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社时光 社科成果集萃 皮书
2022年北京服务保障国家主场外交活动研究报告
2024年02月21日 14:48
摘要:在国际形势复杂演变,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首都北京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切实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作用,采取灵活务实科学举措,确保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为国家总体外交提供优质服务。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好国际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使北京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顺利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全球服务贸易恢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区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亮点纷呈,外事资源得到深入挖掘和优化整合。借助云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外事活动持续开展,友城交流合作运行顺畅,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活动顺利举办,服务保障工作无论是在组织管理还是技术应用方面均实现创新发展,“北京服务”外事品牌美誉度得到提升。
关键词:主场外交 北京外事 服务保障
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保障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是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北京继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积极有效完成中央交办任务,创新开展地方外事工作,优化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在主场外交活动中体现了首都担当。2022年国际形势延续复杂变化态势,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博弈仍然激烈,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面临许多挑战,新冠疫情反复延宕。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积极应对,持之以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高水平开放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北京积极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科学、有效地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中国外交活动特别是在北京的主场外交活动提供服务保障,打造了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北京服务”品牌。
一、2022年北京主场外交活动概述
1.主场外交活动级别高规模大
2022年北京迎来的主场外交活动级别高、规模大,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如期顺利举办,对全球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我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是北京冬奥会。这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齐聚北京、同场竞技,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另一场大型活动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是全球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平台,也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盛会。2022年服贸会于8月31日至9月5日在北京举办,围绕“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主题,开展了15.2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和128场专题论坛、65场推介洽谈等活动,举办了7场高水平高峰论坛、100多场专业论坛和行业会议,线下参展企业2400余家,线上参展企业7800余家,累计入场25万余人。从展览面积及参展企业数量上看,本届规模均超上届。同时,由于新成立的全球服务贸易联盟作为国际合作机构参加,覆盖27个服务贸易30强国家和地区,服贸会国际化率提高,国际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本届服贸会共达成各类成果1339个,其中成交项目类513个,投资类175个,首发创新类173个,战略协议类128个,权威发布类82个,联盟平台类26个,评选推荐类242个。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1》《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2021》等多项权威报告,反映发展趋势,汇聚研究成果。无论是从展会规模还是国际化程度来看,服贸会成为世界经济恢复期的一个亮点,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引领作用。
2.加强主场活动与国际机制融合对接
在举办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引入国际制度或国际机制,是国家开放度提升和尊重国际机制规范制度标准的体现,也体现了举办国的国际化程度。除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期间与国际奥委会的密切合作之外,服贸会也特别重视国际机构的重要作用。2022年服贸会有一个亮点是在国家会议中心新设了环境服务专题展。此项展览以“双碳赋能 焕发创新动力”为主题,聚焦环境保护领域焦点问题,分设低碳能源、气候与碳经济、碳中和与绿色技术、创“双碳”示范城市、环保产业五大专区,详细展示了全球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情况。这项活动是遵循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按其分类标准进行的规范化行动,把服务贸易领域的环境服务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展示环境服务在当下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意义。另外,国际竹藤组织在服贸会设立展位也是服贸会高质量高级别发展的体现。国际竹藤组织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提升了服贸会与国际机制对接程度。国际竹藤组织在服贸会展示绿色、低碳生物质材料等产品及其在很多领域的服务性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使服贸会蕴藏了巨大科技能量,也展示了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国际规则方面的引领性不断增强。
3.主场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主场活动规模大,涉及的相关领域广,能够促进产业经济链被系列活动激活,迸发经济活力,有助于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运转。据统计,“本届服贸会共有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国家或总部名义设展办会,比上届增加 13 个”,“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龙头企业线下参展服贸会,展会整体国际化率比上一届提升 2.4 个百分点”。这些企业成为中外经贸合作的重要主体,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在服贸会的国别展台,来自欧洲、亚洲的国家积极参与,精心设置展览空间。意大利国家展台占地152平方米,结合 2022 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重点展示意大利旅游、艺术文化服务,以及食品服务、运输和物流、软件开发和IT服务等领域。日本和韩国展馆充分展示涵盖文化、科技的展品,注重艺术体验服务,具有现代时尚色彩。阿联酋国家展台内容更加多元,涉及多家企业的航空服务、文化服务、金融服务等内容,瑞士国家展台设有新进入我国的品牌和企业服务等,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对象国越来越多,为进一步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进一步创新发展,有利于我国企业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促进多元化发展。在国际经贸合作保持稳定基本面的同时,主场经贸活动带动国内大市场循环。许多国内企业借助展览平台同全国各地合作,通过产品与服务拉动全国大市场运行。在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发挥首都辐射效应,以国际化综合性现代性的服务平台推动全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作出首都贡献。
