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唐洪:学会倾听,走进孩子内心

2024年01月26日 10:49

 

QQ截图20240126105156

唐洪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亲子关系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

关于亲子沟通,家长首先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与孩子沟通时是说得多还是听得多?普遍情况下,家长通常都是说得比较多的,而孩子都是听得比较多的。其实,亲子沟通是一种平衡的交流模式,双方都应该倾听和回应,是需要轮流表达的。二是与孩子的沟通通常发生在什么情境下?其实,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受挫或犯错时才觉得需要与孩子沟通,但是孩子不仅在受挫或犯错时需要交流,平时也需要交流。三是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情绪或经验,分担孩子的痛苦、烦恼,还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问题、错误?很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尽管这一目的是需要的,但如果仅基于这样的目的进行沟通,那还是有问题的。

一、亲子沟通的经典方法及其问题

(一)解析亲子沟通的经典方法

第一种经典方法是教导。有的家长会说,“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比如,孩子写作业比较拖沓时,有的家长就会说,“你应该抓紧时间,回家先写作业,不应该回家就先玩”……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父母在给孩子讲道理,想让孩子懂事。但是,对处于困扰或沮丧中的孩子说教,容易引起孩子厌烦,更谈不上沟通。

第二种经典方法是指引。有的家长会说,“我就知道”“我们以前”“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如,“我就知道你得写作业写到11点半”“我们以前都是先写完作业再玩的”“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不用家长来督促我写作业”……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父母更有经验,要在孩子出问题时把经验都教给孩子。但是,孩子反而会感到内心的感受被忽视,或自愧不如,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种经典方法是指挥。有的家长会说,“以后不许”“我跟你说啊”“你以后要”……比如,“我跟你说以后写完作业之前不许玩耍”;“你以后要抓紧时间,回到家就先写作业”……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父母要指导孩子该怎么做,让孩子令行禁止。但是,命令的语气往往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威胁,扼杀孩子表达的勇气。

第四种经典方法是诊断。有的家长会说,“一定是你”“我看主要是”“你自己说说怎么回事”……比如,“一定是你贪玩、不肯写作业,才搞到这么晚”“我看主要是因为你不抓紧时间”……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父母要为孩子指出他们的问题,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但是,父母想当然地认为错在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在“受审”,也就会努力避开“审判”。

第五种经典方法是分析。有的家长会说,你的问题是……比如,“你的问题就是太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要是回家先做作业,那时候还不困,效率肯定会提高”……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问题的根源,并且为孩子把问题分析清楚。但是,分析的结果往往表明问题的原因就在孩子身上,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第六种经典方法是挖苦。有的家长会说,“你以为你还小啊”“你可以啊”“你就这水平啊”……比如,“你以为你还小啊,做个作业还要督促”“你可以啊,从吃饭到现在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没写完作业”“不就几道应用题嘛,到现在还写不完,你就这水平”……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孩子该说就得说,不说得重一点就不长记性。但是,挑剔孩子的行为容易造成隔阂并伤害其自尊,孩子可能表面“听话”,其实只是隐藏了真实的自己。

第七种经典方法是安慰。有的家长会说,“好啦好啦,不会有事的”“别难过,一会儿就好了”……这样说的潜台词,就是当孩子生气或伤心时,我们说宽心话、安慰安慰就好了。但是,试图轻松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困扰,孩子会觉得父母并不真正关心自己,因此不讲也罢。

(二)以上述方法沟通的问题与结果

如此沟通的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传递的是负面信息,如你错了、你不行、你得靠我,往往给孩子带去的是批评、责备;其次,交流不应该是单向、封闭、被动的,而应该是从家长流向孩子的信息流,家长不能心里有了定论就只想向孩子输出观点,重点应该是倾听而不是表达,不能急于改变孩子目前的状态而不关注其真正的感受和想法,要给孩子充分的表达机会;最后,沟通交流带给孩子的不应该是沮丧、受挫,如果孩子在沟通、交流中是不舒服的,结果就是不想表达。

