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孙德升: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唱好京津“双城记”
2025年01月24日 11:22
孙德升 天津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双城”发展的重要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京津“双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进一步指出:“要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唱好京津‘双城记’,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
从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双城”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比如:从2013年的“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到2023年、2024年的“要唱好京津‘双城记’”;从2014年的“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到2024年的“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双城”发展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双城”的发展重点不断深化。比如:从2014年的“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到2024年的“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从2014年的“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到2023年的“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总的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京津“双城”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发展重点不断深化。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京津“双城”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年来,京津“双城”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先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积极进展
中海油、中石化、中铁建、中交建、通用技术、联想、360科技、京东等一批央企和民企以及高科技企业都在津布局,国家会展中心、空客二线等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天津。建设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天开高教科创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一批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平台,其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揭牌以来,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超过4900家和1500家。据不完全统计,2014—2022年,天津累计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超7000个,到位资金超1.2万亿元。
(二)京津“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从交通一体化先行来看,在城际铁路方面,天津已实现京津城际、京沪、京滨、津兴四条高铁通道连通北京的格局,再加上通武廊市域(郊)铁路,天津在“十四五”期间将形成5条高铁、城际铁路通往北京东部、东南和南部的新格局。在城际公交方面,京津城际实现了公交化运营,最小发车间隔缩短到5分钟,最短通达时间30分钟;开通天津武清区至北京的客运“定制快巴”;支付实现同城化,实现了京津地铁APP双向互认。在城际高速方面,京津之间已建成六条高速公路,其中京津塘高速、京津高速、津晋京台高速三条主通道直接联系天津市区、滨海新区与北京;津蓟高速、京秦高速、京哈高速三条辅通道连接北部蓟州、宝坻等地区与北京,形成了京津之间高速公路扇面对接格局。
(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重点突破
共建京津冀高校教育联盟,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2023年已正式投入使用。社保卡“一卡通”服务加快推进,三地旅游也实现了“一码通行”。另外,京津两地上百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切实提升了政务服务的“质感”。两地实行“线上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自助办”模式,满足了两地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办事需求。
(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效显著
建立健全京津两地生态协同机制。京津冀三地同步制定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液氨贮存使用单位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规范》《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等,统一立法、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实现率先突破。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等生态环保协同机制,凝聚强大协同合力。
区域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土壤污染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北京PM2.5平均浓度从2014年的8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65.1%;天津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7%,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58.3%,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有效实施,12条入海河流水质稳定消劣。
三、当前唱好京津“双城记”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北京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京津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两地的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经济总量上看,2014—2023年,北京占京津冀地区GDP的比重从32.09%上升到41.9%,提高了9.81个百分点,占全国GDP的比重由3.35%上升到3.47%,提高了0.14个百分点;天津占京津冀地区GDP的比重从23.66%下降到16.0%,下降了7.66个百分点,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47%下降到1.33%,下降了1.14个百分点。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看,2014—202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910元提高到81752元,提高了86.2%;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506元提高到51271元,提高了62.7%。201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天津的1.39倍,到2023年是1.59倍,差距拉大了20个百分点。
京津两地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比如,随着两地“半小时通勤圈”和同城化越来越方便,吸引了大量天津人到北京工作,使得每天早晚高峰京津城际一票难求。
(二)京津两地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北京对天津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略有不足。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孔雀东南飞”的“飞地”和“蛙跳”现象,流向天津的比例较低。2023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36.9亿元,流向天津的技术合同2324项,成交额151.9亿元,占北京的1.78%;流向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596.8亿元,约占北京的7%。可以看出,北京流向天津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要低于流向河北的。
