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刘刚: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高质量发展
2024年03月04日 15:30
刘刚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缺乏创新中心的“世界工厂”是没有前途的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为什么这么说?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我国工业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8年的工业化,主要为农村工业化,集中表现为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产业形态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2012年的工业化,主要为重化工业,集中表现为各种工业园区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轻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产品原料、生产装备的需求,从而带动了重化工业的发展。至此,我国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也就是我们说的“世界工厂”。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虽然我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和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12年7月,我们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此,中国努力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中心迈进,而这也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2012年3月到5月,毕马威(KPMG)就技术与创新的相关问题,对来自全球各地的技术高管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其中美洲地区占34%,亚太地区占42%,欧洲、中东和非洲占23%。其中,对于“2016年哪个国家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赞同中国的比例达30%,赞同美国的比例为29%,赞同印度的比例为13%,赞同日本的比例为8%,赞同韩国的比例为5%。从受访者都是技术高管来看,这个调查结果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这也反映出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在不断增强。
(二)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创新版图
2023年9月2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瑞士、瑞典、美国、英国和新加坡是202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中国排名第12位,是全球创新指数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赶超中取得的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报告显示,全球五大科技集群目前均位于东亚地区,东京-横滨(日本)集群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集群荣登榜首,深圳-香港-广州(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集群、首尔(韩国)集群次之,中国的北京集群和上海-苏州集群紧随其后。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国有24个科技集群入榜,处于领先地位。这说明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东移”趋势明显,中国正在成为重要一极。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保持活跃,其中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在成为新的科技创新中心。20世纪90年代,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但在此之后,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纲要》明确提出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定位,要求三省市定位要服从、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具体来看,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北京市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从区域整体和三省市定位看,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内容,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重要方向。
2023年12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这更加明确了要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和方向。
(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为我们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总之,在我国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二、京津冀: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竞争前沿:谁能成为新的“硅谷”?
目前,很多国际城市都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那么又有谁会成为新的“硅谷”呢?一些国外学者就非常看好深圳,认为美国的硅谷已经衰落,而中国的深圳以其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新的“硅谷”。比如,从近年来科技移民迁移趋势看,大批高科技企业甚至科技巨头搬离硅谷,而大量高科技人才来到深圳发展。
上图为2018年全球排名前100的专利和科学论文集群,由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教授制作。其中,纵轴代表科学论文,反映的是基础研究能力;横轴代表专利,反映的是技术研发能力。我们来看,红色字体标注的是这几个中国城市地位如何。先看北京,拥有最多的论文发表量、较多的专利申请量,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中地位突出,其周边的纽约、硅谷,论文发表量相对较少,而专利申请量则相对较多。再看深圳-香港集群(2020年调整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其论文发表量相对较少,而专利申请量较为突出,在专利和产业化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最后看天津,无论论文发表量还是专利申请量上,都相对较弱,但又整体强于哈尔滨等。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来看,通过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那么,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上,谁会成为新的“硅谷”?我认为,一个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另一个就是京津冀地区。具体来看,北京的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可以带动天津、河北的产业化发展,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二)京津冀成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指出,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中,中国和美国共同发挥了领导作用。中美拥有区块链技术相关专利的75%、全球物联网支出的50%、全球公共云计算市场的75%、全球70家最大数据平台市值的90%。
如图所示,浅蓝色代表美国,黄色代表日本,右下角深蓝色代表中国。美国最早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相关研究也开展的最早,早期获得的专利也最多。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追赶上来,在1985年专利申请量超过美国。同时,日本芯片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到党的十八大时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国际论文发表量、引用率和专利申请量,都排名全球第一。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已超越美国。
另外,在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总体评价指数中,北京位列首位。在2020年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京津冀以总评分96.4分排名第一。尽管自2021年以来,京津冀下滑至第二位,但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仍保持相对优势。这说明什么?京津冀已成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从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评分及排名情况看,京津冀的综合评分以及企业能力、资本环境、国际开放度、链接能力总评分均排名第一;学术生态总评分仅次于长三角,排名第二;政府响应能力总评分排名第三,在长三角、珠三角之后。
先看一组关于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企业的指标数据。我们通过采集、分析2200家人工智能骨干企业的技术合作数据,调研这些企业与谁合作、给其他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技术支持等情况,并将京津冀300多家企业的技术合作关系数据做成上面这个网络图。我们看,企业名称越大,意味着影响力就越大。也就是说,京津冀的人工智能企业对全国的辐射作用非常强,说明其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全国领先。
