钟表的指针,其勺柄指向不同方向表示不同的季节。宵明可能对应的是织女星,因其白色光明璀璨且出现时间长,特别是在七月七日升到天顶时非常醒目。烛光可能对应的是大角星,它是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光芒呈橘黄色,与龙头中的星相对应,出现在二月二龙抬头时。
古人主要关注最亮的星如织女星、大角星和北斗星,并通过编故事来解释这些星星的来历和意义。在这个故事中,登北氏被视为众星之母,她生下的两个女儿宵明和烛光代表了星辰。这就是古人对星星起源的一种神话解释。
四、大地山川的创造
关于地的起源,在中国神话中,大禹被视为造地之神。我们通常知道大禹是因为他的治水事迹。在尧舜时期,一场大洪水发生,尧舜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理。鲧采取了修堤坝、堵截的方法,但最终失败并被处死。随后,大禹接替父亲,他吸取教训,不再单纯堵截,而是通过疏导河流,先排放洪水,成功治理了洪水,成为了著名的治水英雄。然而,实际上大禹的神话不仅仅与治水有关,他还参与了创造陆地的过程,被称为造地之神。
《山海经》中的记载表明,大禹和他的父亲鲧最初是通过布土来创造陆地,使人类和各种生物有了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在古人眼中原本是一片洪水,这种洪水被理解为宇宙洪荒之水,反映了古人对世界从无到有的一种想象。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息壤的神奇土壤,它可以无限膨胀并创造出土地。鲧未经上帝批准就偷了息壤来填洪水造地,这使得上帝愤怒,命令火神祝融杀死了鲧。然而,鲧死后三年,他的尸体中生出了儿子禹。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完成造地的任务,并最终救赎了九州。
因此,按照这个解读,鲧和禹不仅是造地之神,他们的治水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创造适合居住的土地,他们是创世之神。这个故事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的神话理解。同时,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关于世界初始状态为洪水的共同观念,如基督教和印度神话中的描述。
据《山海经》记载,大禹派神祇坚亥步量天地的东西长度为五十万九千八百步,在古人心目中这就是大地的规模。《中山经》中则提到了大禹对天下名山、河流、铜矿和铁矿等自然资源的统计和记录。古人认为《山海经》是大禹带领伯益和后稷考察各地资源后所写的,记录了可供种植的土地和可利用的资源。尽管现代人知道《山海经》并非大禹所写,但大禹被视为创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即“禹迹”。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建设和破坏往往是并存的,就如同神话中的创世和破坏一样。无论是神话还是现实生活,总会有建设者和破坏分子的存在。在大禹造好地后,共工的臣子相柳(又名相繇)破坏了大地,将其变为一片腥臭的沼泽。相柳被描绘为九头蛇怪,其每个头都能吞下九州,并将它们吐出变成沼泽。大禹杀死了相柳,但其血液也污染了大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禹筑高台、挖泥土垫高地面,最终在洪水中造出了九州。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大禹治水的原始神话版本,其中相柳代表了洪水灾害。类似的英雄斩杀多头蛇怪的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出现,如希腊的赫拉克勒斯斩九头蛇许德拉、苏美尔和巴比伦的英雄杀七头蛇或九头蛇,以及日本的须佐之男用剑杀死八岐大蛇。这些多头蛇怪都象征着洪水灾害。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后来的发展中变得更加具体和现实,与洪水泛滥和疏浚江河有关,但这已经是战国时期以后的传说版本,此时神话色彩已经淡化。《山海经》中的描述则更接近大禹治水神话的原始面貌,更具神话色彩。
五、人类的创造
在最早的《山海经》记载中,女娲并非通过泥黄土造人,而是从她的肚子里(古人认为肠代表肚子或子宫)生出了十个神,这十个神被认为是她的第一代子孙。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可能是因为《山海经》原本是根据图画进行叙述,而图画无法展现复杂的情节。尽管现在的记载只剩下只言片语,但女娲被视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人类之母,是先人心中人类的创造者。这一神话在后来的《楚辞》《天问》和《淮南子》中也有提及,但描述较为简单,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了女娲用泥黄土造人的说法。总的来说,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思考和想象。
而我国夏商周三代的造人神话的记载也很有意思。夏人的始祖母是涂山氏,她与大禹在野外结合后怀孕。由于大禹忙于治水,他们约定在听到鼓声时相见。然而,涂山氏因思念大禹而在约定日期之前去找他,却看到大禹化身为巨熊正在挖河。受惊的涂山氏变成了一块石头,大禹对着石头喊话后,石头裂开,他们的儿子启(夏启)诞生。商人的始祖母是简狄,她和妹妹在野外游玩时看到一只燕子下的蛋,简狄吃了这个蛋后怀孕,生下了商人的祖先契(商契)。周人的始祖母是姜原,她在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一次在野外郊游时,她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并踩了上去,随后怀孕,生下了周人的祖先后稷(又叫弃)。
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想象和解释,强调了母亲的角色,而父亲则通常被描绘为神秘或非人类的存在。这些故事在古代被用来解释生命的起源,而现在则更多被视为文化传统和神话传说。随着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起源有了更为科学的理解。
