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张俊:为了孩子的美好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
2024年01月26日 11:25
张俊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一、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劳动教育重点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参与的劳动有哪些,劳动时长有多少?
(一)劳动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
从个人的角度看,劳动教育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从民族的角度看,重视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国家角度看,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对个人、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紧接着,2020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从党和国家的全面部署到教育部的具体举措,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比如,《指导纲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二)各年龄段孩子的劳动参与建议
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对于劳动教育的有关规定,总结了各年龄段孩子的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的重点及建议。
1.1-3岁,幼儿园前
婴幼儿的家庭劳动教育以家务为游戏,以父母劳动为示范,在父母的引导下多进行观察、模仿和尝试。也就是说,要让孩子经常看到父母干活的身影,知道你正在做什么,并让他模仿你干活。
2.3-6岁,幼儿园阶段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孩子掌握与生活相关的基本劳动技能,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并从园内劳动、园外劳动、家务劳动三方面,对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分别提出了具体建议。
3.6-12岁,小学阶段
(1)低年级(1-3年级)
在这一阶段,劳动教育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中高年级(4-6年级)
在这一阶段,劳动教育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让孩子体会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美好,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并且建议孩子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
4.12-15岁,初中阶段
在这一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有所拓展,从家庭的家务劳动到校内外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5.15-18岁,普通高中阶段
在这一阶段,劳动教育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使之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
总的来说,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劳动教育重点,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到家庭劳动、校内外劳动,再到社会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不断深化拓展。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劳动参与建议也根据各地的教育实际而各具特点。
(三)各年龄段孩子的劳动时间
1.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节课时
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2.其他课程纳入劳动教育内容
比如,中小学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通过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让师生近距离直观感受并领悟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由此,要说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劳动时间,不能仅看课程表上的劳动课课时,也不能仅看每周2-3个小时的劳动时间,而是要从更深一层去把握,让劳动融于我们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对于具体时间,可以说,只要有机会,就要鼓励引导孩子多参与劳动。
总的来说,对于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孩子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孩子,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二、劳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劳动是最好的“防腐剂”
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只在劳动本身。我们要让劳动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力所能及,随机而动,出点力、流点汗、动真招,让他们经受磨砺,变得坚强自信,逐渐夯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劳动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二)劳动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可以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团结协作、服从大局,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谦逊感恩、责任担当的劳动品质。
(三)劳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从儿童大脑发育的角度来说,劳动尤其是家务劳动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必需的教育手段。研究证明,大脑神经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才得以生长。换言之,我们多在生活中创造让孩子自己动手的环境和机会,使得孩子大脑运动皮层的相应区域得到应有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者曾对153名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从小爱做家务的孩子未来有更高的就业率、更低的犯罪率、离婚率,甚至患心脏病的概率也更低。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为他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四)劳动促进孩子的体能发展
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要以劳健体,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强肌健体、增强体魄,既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又可培养健康、良好的性格。
(五)劳动提升孩子的审美情操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其中的获得感,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劳动教育重在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操,以劳育美。因此,我们要破除关于劳动的某些偏见和桎梏,让劳动真正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之中,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六)劳动增进亲子关系