从四大经济圈和其他区域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工智能企业数量351家,占全部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44.04%,在四大经济圈居于首位。这也说明京津冀人工智能科技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从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企业的产业层次来看,一是基础层,比如百度、阿里、华为等,它们构筑了产业创新生态。怎么理解?比如,华为研发的昇腾910是业界算力最强的AI处理器。这就是说,华为的硬件过硬,但软件方面就稍弱一些,还未形成软硬件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如果我们能尽快构建起这一生态系统,就会促进垂直业务领域的产业发展,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讲到这,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人工智能对于经济发展真的这么重要吗?举个例子。这两年,我到茅台镇对白酒的智能酿造进行了调研。过去,我一直认为白酒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要想实现智能酿造非常困难。但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数智化已经深入白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减少资源消耗,降低人力成本,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就是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会持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其影响力是无止境的。
回到人工智能企业的产业层次问题。二是技术层,主要是做区块链、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研发的企业。三是应用层,主要是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安防、旅游等领域的企业。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共96家,位列四大经济圈之首。
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合作,分为两个维度,即技术输入和技术赋能。那么从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企业技术赋能数来看,京津冀占比为41.75%,排名第一。也就是说,在2200家人工企业中,京津冀地区企业占比41.75%,长三角占比23.60%,珠三角占比27.84%。我们看在技术赋能方面,珠三角要强于长三角。主要原因在于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比如腾讯、大疆、华为。
再看一组关于四大经济圈科研机构的指标数据。其中,涉及AI大学。什么是AI大学?就是大学中的人工智能二级学院。从四大经济圈AI大学数量看,长三角地区占比最高为28.4%,京津冀地区其次为17.4%。从四大经济圈非大学科研机构数量看,京津冀地区占比55.3%,位列第一。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科研实力非常强。
接着,再看一组关于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企业融资、国际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从四大经济圈及其他区域人工智能企业融资金额看,京津冀地区不论在融资金额还是在投融资关系数方面,都位列四大经济圈之首。
前面讲到,在四大经济圈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评分中,京津冀在国际开放度指数评分排名第一。那么从四大经济圈国际技术合作关系区域分布图来看,京津冀地区国际技术输入数位列四大经济圈之首,占比为50.3%。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汇聚各类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尤其是北京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城市。
如图所示,纵轴代表专利申请数量,横轴代表论文发表数量。从排名前20的省份的技术创新能力图看,较为突出的广东省是专利强、论文弱,而北京是专利弱、论文强。
从排名前20的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图看,深圳市几乎全是专利,很少有论文。这说明京津冀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广东、深圳的产业化能力较强。
如图所示,北京的人工智能科技研究成果会向广东、上海扩散,从城市看就是向深圳扩散。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是可以跨地域合作的,二是京津冀地区产业化能力不足。北京的基础研究能力较强,而天津、河北在基础研究、产业化方面都相对较弱。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
总而言之,从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看,京津冀地区已经称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同时,在京津冀地区以其科技创新优势带动全国创新发展时,也体现出一定的协同创新不足,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向广东、上海扩散,而天津、河北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灯下黑”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发挥北京的基础研究优势,促进天津、河北的技术研发,形成创新循环,并为推动我国创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科技创新引领的天津高质量发展道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天津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一)天津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从制造城市到创新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工业,天津已经发展为现代制造城市。当时,天津主要有三类产业。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这一产业主要是与外资合资,我们称为外资经济。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自行车产业。这一产业发展从国有化到市场化、民营化,我们称为内资经济。第三,重化工业,主要是国有化发展,很难合资化、民营化。
另外,天津还有一定的科技资源。比如,中电十八所的锂电池技术全国领先,天津以此培育出天津力神、捷威动力、巴莫科技等优秀锂电企业。其中,天津力神已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专业锂离子蓄电池制造商,是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和引导者。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当时,我们合资企业的技术主要来自跨国公司,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就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我国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天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战略目标,推动实现了从制造城市向创新城市的转型。比如:从高新区到未来科技城转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及津南园和西青园;建设包括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在内的14家新型研发机构;创建包括细胞生态和信创在内的6家海河实验室。
(二)未来五年天津的“十项行动”
2022年底,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新的一年乃至更长时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提出今后五年天津将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即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行动、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这里,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三)产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而同时,这也成为推动天津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特别是包括钢铁、石化、汽车和电子信息在内的支柱产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对天津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以荣程钢铁为例。我第一次去荣程钢铁厂调研时印象比较深刻,这个企业的污染比较严重。近几年,我又去了一次发现变化非常大,厂区干净整洁,经过处理的废水还能养鱼。特别是,该企业重点打造氢能源运输、氢冶金、智能制造、长改短智慧电炉等十大应用场景,实现了数智化生产,带动了天津的高质量发展。
另外,再以天津港为例。近年来,天津港持续推进码头全自动化改造,建设智慧绿色枢纽港口。通过采用绿色能源,推行绿色运输模式,部分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实现全流程零碳排放。随着枢纽优势进一步发挥,通关流程持续优化,天津港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新型创新区规划和建设
近年来,天津在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要规划和建设一批以数字和智能经济为主导的新型创新区。比如:天开高教科创园、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创新资源,推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新八大里”原本是一个传统工业产业基地,后来通过中心城区更新改造,逐步建设为数字经济聚集区;天津站周边地区和华为天津总部打造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天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现从制造城市到创新城市的转型,目前,天津出台了“十项行动”,明确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进一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推进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及规划、建设新型创新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
未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加强三省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以创新协同带动产业协同,并形成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对三地及其他城市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注:文中数据、图表由专家提供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304/12231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