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社时光 社科成果集萃 京津冀学术研究
立足首都居民异地养老需求 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2024年03月05日 10:35
内容摘要: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是缓解城区养老资源压力、顺应部分群体异地养老需求的途径之一。但目前京籍老人在津冀异地养老的尚不足五千人。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本报告基于首都居民异地养老需求特点,从分区域分步骤引导异地养老、丰富养老设施选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及深化老龄工作协同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城区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问题凸显,对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及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形成较大挑战。为了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三地民政部门已召开七次联席会议,持续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目前,京籍老人入住津冀两地养老机构的达4700余人(占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的0.1%),与2020年持平①。虽然京津冀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首都异地养老的人数有待进一步增加。为了厘清当前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障碍因素,本文立足需求端,实证分析首都中老年人异地养老的需求和偏好,结合三地医疗及养老服务供给现状,提出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异地养老需求分析
(一)异地养老已成为首都中老年人的养老新选择
异地养老符合新生代老年人多元化、品质化的养老意愿。调查发现②,北京市两成多(22.3%)的中老年人愿意异地养老,三成多回答不确定(31.2%),不愿意的超过四成(46.5%),合计愿意异地养老及持不确定态度的占比已超过半数(53.5%)。按照愿意的占比估计,本市有意愿异地养老的人数超过一百万人。
深入分析发现,年龄较低、月收入超过8000元、受教育程度较高、健康状况较好者愿意异地养老的比例明显更高。
随着“60后”婴儿潮一代进入老年期,首都老年人的需求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新生代老年人的经济实力、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较高,自主意识及消费意识更强,更加看重生活品质,将成为拉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半数青睐京郊及两小时路程内的养老地
中老年人在情感距离和空间距离上都不愿远离熟悉的生活地,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调查发现,中老年人对养老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近距离偏好,愿意异地养老者希望在北京郊区养老的最多(占57.8%),想在环京地区养老者相对较少(占18.6%)。距离方面,选择离家一到两小时、一小时以内者占比较高(分别为32.3%和24.4%)。合计超过一半(56.7%)偏好在两小时以内路程的地方养老。
(三)异地养老最关注的因素是医疗资源
愿意异地养老的人群在选择养老地时③,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医疗资源丰富(60.4%),养老设施配套好(40.0%),风景好空气好(37.5%),以及距离城区近(35.7%)。健康长寿是老年人共同的愿望,因此,优质的医疗资源,是异地养老地点选择的首要因素。
(四)近八成希望月消费在六千元以下
对愿意异地养老的人群每月花费承受力的统计显示,价位主要集中在5000-5999元(38.9%)、4000-4999元(20.8%)和3000-3999元(18.1%)三个区间。换言之,合计近八成(77.8%)中老年人对异地养老的月消费心理价位在6000元以下,而在城区,护理型床位每月收费价格普遍超过1万元,老年人一旦因失能或失智入住养老机构,经济压力将会徒增。随着人口高龄化的发展,经济实惠的护理型床位会成为刚需。
——————
①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0;北京市民政局2023年6月9日公布资料。
②异地养老需求数据均来自于以下调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1年8-9月,在西城、通州、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和亦庄(6区1开发区),围绕生活状况及养老需求,对800名5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异地养老相关内容。
③此题为多选题。
(五)异地养老偏好老年公寓和田园式住房
养老住房需求更加多元。在愿意异地养老的人群中,老年公寓(43.3%)、可耕种的田园式房屋(30.0%)最受欢迎,想住养老机构的占两成(21.0%)。可见,养老社区及乡村康养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二、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建议
首都中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更加多元,异地养老已成为部分人的养老选择。应立足其需求特点,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努力将百万人的异地养老意愿变成现实。
(一)从京郊向津冀分步骤引导异地养老
当前,北京市养老机构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床位空置率达47%,郊区县的床位空置率比城区高,生态涵养区的空置率最高①。结合旺盛的京郊养老意愿,建议优先提高本市郊区县的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分步骤引导中老年人异地养老。
第一阶段,向生态涵养区迁移。五大涵养区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土地资源较丰富,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设施配套较完善,便于享受本市养老补贴政策。能实现“离家不离京”,符合老年人的乡土观念,是现阶段城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最佳选择。
第二阶段,向河北环京地区迁移。北京已与河北省6个城市签订养老服务合作协议,有前期协同发展试点经验,设施发展基础较好且政策协同性较好,适宜异地养老。另外,廊坊北三县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且地处首都“一小时交通圈”内,可作为下一阶段异地养老的重点区域。
第三阶段,向其他区域迁移。河北其他地区、山西、内蒙等地养老设施运营成本较低,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但现阶段的医疗卫生资源准备不足,建议作为第三阶段异地养老目的地。
(二)丰富多层次多元化养老设施选择
首都中老年群体内部异质性很强。因此,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要注意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配置,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针对比较健康、收入水平中等及以上群体,他们对生活环境和养老服务的品质有较高要 求,中档收费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简称 CCRC)和田园式住宅将是他们的首选。可借鉴昌平小汤山镇太阳城社区,在无障碍设施及医养结合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营造老年友好的生活环境。农村地区可利用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农村社区的契机,进一步打造“田园康养乡村”,满足城区老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康养需求。
——————
① 数据来自于 2016 年北京市民政局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摸底普查。
针对失能、失智群体,性价比较高的护理型机构是其主要需求。目前,北京市护理型床位较少①,且收费较高,结合中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建议协同区域提供每月6000元左右的护理型机构床位,让刚需老年人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专业的照护服务。
(三)加强京津冀医疗卫生服务协同
现阶段,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养老服务协同。设施方面,三地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津冀两地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员方面,北京市卫生技术人员配备相对丰富,明显优于全国和津冀两地(见表1)。此外,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亦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生态涵养区分布最少(见图1),势必会导致老年群体集聚在中心城区。
——————
①同4。
应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发挥医疗资源配置对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加强医疗资源流动,推动医师执业资质互认;鼓励三地通过共建老年病专科医院、老年康复医院及长护险定点机构,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入津冀。另一方面,在保障三地异地就医“一卡通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门诊慢特病资格认定及登记(备案)异地就医手续;通过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和医院价格制定来推动远程医疗发展,让异地养老的老人及津冀居民获得最大程度的健康保障。
(四)深化京津冀老龄工作协同
深化老龄工作协同,提升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水平。一是深化工作机制协同,加强三地老龄办(民政)、卫健、发改、医保等部门的协同,整合健康、养老产业政策资源,形成统筹协调的政策体系和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推动养老信息协同,构建京津冀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供给和需求双向交流的基础信息平台和监管机制,实现三地养老服务实时发布、同步共享、远程获取。三是养老服务标准协同,打通老年优待政策和养老服务标准规范,建立三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信用评定、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等标准互通互认长效机制。四是加快养老人才协同,建立养老人才培训及资质认定三地互认制度,开办区域养老护理学院,推动养老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执笔人:曲嘉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翟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305/12231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