如此沟通,其结果只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孩子会失去表达的愿望和勇气;二是孩子丧失了自己做决定的空间;三是孩子无法对自己进行管理,也就无法对自己负责。

(三)亲子沟通的目标

我们首先要有一个短期目标,那就是通过亲子沟通解决孩子当前的问题。比如,孩子哭闹、发脾气时,我们希望通过沟通让孩子停止哭闹、发脾气;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希望通过沟通让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或许可以达成短期目标,即孩子可能不哭了、不发脾气了、改变了行为,但很难达成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孩子的成长。比如,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善于与别人沟通,能够作出理性判断和决定。通过上述方法,我们不但难以达成长远目标,更可能挫败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也就是孩子不想沟通、不想成长了。

我们的长远目标和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是相关联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成长力量,比如孩子在刚刚开始翻身和爬时会非常努力去尝试,长大以后也会喜欢自己做事——自己刷牙、自己拿筷子吃饭。如果孩子要自己做事,而我们不让,其结果就是令孩子受挫,所以我们一定要珍视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如果我们希望达成亲子沟通的长远目标,即帮助孩子成长的话,我们就要通过沟通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学会接受他、相信他、鼓励他,要引导孩子进行尝试、思考并为自己负责。

 

二、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一)了解亲子沟通之道

1.沟通,首先需要接纳

上文中讲到的沟通方法,往往就是父母自己心中已经有定论,希望向孩子输出,这样的沟通首先就没有接纳的态度。我们要与孩子沟通,就要秉持开放式、不预设定论的态度,即预先没有一个先见为主的观点。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表达,了解其到底是什么状态、经历了哪些事情、会怎样去做等等。只有这样一种开放式、鼓励性的沟通,才是表达接纳的态度,也只有接纳以后,才会有真正的沟通。

所谓接纳孩子,首先就是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情绪合理定律,即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任何感受都是真实的。比如嫉妒,大家都觉得是一种不好的情绪,但实际上情绪不存在好坏,嫉妒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情绪本身是正常、自然、合理、需要被接纳的。二是情绪是一种能量,是需要被处理的,不能够压抑或忽视。如果情绪被压抑或忽视,会对我们整个人的思考和行为都产生破坏作用。三是只有接纳情绪,才能认识它、处理它,这也是沟通的前提。

在涌动的情绪之上的认识和行为是很容易发生偏差的,我们只有处理好情绪,才可能进一步理解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也就是说,当情绪“上头”时,我们的理性思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有给理性让出更大空间时,我们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和决定。所以,在任何情绪产生时,我们都要先让情绪走完自己的历程,才能在释放以后为理性思考让出更大空间。因此,在孩子伤心、难过或生气时,我们不能说——不许哭!有什么好生气的!别生气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话实际上没有什么作用。只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接纳,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们要如何在沟通中传达接纳的态度?主要是靠倾听与回应。然而,有一些回应会压制孩子的表达:一是随时评判、纠正对方,比如你这样想不对、你怎么能这样做;二是敷衍、心不在焉,比如行、好的、我知道了;三是心生不悦、抗拒,比如当孩子由于生气口出狂言或口不择言时,我们可能会因为生气而拒绝他们。那么,怎样的回应能够鼓励孩子表达呢?首先要适当回应,即不要打断,要支持、鼓励孩子表达;其次要尽量理解孩子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以我们内心的评判为准;最后是控制情绪、开放胸襟,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

2.反映式倾听

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是反映式倾听。比如,孩子有时候情绪不佳,或者想要用哭闹来争取一个目标时,可能会问出一些令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反映式倾听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回应孩子。我们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来做:一要表达关注和重视;二要在听孩子陈述的过程中尽量推测孩子的意思;三要向孩子求证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辨别孩子的说法;四要商讨改进之道。

我们要如何向孩子表达专注和重视?一是要停下手里的事情,比如家务或我们自己的工作;二是面向孩子并注视他,表达一种“我想知道你说什么”“我想知道你现在有什么样的困难需要我帮助”的态度;三是身体略微前倾,这也是在表达关注;四是用点头、“嗯”“哦”等回应孩子,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五是面对面坐下来谈,以表达我们的重视;六是对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蹲下去或把他抱起来,让孩子和我们产生目光交流。