通过劳动特别是家务劳动,孩子可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辛劳,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增进亲子关系。总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给孩子上好“劳动第一课”。
三、家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相对于学校,家庭要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包括哪些重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一)家校社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工作中,要明确家长主体责任,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标杆,自觉践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尊重辛劳付出的广大劳动者,倡导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提升劳动能力。
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在家庭。这就是说,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持续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果,做到“5+2≠0”,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总之,劳动教育的推进落实,要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情景演示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要大包大揽,要让孩子多多参与家务劳动。我们做一个情景演示,让孩子拖地。第一步,肯定孩子的尝试,即便他把拖地当成游戏。第二步,教授正确的步骤。第三步,演示正确的方法。第四步,鼓励孩子多次尝试,无论他失败几次。第五步,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特别是在家人朋友面前,以此形成持续的正向鼓励。
再做一个情景演示,给孩子设置“我是待客小主人”的任务,目的是让孩子逐步独立完成劳动任务。首先,我们可以在周末动员全家做一次大扫除,并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整理书柜、擦桌子、倒垃圾等。到孩子大一些,还可以让他自己洗衣服、擦地板。其次,制作一个日常任务表,让孩子按时照顾家里的花花草草,给花浇水、捡花盆里的枯枝残叶等。这个日常任务表是一个指导性的,并不要求孩子严格遵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兴趣。再次,给予孩子灵活空间,让孩子自主安排劳动任务的完成进度。最后,设置一定激励机制,对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给予精神鼓励。特别是,要注意外部激励与内部驱动相结合。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奖励全部来自外部,如可以看多长时间电视、可以买什么样玩具等,孩子就会把劳动与外部奖励相联系,从而忽视劳动本身所带来的价值。所以,要把内部驱动与外部激励相结合,既要有一定外部奖励,也要引导孩子发现劳动的成果和价值,增强获得感、成就感。
综上,对于孩子来说,劳动教育是从个人到他人,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到学校劳动、社会劳动的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家庭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一些活动。因为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一种补充。比如,我们与孩子一起参与学校的大扫除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体会亲子劳动的价值。
四、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习与劳动、锻炼
(一) 警惕家庭生活的“学术化”倾向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学习,连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很少,怎么还会有时间参与劳动?还有的家长说,我们也知道劳动重要,但无法给孩子安排劳动机会和时间。恐怕这也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反映出家庭生活“学术化”倾向的问题。也就是说,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最重要,并与孩子形成一种默契,即孩子只管学习,父母包揽家务。这种儿童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与“学术化”学习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关联,学习型家庭的特征日益明显。
当今时代,注重学习是对的,但仅重视学习、其他可有可无,则是不对的,需要我们警惕。通常,我们对待孩子有一些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想法,比如,孩子只负责学习,其他不用管,如果出现学习困难,还可以去看学习困难门诊。但实际上,据学习困难门诊统计,大部分学生并不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反倒是大部分家长需要纾解焦虑情绪。也就是说,需要“治病”的是家长。正是部分家长对分数的过于执着,给了孩子很大压力,造成他们的学习困难。然而,这部分家长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需要我们警惕。
(二) 家庭教育的本质:生活劳动
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习与劳动的问题,这涉及家庭教育的本质。在学校还没出现之前,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占据主导地位,让孩子在生活劳动中接受教育,在劳动中成长,是比在学校接受教育更早的形式。实际上,学校教育本身也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会达到最高效率。教育始于生活劳动的本质,即便是现在学校承担了部分家庭教育的职能,但生活劳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始终存在的。从原始社会的狩猎、封建社会的农耕、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生产到现在,尽管生活生产方式不同,但教育存在于生活劳动之中却从未改变。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生活劳动获得自身成长,而这一过程不是“被人教育的”。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本质。
五、家庭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向
(一)家庭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认为,现代学校的最初设想,是作为教养的机构,是开展游戏、戏剧表演的高级休闲和娱乐场所,是一个专门化的儿童生活世界。这相当于家庭教育场景的复刻,是一个更为理想化的场景。而现在的学校已经发展为一个以知识学习、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机构。我们在承认知识无与伦比的价值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知识教育是不是一个全面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不一定。实际上,处于发展前沿的学校,可能在其发展中一直带有某种不足。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仅仅通过知识学习是达不到的,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从这个意义上看,家务劳动有没有必要?肯定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家庭的劳动教育与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内容、要求上相一致,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客观上的不足,家庭教育的优势正好与之形成有益的补充。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1.有明确教育行为和目标的家庭劳动教育