4.主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疫情的蔓延并没有阻挡北京对外友好交流活动的开展,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云端交往的方式创新发展“云外事”丰富了北京国际交往的内容。在积极促进线上国际交往、有序开展线下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北京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比如,2022年8月25日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余位中外嘉宾参加。2022年1月14日举办北京冬奥会友城合作发展论坛,有来自23个国家的72个友好城市代表约200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加,围绕“相约北京冬奥 共谋合作发展”主题开展交流,推动友城文化交流和开放发展。2022年2月14日举办中国和墨西哥两国友城亮灯活动,中国和墨西哥两国15对友好城市(省州)在各自的标志性场所亮灯,共同庆祝中墨建交50周年纪念日。2022年8月24日开展“北京·国际范儿”短视频大赛活动,来自南非、巴西、哥伦比亚、埃及、印尼、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30余名外国记者参加启动仪式,并在启动仪式前参加了以“北京冬奥和城市复兴新地标”为主题的采拍活动。2022年11月1日至12月11日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了“北京—哥本哈根双城记:构想可持续的明日之城”专题展览,纪念北京与哥本哈根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10周年,促进中国与丹麦两国友好合作。这些丰富多彩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活动,较为生动、立体地展示出北京外事活动的创新发展,以及在服务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的新成效。
5.北京外事活动品牌进一步得到塑造
北京外事活动的知名品牌主要表现在常态化发展的年度国际性文化活动。比如,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以“数实互生”为主题,探讨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应有的关系,主题展以线上方式开展,围绕“设计向未来”议题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创新展总结交流冬奥设计经验,形成可借鉴、可利用的冬奥设计遗产。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于9月16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汇聚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知名企业和媒体代表,共同探讨数字化应用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8月13日开幕,以电影的魅力给疫情期间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二、北京服务保障主场外交活动的特点
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积极服务保障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为主场外交活动顺利成功举办做出巨大贡献,“北京服务”品牌得到进一步的塑造与提升。
1.各项筹备工作精彩周全
2022年国际形势与疫情叠加影响造成的国际活动的风险挑战多,而我国承诺的主场活动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主场外交服务保障任务异常严峻艰巨。从场地等硬件设施的提供到安全防疫措施等服务能力的提升,处处彰显着“北京服务”的精彩,彰显着中国的效率、决心和活力。无论是大规模的展览展示、专题论坛,还是推介洽谈、成果发布、项目签约等活动,从实景场地到线上线下发布厅,北京主场外交均保障了活动的精彩与周全。冬奥会与服贸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体现了北京服务保障水平的高质量进步和飞跃式发展。冬奥会开闭幕式、赛场赛事、闭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十分多样,服贸会沿袭上届“综合+专题”“线上+线下”“一会两馆”等模式的设置,507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线下参展等规模十分庞大,北京以高标准优化完善服务保障,克服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和展会活动面临的困难,做到整个筹办过程顺畅,活动有序开展,保障各项活动圆满顺利,体现服务保障创新、高效、科学的特点。
2.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准高
服务保障工作规模大,要求服务保障精准科学有效。比如,冬奥会正值全球疫情海啸期和我国春节假期,筹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尤其疫情防控形势下首次开启的全闭环管理模式对服务保障工作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次冬奥会外事服务保障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广大北京市民以东道主意识,积极参与、无私奉献,铸就了“双奥之城”的伟大荣光,彰显了首都市民的时代风采,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外事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显著提升,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务实工作,形成了心齐气顺、热火朝天干事业的良好局面。“在外事活动中,北京市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首位,主动设置议题,做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阐释工作”,打赢多轮聚集性疫情阻击战,圆满完成冬奥会期间服务保障工作,以首善标准完成服务保障工作。服贸会期间,无论是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还是在首钢园区举办展览及论坛会议等相关活动,保障既体现了北京国际交往的能力,强化了北京市服务保障新的体系建设和工作机制探索,提升了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家外交活动的能力;又扩大了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抗疫背景下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坚定决心。
3.首都功能强化提升