我们要如何推测孩子的意思?一是要通过孩子的话语、表情、动作等,比如孩子可能表现得非常难过,或哭或烦躁,以及产生一些摔东西的行为动作,都是我们推测孩子感受的依据;二是要善于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体会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在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会情绪不佳,是需要我们体谅的。此外,孩子还可能因为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比如和同学闹别扭、被老师批评而心情不好,或者表现为一贯的想法、喜好发生了改变。这时,一点点小事都可能引起他的情绪反应,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推测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好地进行换位思考。

我们要如何向孩子求证自己的理解?一是可以重述孩子的话,让孩子对这句话进行进一步表达;二是可以用自己了解的意思去反问孩子,或让他说明事情的经过,因为孩子的表达可能不是非常准确,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他进一步表达;三是面对一些复杂的情况时,孩子可能会有表达困难,需要我们进行引导,比如进一步追问或在其表达过程中适当回应;四是帮助孩子整理他说的话,找到重点,也就是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找到核心问题。总之,我们就是要做好两个方面,既鼓励孩子充分表达,又帮助孩子整理思路,一定不要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孩子啰嗦或说不明白就表现出不耐烦或敷衍,牢记耐心的重要性。

我们要如何商讨改进之道?那就是要让孩子来选择和做决定,而不是替他把所有事情都做完。我们替孩子选择和做决定,是不适宜的行为,为什么?一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更容易被他自己所接受,哪怕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也要由孩子自己说出来;二是我们要给孩子学习自主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让他选择和做决定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比如,对小孩子来说,我们提供给他的选项要少,要限定范围,过多的选项会让孩子难以做出适宜的决定,合适的选项也是在鼓励孩子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整,限定的范围也保证了事情会在我们可接受的限度上发展;对大孩子来说,我们可以适当放开限度,进行更开放的沟通,比如多询问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想法,鼓励孩子自己思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出正确选择,并与父母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既能促使孩子更加理性,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引导。

3.运用“我的信息”

所谓“我的信息”,就是从“我”的角度来描述事情。当孩子犯错时,“我的信息”就是一面反映孩子的镜子,孩子从我们这里了解到其行为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也了解到其行为给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运用“我的信息”,就是用“我”为主语来表达感受,而不是用“你”为主语来指责、压制。

具体来说,运用“我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一是描述具体的事实,比如很晚了,孩子还在写作业;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很担心,你作业写到很晚,明天早上又起不来;三是说明理由和原因,比如“我”担心的是你明天早上状态不好;四是提出期望和要求,比如“我”希望你能够抓紧时间,早点完成作业。这四个部分合起来就是,“我”看你这么晚还在写作业,非常担心,因为怕你明天早上起来时精神状态不好,所以希望你以后能够抓紧时间写作业,也就是用“我的信息”把孩子由于磨蹭给我们的感受告诉给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表达了感受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4.怎样对小孩子说话

我们和大孩子进行沟通,通常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其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在和小孩子进行沟通时,由于其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不强,我们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包括:一要明确、直接,而不能委婉、隐晦;二要具体、形象、通俗,而不能抽象、笼统、花哨;三要坚持原则、实话实说,而不能威胁、利诱。

5.和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是为了更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以及处理好亲子关系;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们则是为了充实自己、享受亲情,以及形成和孩子交流的习惯。这些目的的本质,其实就是营造温馨家庭氛围、经营和谐快乐的家庭文化。在这一目的下,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才是丰富的、双方都受益的,并且有助于整个家庭氛围的营造的。

既然如此,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就不限于对孩子问题的纠正或解决,而是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沟通机会。比如,一起看电视节目,聊聊各自喜欢的演员;进行亲子共读,说一说各自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一起探亲访友,家长讲一讲自己与亲友的交往故事,给孩子分享我们的价值观;一起做家务,在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过程中家长传授经验、孩子启发家长;一起布置节日家居,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如何布置场景,交流彼此的喜好以及对家人的愿望;一起锻炼身体,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以及在运动中感受到的乐趣。