这种家庭劳动教育方式类似学校教育,如完成家庭作业、学习生活技能,其目的和行为也与学校教育基本一致。基于此,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但要注意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质化。
2.有明确教育行为但无明确目标的家庭劳动教育
这类家庭劳动教育方式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明确目标,比如,通过劳动课,掌握了什么劳动技能。它只有具体行为,比如,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就是为了玩。但是,若家庭劳动教育围着学校教育转,去玩也要学些什么,那孩子就会比较累,压力也比较大。
3.家庭常规生活,无明确教育行为、无目的
这是人们在家庭中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家庭劳动教育方式。比如,家长经常早起晨跑,往往孩子也会形成早起的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家庭劳动教育的底色,也就是广义的家庭经营和家庭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向。
(三)避免孩子的时间被“结构化”安排
特别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竞争比较激烈,儿童的世界被成年人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们的生活被父母的安排占满,缺少自主的机会和时间。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要把孩子从越来越多的安排中解脱出来,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少一些计划安排,多一些生活常规;少一些训练安排,多一些自主活动;少一些结果检查,多一些过程鼓励。
要让孩子参加生活劳动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具体做法,包括制定家庭公约、做好劳动分工、相互提醒和鼓励,以及家长的积极引导、及时的沟通与反馈、调整与改进。
六、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孩子参加劳动与成年人参加劳动有何区别?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什么?这部分主要看一下孩子参加劳动的特征。
(一)孩子在成年之前,劳动中含有游戏
孩子在儿童阶段所进行的劳动,就是模仿大人的劳动行为,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等。实际上,就是把劳动当成游戏。换句话说,劳动过程中的一些元素,如工具、合作、鼓励、伙伴等,引起了儿童的兴趣,投入其中。这在成年人看来是在劳动,而在孩子眼里就是游戏。
(二)孩子会在劳动中探索未知
随着成长,孩子在劳动中更加趋向复杂、多元、新奇、未知的探索体验。这时的他们仍把劳动视为游戏,并对其中未知部分的探索深深着迷。可见,青少年参与劳动更多是兴趣驱动。比如,新鲜事物、未知领域,对青少年有强大吸引力,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劳动之中。
(三)家庭劳动教育在观察、模仿和交流中实现
观察、模仿的内容,主要是认知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所以说,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劳动行为最为重要。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以独特视角观察、模仿家长在认知上、情感上、社交上的种种行为。这种学习过程,与学校讲究方法、过程、目标有所不同。
(三)孩子在劳动中探寻人生意义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这些基本需求之后,就会追求感情、尊严和自我实现这些精神层面的需求。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让孩子通过劳动认识到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并鼓励他去实现人生价值、追求梦想。
七、走出家庭劳动教育的误区
对于孩子的家庭劳动教育,我们家长要避免哪些误区?
(一) 劳动不等于体力劳动
劳动就是做家务,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不全是,劳动的内涵远不止于此。通常来说,劳动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丰盈了人的精神世界,一般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要把孩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长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劳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要有所调整,目的就是要让孩子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劳动不能只有行为没有交流
观察、模仿和交流是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机制。孩子参与家庭劳动,不仅是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劳动素养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如果让孩子连续半年只负责洗碗,就容易形成机械劳动,很难有新的提升。但如果让孩子的劳动内容不断变化,就可以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此外,没有交流只有行为,劳动就缺少了灵魂,孩子就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无法增进亲子关系,在家庭劳动教育中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三)劳动意义在于劳动本身
劳动不等于体罚,也不是奖励,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价值在于劳动本身。有的家长常把外部的奖励和惩罚与劳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用外部驱动孩子参加劳动,不仅达不到劳动应达到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抗拒劳动、厌恶劳动。久而久之,我们还要用更多的爱、更严的惩罚去驱动孩子参加劳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劳动中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把美好的劳动体验与劳动联系起来,形成内部驱动力。我们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投入劳动之中,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父亲增加陪伴,母亲注重发挥“守门员”效应
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妈妈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总是叮嘱孩子“小心一点”“这个东西危险”等,而爸爸应该是“陪伴者”的角色,陪伴孩子完成冒险的、强体力劳动。但现实中,能发挥陪伴作用的爸爸很少。因此,我们要克服时间上、空间上的困难,提高陪伴质量。另外,妈妈要注重发挥“守门员”效应。很多妈妈都为孩子建起了一个“保护区”,人为把不好的东西拒之门外,这发挥的就是正向的“守门员”效应。然而,若是妈妈总是干扰孩子做事,则发挥的就是负向的“守门员”效应。这些需要我们注意。
总的来说,怎样看待孩子决定了我们如何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如何看待孩子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成长。第一,孩子是一种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不只是未来世界的小大人。第二,孩子幸福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作为一个整体,尽一切可能,确保孩子经历他们所需要的经历的机会,释放他们的潜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成功、失败、美好、挫折、冲突、误会等这些应该经历的机会,这样才能成长成才,才能不惧未来的困难和挑战。第三,作为一种贯穿于人生命全过程的教育要素,家庭劳动教育突破在校时间限制,突破学校围墙的空间限制,使孩子获得空间上更广阔、时间上更一致的成长环境,成就孩子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126/12203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