京津两地创新链、产业链不匹配。北京的发明授权专利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而在天津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的是石化、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这样的话,北京的创新链很难与天津的传统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
另外,京津两地均具有较多、较好的科技创新资源,但开放共享水平较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协同创新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京津两地体制机制障碍有待创新突破
比如,京津两地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难题有待破解,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尚待完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还存在一些断点、堵点。
四、以“同城效应”破解“虹吸效应”唱好京津“双城记”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把握新机遇,树立新理念,确立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以“同城效应”破解“虹吸效应”,唱好京津“双城记”。
(一)唱好京津“双城记”的新机遇
第一,党中央和京津两地政府高度重视唱好“双城记”。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其中,“双城”就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双城”发展提出重要要求,特别是在2023年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在2024年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提出唱好京津“双城记”。
2023年3月,在北京市·天津市工作交流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指出,北京和天津两地资源丰富、功能定位互补,要共同唱好京津“双城记”,全面提升京津冀区域发展能级。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唱好京津“双城记”是其中的重要篇章。2024年2月25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党政主要领导围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联合调研时,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指出,要坚持同向发力,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建好城市副中心,唱好京津“双城记”。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指出,我们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战略站位、增强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担当,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支持、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积极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在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开拓进取、善作善成。这说明京津两地政府高度重视唱好京津“双城记”,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从天津方面看,推动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并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作为其中的第一行动,统领其他九项行动,目的就是扎实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在津沽大地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第二,京津同城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使得以“同城效应”破解“虹吸效应”成为可能。目前,天津实现四条高铁和六条高速连通北京的格局,京津城际也实现公交化运营,两地客流的持续增加,公交、高铁爆满成为常态。据统计,每天约10万人在北京和天津之间通勤出行。随着京津同城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这一背景下,“半小时生活圈”、“双城生活”、坐着高铁去旅行也成为京津两地人们的新选择。
(二) 唱好京津“双城记”的新理念
在京津同城化深入发展中,北京和天津在一些方面已经无法分清,而且也没有必要分得清。北京的资源和优势完全可以视为天津的资源和优势,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可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京津“同城效应”,树立北京优势就是天津优势、北京资源就是天津资源和天津优势就是北京优势、天津资源就是北京资源的新观念,以“同城效应”破解“虹吸效应”,以京津同城化、京津一体化发展来唱好京津“双城记”,进而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 唱好京津“双城记”的新思路
在这一理念下,天津唱好京津“双城记”的思路建议为:坚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从促进北京优势资源与天津比较优势相结合为出发点,吸引北京优势资源主动流入天津,努力化优势为胜势,变潜力为实力,遵循“京津同城化—京津雄同城化—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对此,我们需要考虑京津两地有哪些资源、优势,如何结合起来发挥作用?实际上,京津两地各有很多资源、优势,但只有那些能够结合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发挥“1+1>2”的作用。
通过对京津两地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能够结合的北京优势资源主要有“四多”。第一,科技创新资源多。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拥有非常多的科技成果。据统计,2023年,北京市专利授权量193973件,其中发明授权量107875件,同比增长22.41%;有效发明专利量574323件,同比增长20.2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2.9件,同比增长20.43%,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茅。而中关村集聚了北京相当一部分科技创新资源。数据显示,2003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授权量96196件,其中发明授权量55756件,同比增长29.62%;有效发明专利量269491件,同比增长22.27%。
第二,人才资源多。《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96.8万人,较2013年增长36.7%,人才密度70.4%,提高19.3个百分点。其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达到9.3%,总量达9.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6.0%,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分别为4.5%和4.3%。在结构上,北京人才资源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为专业技术人才(454.7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99.2万人)和高技能人才(115.9万人)。从劳动者文化素质来看,北京地区从业人员达到1132.1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60.2%,比2013年提高19.4个百分点。此外,自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来,北京地区聚集了全国近1/2“两院”院士、近1/3的“高被引”科学家。在北京的人才资源中有一部分属于“北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其中“北漂”84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5%。
第三,资金资源多。从人均居民存款看,2023年一季度北京人均居民存款26.84万元,高居全国榜首。从金融资产看,目前北京金融总资产已超过20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截至2022年末,北京金融街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900余家,总部企业175家,《财富》世界500强总部位于金融街的有16家。金融街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38.7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规模三分之一。