《山海经》中还讲述了关于西王母的神话。西王母被认为是死亡之神,负责管理亡灵和决定人的寿命。她住在昆仑山上,形象被描述为半人半兽,拥有豹尾、虎齿和蓬乱的头发,但戴着华美的头饰。西王母的主要职责包括掌管厉鬼和五残。厉鬼是指无人祭祀的人死后变成的恶鬼,而五残是一颗象征战争的星。这两个元素都与死亡有关,表明西王母是主管人间死亡的神祇。人们死后或成仙后需要向西王母报到,只有经过她的检阅和批准才能成为神仙。如果生前作恶,则无法成仙,灵魂会前往阴间。因此,西王母在神话中扮演着决定人类生死和灵魂归宿的重要角色。
《大荒经》中也提到了西王母。在西方有一座西王母之山,山上有一个叫做沃之野的地方,这里极为美好,人们食用凤凰下的蛋,饮用天降的甘露,所有的美味都能得到满足。这个概念与民间故事中的神仙赐予宝物,满足人们愿望的情节相似。
西王母不仅是死亡之神,负责接纳亡灵并决定人的寿命,同时也是丰收和收获之神。在汉代的墓葬画像中,西王母常常出现在坟墓里,象征着接纳亡灵进入天国成为神仙。她身边常伴有代表长寿的九尾狐和捣药的玉兔,手持灵芝草。
尽管西王母是主管死亡的神祇,但她也掌管不老药和不死药。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老药,但被嫦娥偷吃,这就是嫦娥奔月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西王母既是带来死亡的神,也是掌握生命和长寿秘密的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
六、文明的创造
《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不仅包括自然世界的创造,如造天造地、造日月星辰和大地,还包括文明和社会的起源。《山海经》中提到了各种发明之神,如发明歌舞、钟鼓、船、车、剑等各种工艺以及牛耕的神。其中提到了一位名为“般”的神,被认为是后来被称为鲁班的工艺祖师爷的前身。鲁班被误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但实际上可能原本是一个神祇,就像大禹一样,最初也被视为神祇,后来被误解为历史人物。
这些发明之神带来了文明,对中国和华夏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创造了我们所知的世界。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文明起源和科技进步的理解与崇拜。
七、神话的宇宙观
《山海经》被视为一种宇宙观,其中的《大荒经》和《海外经》就像一幅地图,展示了大禹创造的宇宙的样子。这个宇宙复杂多样,包含各种国家和神祇。世界的最基本结构是一个中心和四方,《山海经》中清晰地呈现了这一结构。中央是昆仑山,被认为是大地的中心,也是众神居住的地方,被描述为上帝在人间的“紫禁城”。当上帝从天上下来巡察时,他会在昆仑山的宫殿中停留。管理昆仑山的神是陆吾神,其形象为人面虎身。
《海内西经》中也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山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央和天门,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因为古人观察到日月星辰似乎向西北移动。昆仑山上有一个宏伟的宫殿,被称为“昆仑之虚”,面积广大,城墙高耸,只有神能进入。宫殿中有九口玉制的井和九座城门,每座城门由人面虎身、有九个脑袋的开明兽守卫。昆仑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其中包括一颗巨大的神禾,可能是五谷的种子来源。后羿是唯一能登上昆仑山的人,因为他是由上帝派到人间的神箭手,任务是帮助人们降妖除魔。为了保证后羿完成任务后能重返天界,他需要通行证——不死药。西王母给予后羿不死药是为了让他在完成任务后能够回到天上,但不幸的是,不死药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后羿无法返回天界,最终留在人间成为国王。这个故事与之前的创世神话和宇宙观相联系,展现了古人的世界观和对神灵、天地关系的理解。
宇宙世界不仅具有空间性,也具有时间性,表现为一年四季的变化。这四个季节分别由四位神祇掌管:春神句芒住在东方,带来温暖的东风和春雨;夏神祝融住在南方,带来炎热的天气和凉爽的南风;秋神蓐收住在西方,带来金风送爽;冬神禺强则与寒冷的西北风相关联。这四位神祇——句芒、祝融、蓐收、禺强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并负责分管四方的风和四时的气候变化。这种观念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并且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体现,表明这一信仰和神话体系历史悠久。这些神祇和四季风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天地秩序的探索。
古人也认为中国的四方被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的海神守护,这些海神后来演变成了四海龙王。此外,还有掌管风、雨、雷、旱等自然现象的神祇,如风神、雨神、雷神和旱神。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也被视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其中蚩尤是破坏神,带领风伯雨师引发自然灾害。黄帝借助女魃的力量战胜了蚩尤,女魃因此成为了旱魃的象征。至今,人们在干旱时仍会举行仪式驱赶旱魃以求雨。
《山海经》记录了许多山和居住在其中的神祇,这些高山大川被认为是神灵的居所,人们相信它们的风云变幻由神操控,因此会在山上建庙或设立祭坛进行祭祀。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
责任编辑:刘宇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3/1222/12177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