 

(二)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交流

1.沟通技巧,常在话语之外

沟通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交流的过程,而且很多语言之外的内容,语气、表情、动作等都可以传递非常多信息。有时候,我们嘴上说的是一句好话,比如你做得不错,但态度是敷衍的、表情是拒绝的,实际上传递的还是一种不接纳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非常注意态度的问题,不仅是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眼神都要传递接纳的态度。因此,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也要多运用一些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比如尽量保持微笑,用抚摸或拥抱的方式表达接纳、支持和喜爱。

2.调节你的情绪

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文中,我们阐述了接纳孩子情绪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于亲子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谁该为你的情绪负责?我们有情绪、生气时,可能会怪环境,比如太吵了、吵得心烦,也可能会怪孩子,比如都是他惹我生气、让我伤心,这其实是等于把我们情绪的主动权放到了环境、孩子那里,而本质上是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真正应该为情绪负责的人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情绪的主动权也应该在我们自己手中。

第二,我们要如何调节情绪?调节的前提是觉察,也就是在生气、伤心、难过、紧张时,我们要能自我察觉到情绪变化。这是调节情绪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压制、不承认情绪,就不能主动去关注、调节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主动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比如记忆我们生气时身体的变化。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五个:一是暂时回避,即离开当前的情境。比如,孩子把屋子里的卫生弄得一团糟,我们一进到屋子里就生气了,这时我们可以稍微回避一下,先出去缓一缓。二是正念放松,即通过深呼吸,把关注放在自己的呼吸节奏上,帮助自己转移注意力,慢慢缓解自己的情绪。三是用幽默、调侃的方式排解、缓解情绪。四是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帮助我们缓解情绪。五是处理引起情绪的观念,摆脱焦虑和绝望,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过于苛责自己,比如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得到认可,认为孩子犯错就代表了自己不行,认为自己必须胜任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认为孩子表现优异才是好父母的衡量标准……

对此,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些引起情绪的观念呢?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允许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不是与情绪较劲,理性地面对情绪;二要告别“完美父母情结”,既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也要接受自己犯错误;三要搁置观念,腾出空间,不要让自己太累了,要学会让“追求完美的自己”与“不追求完美的自己”共存。

(三)亲子沟通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正是亲子关系的一种体现。然而,亲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是有不同表现的,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也不一样。比如,在我们30岁时,孩子可能刚1岁,是完全依靠我们的,需要我们照顾他的所有事情,在沟通中也是我们更掌握主动;在我们40岁时,孩子11岁,马上就要上中学了,他会越来越独立,可能已经开始“不听话”了;当我们50岁时,孩子21岁,可能已经离开我们出去读书、工作了,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也在变少;当我们60岁时,孩子31岁,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可能不再依靠我们,也有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又成了另一种状态。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以及整个家庭的关系也都是需要成长、需要调整的。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孩子是重心,家长围着孩子转;孩子长大一些后,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照顾了,重心就可能从孩子身上挪走一点,更关注我们的爱人、工作;再后来,孩子已经离开原生家庭,父母之间有更多的相处机会,不再需要围着孩子转,也要随即调整重心,不要由此失落。

相应的,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管理权移交给孩子,从管理孩子的岗位上逐步“隐退”。其前提是我们不断帮助孩子成长,得到锻炼,让他可以在生活中理性地选择和做决定,我们也就更放心地移交管理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即孩子越来越好管理与沟通,家长也越来越轻松。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保持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再来调整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断给予孩子更多的独处时间,同时注意亲子沟通中的分寸。

总而言之,一个亲子沟通顺畅的家庭,就像一个气血运行通畅的身体。有这样一个身体,我们就能活得更健康、成长得更顺利。我们要牢记,父母也是一份职业,要在亲子沟通中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让亲子关系更加良好、家庭教育更加成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126/12203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