第四,外贸资源多。北京的外贸总量在全国城市中长期位列前三。2023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65万亿元人民币,连续3年突破3万亿元。天津进出口总额为8004.74亿元,不足北京的四分之一。
那么,天津能够结合的比较优势有哪些呢?第一,区位交通优势。相较全国其他城市,天津是离北京最近的超大城市,交通便捷,半小时通达。
第二,港口优势。天津港是环渤海港口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也是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
第三,产业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被赋予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其先进制造业与北京高技术产业优势互补。
第四,教育与医疗资源优势。天津有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南开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有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如50余家三甲医院,医疗条件全国领先。
第五,土地资源与成本优势。相较北京来说,天津的土地指标较为充裕,土地、人工等成本相对较低。
第六,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相较于北京,天津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其独特性,如海河、意式风情街、五大道、航母公园等。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只有把上述的北京优势资源与天津比较优势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1+1>2”的作用,才能找到唱好京津“双城记”的有效路径,从而推动“双城”更好发展。
(四)唱好京津“双城记”的新举措
我们从推进天津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唱好京津“双城记”的举措建议。
举措一,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更多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在天津落地、实现产业化。
京津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天津要强化科技创新供给,集中力量攻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同时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的科创资源,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此,天津研究制定吸引北京科技成果在津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推动形成促进北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打造北京科技成果直通车,面向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组织开展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活动。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进一步促进北京优质科技创新成果在津转移转化。京津共建科技研发和中试基地。中试环节作为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推向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津要瞄准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中试薄弱环节,积极搭建中试平台,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权益,对促成北京优质科技创新成果在津落地、转化的科研人员或科研团队,根据在津产生的效益给予一定比例的现金奖励,使其实际享受的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或可超过100%。
举措二,把北京人才优势和天津的区位、产业优势结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完善柔性引才政策,吸引北京高端智力资源支持天津建设。
天津要建立成果导向的柔性引才评价机制,不是以引进人才数量考核为主,而是重点考核引进的人才帮助天津解决了多少技术难题、增加了多少科研经费、带来了多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也就是说,更注重人才引进后带来的经济效益,要以这种成果导向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以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为载体,精准、灵活、高效引才引智。鼓励北京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作为项目负责人,围绕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中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与天津单位合作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自主约定科研经费、科技奖励资金分配比例。同时,支持天津高校、科研院所从北京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柔性引进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副校长”或者“名誉副院长”,指导学科建设,开展合作研究,培养人才团队。重点支持天津12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柔性引进北京的专家学者兼任“科技副总”,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举措三,把北京人才优势与天津的区位、教育、土地成本低等比较优势结合,围绕西青、宝坻、蓟县等地的高铁车站、城际车站打造“环北京卫星城”,构建“京职津住”的同城发展新模式。
“京职津住”就是在北京工作、在天津居住。与房山、大兴、通州等北京14个卫星城以及北三县等环首都卫星城相比,天津的户口、高考、医疗、房价等城市资源等是独特优势,对绝大多数“北漂”具有较强吸引力。要通过打造“环北京卫星城”,推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能让这些“环北京卫星城”发展成为新的“睡城”。为此,天津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如配建高品质的幼儿园、中小学、菜市场、商超、医院,引进“南开、耀华等市五所”以及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优质高中资源,实现京津生活待遇同城化。推动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健全,可将产业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平台,加强所在区主导产业与北京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协作,吸引一批源自北京、辐射周边的产业项目落户,推动产业链协作走深走实。进一步提升交通出行的便利性,如与铁路部门协调,在每日高峰时段增加京津通勤车次,或者提供一定数量的无座票,提升通勤效率,加快武清区的地铁建设,早日与通州地铁对接实现京津地铁同城化等。
举措四,把北京资金优势和天津的区位、商文旅资源、综合成本低等优势结合,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构建“双城生活”新模式。
面向京津两地的消费人群,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引导形成“北京赚钱天津花”的消费路径。对此,天津要在“京津同城生活区”配建大型消费综合体,在天津南站或者西站附近筹建高端商场,打造京津冀高端购物新地标。进一步提升金街、意式风情区、五大道、佛罗伦萨小镇等地标商圈的品质,力争达到或者超过北京类似地标的水准。要研究制定吸引北京人来津消费的政策举措,向北京消费人群发放定向消费券,来津购物消费达到一定数额免费提供京津往返高铁票或者专门折扣,减免高速通行费,打造天津周末休闲游、京津双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等。同时,吸引外来消费,实施过夜游奖励。对旅行社年度内组织旅游团队在天津住宿1晚以上并游览不少于2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游客人数达到相关标准的,给予一定补贴奖励。
举措五,把北京外贸优势与天津的港口优势结合,京津两地共同打造全球贸易中心城市。
要坚持“天津港就是北京的港口”的理念,充分发挥天津港优势,促进京津资源共享共用。天津可以在北京CBD专门设立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开通加密天津港到北京平谷、大红门的海铁联运班列,进一步加强京津空港海港联动,实现口岸通关一体化、保税功能延伸等。通过这一举措,把京津两地打造成为全球贸易中心,推动天津贸易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124/1224858.shtml