北京发挥引擎作用,牵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这为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基础的空间承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携手河北省张家口市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冬奥会的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延庆赛区的一体设计,展示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以北京为中心,将体育赛事辐射周边。北京市制定印发了冬奥城市运行保障总体方案,全面落实办赛要求,从“点、线、面”划分核心保障区域、重点保障区域和一般保障区域,分别确定保障目标,建立健全冬奥会城市运行体系,保障了冬奥会的“简约、安全、精彩”。冬奥期间,北京在海淀区设立115个冬奥会保障点,并筹备冬奥村投入使用,完善健身、洗衣、书店、超市等生活设施,以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另外,北京首都功能提升伴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首钢园区的创新发展与国家会议中心扩容,为2022年主场外交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发挥了重要功能。北京会展业在服务保障全球服务贸易峰会、综合展、论坛会议等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本身汇聚资源,塑造优质服贸会品牌的同时也塑造了“北京服务”这一品牌。
4.区域特色更加突出
在推进北京外事工作中,北京各城区发挥本区特色作用,积极承担中央和市里赋予的工作任务,努力把区域外事资源转化为国家外交资源和首都对外工作资源,稳步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比如,西城区市场监管局高效统筹,专班细化部署,追求“首善标准”完成冬奥会期间各项服务保障任务,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和监督抽检,紧盯时间、温度、浓度、洁净度等关键控制点,保障供应品质合格产品。石景山区稳步推进国际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强化综合承载“硬”支撑,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和城市新生活体验中心。东城区持续提升天安门地区、长安街沿线等传统国事活动空间环境品质。目前,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越来越细化,各城区为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水平,为北京服务保障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进一步提升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
1.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持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首都发展优势,以首善标准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2.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控能力
当前,国际力量竞争激烈,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全球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处于深度调整期。俄乌局势更加复杂,国际态势充满不确定性,来自于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增多。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控、化解的能力。要坚决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服务综合能力,切实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有效推动工作有序完成。我们既要在组织管理层面加大力度,也要重视世界市场经济运行变化态势,深入探寻展会开办可持续运转的办法,创新服务保障方式,提升信息技术管理能力。
3.切实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职责
全面释放国际交往中心能量,不断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承载地功能,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加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化商圈等配套设施建设,提供高品质的北京服务,以首善标准保障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各区外交外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塑造人文符号载体,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与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持续优化国际交往环境。着力用好红色品牌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4.做到服务常态化与应急保障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圆满完成多场重大主场外交的服务保障任务,以首善标准推进发挥城市对外交往功能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中国成为全球治理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要展现窗口。近年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和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重要经验性做法,值得梳理总结,形成珍贵档案,要不断总结主场城市承载重大活动的成熟经验,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北京市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要求,结合北京不断提升首都功能的要求,为国际交往活动提供优质的北京服务。重视在两个节点上不断细化完善,一是在平时城市运行发展中进行服务保障的常态化建设,二是在活动筹备与举办过程中的调度运行,形成既调动全体市民积极性又做到不扰民的局面。平时加强城市功能细化强化科学运转,高品质塑造国际化现代化首都的城市形象,提升首都主场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在做好常态化服务保障的前提下,需要深入研判国内国际发展态势,前瞻性做好应急预案,提高服务能力,服务保障重大国际交往活动顺利举办。
5.高效精准整合服务资源
整合服务资源实现服务保障供给的充足性,使服务保障更加高效精准。“城市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国际交往规则、城市战略定位、城市发展与安全等多个方面。探索建设城市服务保障体系需要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整合城市各方资源、深化城市间联动合作、加强人才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考虑。”从北京功能建设的角度来看,服务保障资源体系不仅包括国际交往中心资源要素,而且需要把文化资源、科技资源、政治资源等相结合,根据主场活动的需要形成特色服务内容,在服务保障主场外交活动中进一步塑造“北京服务”品牌。同时,围绕统筹保障功能需求,强化主要活动场地布置规制和服务标准数据、会议用品设计等资源储备,提供程序化、稳定化、个性化资源。努力实现各类人才资源储备模块化、数据化、智能化。通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使“北京服务”标准化、现代化。
6.全面塑造外事活动品牌
北京地方外事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北京国际交往能力的一个动力,也为国际交往功能进一步强化积累经验。着眼于服务元首外交、多边外交和公共外交,通过与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和举办各专项国际周、国际节等活动,借助新媒体多元报道相关议题论坛、会展等,把握历史机遇,密切人文交流,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外交主张,促进民心相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地方外事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准确把握当前对外工作形势和政策要求,深入思考,守正创新,更好履职尽责,为国际交往活动提供更优质服务。
* 张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张丽:《主场外交》,人民出版社,2020。
王筱鑫:《在重大活动筹办中开辟北京市外事工作新境界》,《当代世界》2018年第1期。
苏畅:《北京服务贸易规则对接CPTPP标准的建议》,《中国外资》2022年第5期。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221/12220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